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關中平原城市地質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2256
- 條形碼:9787030652256 ; 978-7-03-06522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關中平原城市地質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 基于多年城市地質調查成果, 對關中平原城市地質進行了系統研究。該書內容包括: 緒論 ; 關中平原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 ; 關中平原地質環境 ; 關中平原自然資源等。
關中平原城市地質 目錄
序
前言
緒論1
**節中國城鎮化進程與城市地質工作1
第二節關中平原以往地質調查工作9
第三節城市地質調查思路與技術路線11
第四節關中平原城市地質調查主要成果16
**章關中平原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19
**節自然地理概況19
第二節社會經濟概況26
第三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31
第四節主要資源環境問題36
第二章關中平原地質環境39
**節地質條件39
第二節水文地質條件72
第三節巖土體及其工程地質特征101
第三章關中平原自然資源107
**節水資源108
第二節地熱資源128
第三節土地資源132
第四節消耗性資源134
第五節地質旅游資源141
第六節森林草地及濕地資源152
第四章關中平原主要環境地質問題155
**節活動斷層分布及活動性155
第二節地面沉降地裂縫172
第三節崩滑流地質災害179
第四節地下水污染193
第五節土壤污染196
第六節區域地下水位變異200
第七節黃土濕陷205
第八節砂土液化209
第五章大西安城市地質212
**節發展規劃及面臨的地質挑戰212
第二節大西安地質背景216
第三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222
第四節地下水資源評價230
第五節地熱資源評價245
第六節土地資源特征與保護254
第七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259
第八節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縫問題263
第九節水位上升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299
第十節地下空間資源探測與評價321
第十一節大西安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建議373
第六章重要城市及楊凌區城市地質376
**節寶雞市城市地質376
第二節渭南市城市地質406
第三節銅川市城市地質428
第四節楊凌區城市地質446
第七章國土空間規劃優化460
**節雙評價方法與關鍵因素識別460
第二節基于活動斷裂的國土空間規劃優化473
第三節基于地質災害的國土空間規劃優化477
第四節基于有益元素調查結果的國土空間規劃優化478
第五節引漢濟渭工程的資源承載能力評價481
第六節綜合評價與成果應用483
第八章城市地質信息系統與三維地質模型485
**節系統架構485
第二節系統功能488
第三節三維地質建模493
第四節數據庫建設與集成502
結束語511
主要參考文獻518
關中平原城市地質 節選
緒論 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城鎮化會議,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巖土工程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在經濟區和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但是,這一階段中國普遍淡化了從更高層次、更大區域、更廣闊領域和視野開展的城市地質工作,遇到不少巖土工程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對經濟區和城市地質工作提出了嶄新的、更高的要求,亟待加強城市地質工作。地質調查工作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基礎,貫穿于城市運行管理的全過程。開展城市地質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總結城市建設和工程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統籌考慮中央與地方事權,協同做好經濟區和城市地質工作,有利于緩解城市化進程中資源環境約束,對推進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節中國城鎮化進程與城市地質工作 人類剛剛進入文明的時代是以小型群落為單元的,后來逐漸成為大型部落和原始村落,公元前5000年開始發展為小型城鎮。18世紀機械化的普及造成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鎮化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加快。 盡管我國漢、唐、元、明歷代都城輝煌,無論是都城選址,還是在建設中都能順應自然并或多或少地運用地質學原理,但都談不上真正的城市地質工作。1912~1949年中國的地質工作主要是針對基礎地質和礦產地質展開,真正的城市地質工作始于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化治理政策經歷了從重視工業建設忽視城鎮化建設,到明確提出城鎮化戰略的轉變。大多數城市發展經歷了或將經歷起步階段(1950~1978年)、擴容階段(1979~1999年)、快速發展階段(2000~2017年)、提質階段(2018~2050年)等4個階段,見圖0-1-1。由于各階段城市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不同以及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對應的城市地質工作也不盡相同。依據城市發展階段可將城市地質調查劃分為相應的專項調查階段(1950~1978年)、水工環調查階段(1979~1999年)、綜合地質調查階段(2000~2017年)和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階段(2018年以后)4個階段。 圖0-1-1中國城市化進程與城市地質調查階段 一、城市起步與專項調查階段(1950~1978年) 1950~1978年是我國經濟建設全面開展時期,城市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城市地質工作是以解決制約城市發展的水資源問題為主,兼顧地基穩定性、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而開展的零星的專項調查工作。1952年,**次全國城市建設座談會討論了“城市建設管理機構的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的開展”等議題,對北方部分缺水城市(如北京、西安、包頭等)開展了以尋找地下水資源為目的的水文地質勘查(張秀芳,2004)、重點工程的工程地質勘查以及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調查。20世紀50年代是區域水文地質的開創時期,在基本完成我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之后,工作逐漸轉入重點經濟發展區,開展了重要城市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水文地質評價。 在城市地質研究方面,盡管尚未形成城市地質學,但蘇聯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理論與技術方法不斷輸入中國,為解決城市發展遇到的地質問題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對我國城市地質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城市地質隊伍建設方面,20世紀50年代地質部成立以后,各省先后建立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隊伍、有關的研究機構以及地質院校等,為開展城市地質相關工作儲備了必要的技術人才與專業化隊伍。 二、城市擴容與水工環調查階段(1979~1999年) 1979~1999年,國家把工作重心重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城市建設進入擴容階段,現在的許多特大城市、大城市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堅實的基礎。該階段城市規劃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單一的水資源問題或重點工程的工程地質問題,也非零星的專項調查所能解決,以城市為中心的水工環地質調查全面展開,掀起了中國城市地質調查的高潮,完成了60多個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勘查,以14個沿海城市為重點開展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勘查。這一階段開展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比較全面系統,從以解決資源問題為主到資源與環境問題并重,并解決了重點城市典型環境地質問題,上海、天津、西安、蘇州等城市的地面沉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部分城市還開展了區域地殼(或工程地質)穩定性評價工作,服務城市意識逐漸增強。不足之處:一是調查范圍偏小,勘查深度不足;二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家層面的城市地質工作處于低迷時期,巖土工程得到快速發展并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工業化的興起興盛和經濟逐漸繁榮帶動城市建設進入擴容階段,城市擴容對城市地質學科發展提出了要求。這一時期,眾多學者注重基礎研究,在工程地質、巖土工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礦山地質環境等方面,出版了一系列的專著。雖然還沒有形成城市地質學,但這個時期可以被認為是我國城市地質學的早期發展階段或是萌芽時期。 在城市地質隊伍建設方面,20世紀80年代隨著水文地質普查的結束,各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隊伍大都投入到服務于城市的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有關的研究機構以及地質院校等也參與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專門的研究體系。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地質勘查經費投入的銳減,城市地質工作者相當一部分轉為巖土工程工作者。 三、城市快速發展與綜合地質調查階段(2000~2017年) 2000~2017年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快的時期,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各級城市在這個時期都得到大規模發展。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一系列并非巖土工程所關注和所能解決的重大地質問題,20世紀80年代完成的較為系統的水工環地質調查成果,無論是從城市范圍、勘查深度,還是關注的問題及其對地質問題的認識上,都不能滿足城市快速發展階段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服務城市發展的多學科、多門類聯合的綜合地質調查應運而生。 199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后,城市地質工作逐漸被重視,城市地質調查項目的數量和經費逐漸增大,調查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并趨于綜合,服務城市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愈來愈強。主要開展了四方面工作:①2004~2012年,開展了全國306個地級以上城市地質環境資源摸底調查,初步查明了城市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資源狀況;②2004~2009年,完成了上海、北京、天津、廣州、南京、杭州6個城市的三維地質調查試點;③自2009年,采用部、省、市多方合作的模式,完成了福州、廈門、泉州、蘇州、鎮江、嘉興、合肥、石家莊、唐山、秦皇島、濟南等28個城市地質調查工作;④2010年以來,以城市群為單元,相繼開展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北部灣、長江中游、關中平原、中原、成渝等重點城市群綜合地質調查工作。201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了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綜合地質調查計劃,下設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區地質保障工程、長江經濟帶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工程、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工程、泛珠三角地區地質環境綜合地質調查工程和絲綢之路境內段綜合地質調查工程,部署了44個綜合地質調查二級項目,是當代綜合地質調查的代表。 2017年是城市地質工作承上啟下,實現重大轉折的一年,城市地質工作從此進入新時代輝煌時期。城市地質工作**次被寫進國務院工作報告,國土資源部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召開了全國城市地質工作會議,發布了《城市地質調查總體方案(2017—2025年)》,部署了雄安新區、西安、成都等城市的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范項目,提出了未完成城市地質調查不批準城市規劃的要求。同時,打破專業界限、創新成果表達內容和方式,編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一系列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對策建議報告,服務成效尤為明顯?萍疾吭O立了城市地下空間精細探測與安全利用技術重大科技研發項目。 四、城市提質與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階段(2018~2025年) 2018~2025年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提質階段,對應的城市地質工作主體為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階段,同時完成全國地級以上城市1∶5萬基礎性綜合地質調查。 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就是以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要素為調查內容,以城市群、大中城市及小城鎮多層次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服務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全過程的新型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總體方案(2017—2025年)》提出該階段的目標任務是,要聚焦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的重大問題,大力推進“空間、資源、環境、災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質調查,開展重大科技問題攻關,搭建三維城市地質模型,構建地質資源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城市地質信息服務與決策支持系統。到2025年,著重推進140個中等以上城市的多要素地質調查,傾力打造25~30個城市地質調查示范樣板,創建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工作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 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采取中央引導,地方和城市人民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模式。自然資源部代表中央主要負責制定推進城市地質工作的相關政策措施,統籌部署全國城市地質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按照全國城市地質工作部署,主要開展城市行政轄區1∶25萬和規劃建設區1∶5萬綜合地質調查評價、重點城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范、編制城市地質調查技術規程規范,為全國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各。ㄗ灾螀^、直轄市)自然資源廳及省政府相關部門主要負責組織開展轄區內公益性綜合地質調查評價、制定省級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統籌推進轄區內城市地質工作。各城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建立城市地質工作協調機制、推進城市地質資料匯交及共享與服務、制定城市地質成果服務政府管理的相關制度、建立城市地質三維結構模型、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建立城市地質可視化信息服務決策支持平臺。相關建設單位主要開展商業性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匯交相關地質資料、承擔相應監測防治責任。 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建設、管理的不同階段對空間、資源、環境和災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的需求不同,對應的調查內容和精度要求也隨之不同。 在總體規劃階段,面向空間:一是開展城市行政轄區1∶25萬自然資源綜合地質調查,初步掌握區域自然資源狀況、地質環境條件和資源環境問題,評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劃定三條“紅線”,提出國土空間規劃優化與用途管制建議;二是開展城市規劃區1∶5萬綜合地質調查,基本查明土地利用類型和三維地質結構條件。面向資源:一是在有供水前景的地區圈定水源地范圍并設定保護區,地下水允許開采量應滿足C級精度;二是在地熱富集區圈定地熱田范圍,地熱水可采資源量評價精度達到控制級;三是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四是在建筑石材等礦產資源分布區開展礦產資源儲量評價。面向環境:開展城市規劃建設區1∶5萬生態地質與水土質量調查,分區評價生態地質與土壤質量等級、地下水質量等級、濕地功能等級、地質遺跡等級。面向災害:開展城市規劃建設區1∶5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劃定基于地質災害的城鎮與重大工程禁建區。 在詳細規劃階段,面向空間:主要開展1∶1萬綜合地質調查,查明各建筑區塊土地利用條件、地質條件和地下空間利用條件。面向資源:主要開展各建筑區塊淺層地熱能評價,統籌考慮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出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案。面向環境:主要開展建筑區塊1∶1萬生態地質與水土質量調查評價,確定生態保護對象與污染場地風險。面向災害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