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再趕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國共產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22179
- 條形碼:9787520722179 ; 978-7-5207-221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再趕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國共產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社會大眾讀者及黨員干部本書是著名高校的新銳中青年學者以貫通中西、跨學科的學術視野,直面“中國問題”的一次集體發聲,新思想、新觀點頻出,富有政治性、思想性、前瞻性,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認識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廓清思想迷霧,堅持底線思維,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再趕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國共產黨 內容簡介
讀懂了中國共產黨,就讀懂了中國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本書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節點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圍繞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治理,以前瞻性視角、再趕考心態,就未來黨與世界、黨與新技術、黨與資本、黨與青年、黨與群眾以及黨與自身建設六大關系,結合歷史和現實分析中國優勢與面臨的困惑與挑戰,并嘗試回答干部群眾關注的一些重大問題。 在階層分化和市場化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如何引導青年、贏得青年?又如何以制度化的形式將一些邊緣性青年群體納入社會治理體系的視野,避免原子化?中國共產黨在精英意識和利益分化下,如何永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注重吸納資本,但如何避免資本撐破社會主義帳篷?中國共產黨如何馴服新技術,避免新技術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帶來的“次生災害”?作為現代化的后來者,中國共產黨在西方的巨大排擠下,如何超越西方式現代化?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新一輪圍堵中,中國共產黨如何從“中國的中國共產黨”到“世界的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承擔新的歷史使命? 本書是著名高校的新銳中青年學者以貫通中西、跨學科的學術視野,直面“中國問題”的一次集體發聲,新思想、新觀點頻出,富有政治性、思想性、前瞻性,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認識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廓清思想迷霧,堅持底線思維,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再趕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國共產黨 目錄
導語 百年歸來,依舊少年:再趕考、再出發
一、辛未三十年祭:“我們決不當戈爾巴喬夫”
二、大浪好縱釣魚船,全球大危機時刻
三、漫長的21世紀,漫長的“趕考”
四、六道世紀大考
五、未來已來:告別“畜道”,邁向人道與天道
六、永久憂患、永久奮斗
**章 中國共產黨如何贏得新青年
一、當代中國青年的政治譜系
二、當代青年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獨特價值和深遠意義
三、當代青年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挑戰和潛在風險
四、中國共產黨的青春抗體——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如何不脫離人民群眾
一、群眾路線是黨成功的法寶
二、理解群眾路線
三、堅持群眾路線面臨的挑戰
四、堅持群眾路線關系到黨的未來
第三章 中國共產黨如何駕馭資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三一率”
一、資本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二、社會主義邏輯吸納資本邏輯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三明治”結構
四、面向新百年的資本考題:如何避免資本撐破社會主義帳篷
五、新政治經濟結構:把資本養在社會主義籠子里
七、結語:社會主義與資本的共同進化
第四章 中國共產黨如何應對新技術變革
一、認識新技術變革的廣泛政治影響
二、新技術革命與社會主義制度建設
三、利用新技術優化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提升制度運行效能
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破除技術迷信、防范技術風險
第五章 中國共產黨如何超越西方中心的現代化——“三位一體”的超越性
一、揚棄與超越的民族復興
二、超越西方現代性的現代化
三、超越自由主義的天下主義
第六章 中國共產黨與新世界體系
一、世界正經歷數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二、霸權迭代與美國世紀的終結
三、后美國世紀的世界趨勢
四、世界大變局下的中國與中國共產黨
后記
再趕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國共產黨 節選
二、漫長的21世紀,新的“趕考” 1949年,毛澤東提出趕考命題時,中國共產黨正處于一個歷史轉折點上:從一個地方性的武裝力量成為中國全國性的執政黨。 2021年,中國共產黨同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上,中國共產黨這次進的“京城”比北平還要大,“趕考”的題目比成立新中國還要難。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20世紀血與火的世界革命洪流中,中國革命從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小小紅船啟航,卻注定要駛向全中國,駛向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本身是對進入“漫長的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反抗,而這種反抗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在20世紀末遭遇了重大挫折。有的學者將20世紀社會主義革命稱為“短的20世紀”,這個“短的20世紀”是對“漫長的16世紀”的反抗,但是同樣屬于“漫長的16世紀”的一部分,從一個寬闊的歷史視野來看,“短的20世紀”并非“漫長的16世紀”“歷史總結”的短暫偏移,而是一個更加偉大的未來、“漫長的21世紀”的歷史序幕。 就如同“漫長的16世紀”持續了數百年,“漫長的21世紀”也將持續數百年。人類社會正經歷著數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根本上就是從“漫長的16世紀”進入“漫長的21世紀”而帶來的結構性動蕩。 “漫長的16世紀”是工業革命、工業文明的世紀,“漫長的21世紀”則是智能革命、智能文明的世紀。智能技術革命將導致人類社會發育出類似各種感官(如各種攝像頭)、神經通路(如5G)、智能中樞(如城市大腦)的超級智能體系。生物技術革命,將帶來人生命形態的非自然改變,通過藥物、人機植入、基因編輯、納米技術等人體增強技術,人類將能夠實現生命形態的自我改造。能源技術革命,將導致非化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成為人類主要能源。這三大技術革命疊加產生,由此改變了人類社會運行的基礎結構:能源、信息與生命,將使人類社會進入智能經濟、智能社會、智慧政府的三位一體的智能文明時代。 “漫長的16世紀”是資本主義世紀,“漫長21的世紀”則是社會主義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資本主義經歷了一體化的過程,表現為國內階級矛盾的緩和,國際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資本主義一體化過程開始斷裂,國內的階級矛盾激化,表現為不同群體之間沖突加劇;國際上,南北矛盾、東西矛盾激化,出現了逆全球化,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遭遇空前挑戰,人類的和平與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資本主義是工業文明時代的制度文明,隨著人類進入智能文明時代,資本主義制度會日益表現出其局限性,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隨著生產活動的共生性規模越來越大,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對生產力的束縛越來越突出;隨著物質生產的供給越來越充裕,和稀缺性相聯系的私人產權制度會逐漸失去效力,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機會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日益表現出巨大的活力與吸引力,社會主義是與智能文明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社會主義相對于資本主義是制度升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逐漸表現出降維打擊的特征。與工業文明時代的私益性特征不同,智能文明時代的突出特征是共益性,而這是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性質高度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制度使智能文明時代的生產活動能夠擁有更好的、更先進的基礎設施。社會主義能夠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消費、公共投資,能夠更好突破經濟增長的有效需求不足瓶頸。社會主義政黨與社會組織的網絡性、互通性特征,能夠更好地超越工業文明時代科層制特征。
再趕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國共產黨 作者簡介
鄢一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從事中國道路、制度與中長期戰略研究,探索中國學術話語構建。出版多部相關著作,提出了目標治理、七權分工、集思廣益決策等新理論概括。撰寫數十篇內參報告,多篇受到國家領導人批示,著有《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合著)等。 白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歷史比較語言學專業博士,現為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中國世界政治研究會特邀研究員,西南政法大學新文科建設咨詢委員會委員。著有《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合著)、《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合著)、《東西方古典語言與文明比較研究》、《美國世紀的終結與世界體系的未來》等,主編《希臘與東方:思想史研究》第六輯。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文明史、世界宗教史、世界體系學說、歷史比較語言學。 廉思,全國青聯常委,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張飛岸,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多項課題,在《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政治學研究》《學術月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曾出版專著《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現實困境與理論反思》。 江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從事政治經濟學、中國發展道路、醫藥衛生改革等研究,著有《大國新路:中國道路的歷史和未來》《煙臺紀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之路》。 樊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比較政治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