-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走向“最后關頭”:日本侵略下的中國(1931—1937)(好望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102202
- 條形碼:9787213102202 ; 978-7-213-1022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最后關頭”:日本侵略下的中國(1931—1937)(好望角) 本書特色
★32開精裝,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極富價值的延伸閱讀書目,涵蓋中英日文史料,助力進一步研究。
★本書從全方位的視角審視抗日戰爭前期中國國內的政局變化,從客觀的立場動態分析了國民黨政權建設與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沖突,呈現了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順應民意,在與各種政治力量較量的過程中勝出的。
★美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入江昭,英國利茲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埃利斯·提紐斯極力推薦。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對中國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對當時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如何應對這一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升降分合,進行了相當細致獨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脅、進攻和各種無理的經濟要求給國民黨政府施加了極大的壓力,也引起了民眾的憤慨。但蔣介石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面對日本的挑釁,多次作出讓步,因為其首要目標是與國內競爭對手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蔣的政策在國民黨內部造成緊張局勢,政府內外其他主要領導人紛紛提出替代方案。隨著日本軍事擴張的不斷加劇,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力的中央政府,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政治的歷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緊逼的侵略行為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促使民眾覺醒和團結,后迫使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團結國內各種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國開啟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之路,其建筑師是,而非蔣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權力結構,也恰好成為蔣介石留給的政治遺產。
走向“最后關頭”:日本侵略下的中國(1931—1937)(好望角) 內容簡介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對中國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對當時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如何應對這一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升降分合,進行了相當細致獨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脅、進攻和各種無理的經濟要求給國民黨政府施加了極大的壓力,也引起了民眾的憤慨。但蔣介石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面對日本的挑釁,多次作出讓步,因為其首要目標是與國內競爭對手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蔣的政策在國民黨內部造成緊張局勢,政府內外其他主要領導人紛紛提出替代方案。隨著日本軍事擴張的不斷加劇,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力的中央政府,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政治的歷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緊逼的侵略行為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促使民眾覺醒和團結,很后迫使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團結國內各種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國開啟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之路,其建筑師是,而非蔣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權力結構,也恰好成為蔣介石留給的政治遺產。
走向“最后關頭”:日本侵略下的中國(1931—1937)(好望角) 目錄
走向“最后關頭”:日本侵略下的中國(1931—1937)(好望角) 節選
走向“最后關頭”:日本侵略下的中國(1931—1937)(好望角) 作者簡介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歷史學博士,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歷史學系教授。
著有《上海資本家與國民政府:1927—1937》《日本新秩序下的中國資本家:1937—1945年被占領的下長江》等。
馬俊亞,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和區域社會生態史,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著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江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混合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1900一1950)》等。
譯有《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家、社會和經濟(1853一1937)》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