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華文全球史:中世紀的終結1273-1494(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4656
- 條形碼:9787507554656 ; 978-7-5075-5465-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華文全球史:中世紀的終結1273-1494(全2冊) 本書特色
“1273年到149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中世紀向現代過渡的關鍵時期,其標志性事件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及新航路開辟等。”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塞繆爾·亨廷頓 “中世紀*后二百年一系列重大政治、宗教、軍事、文化事件產生了巨大的張力,迅速驅散了中世紀無邊的黑暗,讓現代黎明的曙光穩定地、不可逆轉地到來。”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
新書--華文全球史:中世紀的終結1273-1494(全2冊) 內容簡介
《中世紀的終結:1273—1494》是英國中世紀史學術巨擘、皇家歷史協會主席、格拉斯哥大學與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理查德·洛奇代表作品,是引起西方學術界轟動的歷史名著,**次以宏大的歷史背景為基礎,開創性地提出了終結中世紀的三大歷史事件——宗教改革運動、文藝復興與新航路的開辟,系統地講述了中世紀向現代演進過程中神圣羅馬帝國、法蘭西王國、英格蘭王國、波蘭王國、奧斯曼帝國、佛羅倫薩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等國家的興衰。
新書--華文全球史:中世紀的終結1273-1494(全2冊) 目錄
第1章
德意志與大空位時代后的神圣羅馬帝國(1273 年到 1313 年)
第2章
意大利與教皇制度(1273 年到 1313 年)
第3章
后卡佩時代的法蘭西王國(1270 年到 1328 年)
第4章
早期瓦盧瓦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1328 年到 1380 年)
第5章
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和阿維尼翁教皇(1314 年到 1347 年)
第6章
查理四世與《1356 年金璽詔書》
第7章
瑞士邦聯的崛起
第8章
14 世紀的意大利(1313 年到 1402 年)
第9章
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的分裂(1378 年到 1414 年)
第 10 章
胡斯運動和康斯坦斯宗教會議(1409 年到 1418 年)
第 11 章
胡斯戰爭和巴塞爾宗教會議(1419 年到 1449 年)
第 12 章
15 世紀的米蘭公國與威尼斯共和國(1402 年到 1494 年)
第 13 章
那不勒斯和 15 世紀的教皇國
第 14 章
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
第 15 章
法蘭西王國的勃艮第人和阿馬尼亞克人
第 16 章
法蘭西王國君主制的復興
第 17 章
德意志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
第 18 章
漢薩同盟和斯堪的納維亞王國
第 19 章
條頓騎士團和波蘭
第 20 章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基督教國家
第 21 章
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人
第 22 章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考據 1
漢薩同盟
考據 2
圣殿騎士團
考據 3
圣劍騎士團
考據 4
醫院騎士團
譯名對照表
新書--華文全球史:中世紀的終結1273-1494(全2冊) 節選
962年,君主制德意志與神圣羅馬帝國聯合。事實證明,這一聯合對雙方政體危害都很大。神圣羅馬帝國的至上皇權早已名存實亡,而神圣羅馬帝國與德意志直接聯合,使非日耳曼諸侯和各民族對皇權獨斷十分反感,這勢必會引發不休的爭戰。此外,由于盟友神圣羅馬帝國的勢力范圍越來越小,德意志王權也隨之越來越弱。王權名存實亡的現狀往往會對名副其實的政體產生一種搖搖欲墜的假象。擁有德意志封地的諸侯越來越想得到外國國王和統治者的庇護,因為在封建理論中,這些外國國王和統治者操控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權。然而,這種對外結盟的“帝國主義”主張會使王權與教權發生沖突,進而沉重打擊德意志君主制政體。授權之爭中,神圣羅馬帝國皇權也受到過這種打擊。此外,神圣羅馬帝國支持意大利統一,并且不斷耗費人力、財力建立對亞平寧半島南部的完全統治,但均以失敗告終。神圣羅馬帝國對意大利的支持,不僅削弱了德意志統治者的權力,還使附屬德意志的北方封臣因王權長期難以到達而有機會獲得獨立。總而言之,根據傳統與政體規定,神圣羅馬帝國實行選舉制。因此,羅馬人民的國王就被剝奪了像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統治者享有的一切正常世襲權。有爭議的選舉不僅會引發罪行累累的內戰,還會導致權力在各家族間頻繁更迭,顯然不利于長期有效地實施中央集權政策。當哈布斯堡家族*終獲得皇位準世襲權時,神圣羅馬帝國分裂已成大勢所趨,任何補救措施均已晚矣。 中央權力的衰落和隨之崛起的大量半獨立“政體”,使這一時期的德意志歷史變得異常復雜和難以理解。這些“政體”雖然因某些共同的責任和利益維系在一起,但各自存在,各自為政。13世紀,德意志的“政體”數量空前。后來,德意志統治者瓦解或消滅了加洛林家族掌控的許多大公國。例如,隨著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覆滅,士瓦本大公國不復存在。隨著每個公國的滅亡,直屬封臣的數量隨之大幅增加。從前屬于公爵的每一個城鎮,甚至村莊,現在都直接屬于統治者。盡管許多弱小的“政體”淪為強大、貪婪的鄰國的犧牲品,但仍有一些,如瑞士邦聯的原始成員,成功地保住了它們令人垂涎的獨立地位。當時的德意志,長子繼承制是一個例外。兄弟平分領地的做法,勢必會導致直屬封臣數量大幅增加。 當然,本書不可能試圖追溯各個公國和親王國的不同歷史,因為它們占據的德意志領土難以統計,但優先弄清楚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家族十分必要。13世紀中葉,四個重要的王室家族是阿斯坎尼家族、韋爾夫家族、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和韋廷家族。阿斯坎尼家族分成兩支,分別由勃蘭登堡藩侯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兩個兒子掌管。大兒子勃蘭登堡藩侯奧托一世持有德意志北部的勃蘭登堡領地。1267年,勃蘭登堡被奧托一世的幾個兄弟分割。1180年,從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手中,勃蘭登堡藩侯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幼子薩克森公爵伯恩哈德繼承早已被削減的薩克森公國。薩克森公國后由伯恩哈德的孫子阿爾貝特二世繼承。11世紀,韋爾夫家族非常強大,而現如今僅僅拘囿于不倫瑞克公國,后來又分成呂訥堡和沃爾芬比特爾。1255年,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由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二世和下巴伐利亞公爵亨利十三世兩兄弟掌管。路易二世將上巴伐利亞公國與萊茵河上的帕拉廷合并;亨利十三世則擁有下巴伐利亞公國領地。15世紀,韋廷家族的薩克森公爵亨利四世的后裔獲得了薩克森公國的擁有權并一直保留至今。15世紀,薩克森公國包括邁森藩侯領地和圖林根州伯爵領地。15世紀,*有權勢的親王是地理位置和歷史均與德意志緊密相連的波希米亞的斯拉夫王國統治者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1253年,從父親瓦茨拉夫一世手中,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繼承了波希米亞王國。通過婚姻和外交,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增加了奧地利、施蒂里亞、卡林西亞和卡爾尼奧拉等領地,從而在德意志東南部占據了穩固地位。此外,還有三個較小的家族,雖然起初并不重要,也不屬于貴族階層,但這一時期在德意志中非常重要,其中兩個家族在歐洲有史以來*強大的王朝中占據了重要地位。13世紀,盧森堡家族是西部邊境附近一個小郡的領主;14世紀,盧森堡家族產生了四位皇帝。他們建立了讓家族得以生存的領土政權。14世紀,只在士瓦本享有貴族盛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東南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并且繼承了盧森堡家族擁有的地位。13世紀,霍亨索倫家族統一了弗蘭科尼亞的分散地區和紐倫堡子爵領地;15世紀,霍亨索倫家族獲封勃蘭登堡選帝侯。盡管霍亨索倫家族的權力增長比盧森堡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緩慢,但其權力建立有可靠的根基,依靠的是能力和策略而非財富,*后也證明比其他家族更持久。
新書--華文全球史:中世紀的終結1273-1494(全2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理查德·洛奇,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皇家歷史協會主席,格拉斯哥大學、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在愛丁堡大學期間,他擔任過藝術學院院長,并且是愛丁堡大學學生住房慈善機構的創始人。 譯者簡介 姜學龍,男,山東煙臺人,西北民族大學英語專業教研室副主任、講師,四川大學博士生。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三項、校級項目兩項,參與項目三項;主編教材一部,參編教材兩部,參編譯著兩部;發表論文十余篇。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