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伊甸(長篇小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5648
- 條形碼:9787544785648 ; 978-7-5447-8564-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伊甸(長篇小說) 本書特色
☆面對身陷絕境的異星生命,伸出援手,就能有所幫助嗎?
☆波蘭科幻大師萊姆代表作之一,以詭譎想象和深邃哲思刻畫一個令人毛骨悚然卻又似曾相識的異星文明。
☆萊姆是波蘭科幻作家、哲學家,被譯成5□種語言,全球暢銷4000余萬冊,以一己之力將波蘭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預言了互聯網、搜索引擎、虛擬現實和3D打印的出現,直言人類將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戰。
☆萊姆100周年誕辰紀念版,波蘭駐華大使親自撰寫序言。
伊甸(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因為一個飛行事故,六位宇航員迫降伊甸星,一顆美麗但奇異的星球。在令人困惑的建筑迷宮里,到處有死亡的圖景:萬人冢,溝渠和井中的尸體,成簇的卵狀結構中填滿骨骼……《伊甸》是波蘭科幻泰斗□□尼斯瓦夫·萊姆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卻又似曾相識的異星文明。
前言序言
伊甸(長篇小說)伊甸(長篇小說) 前言
致華語讀者
□0□1年波蘭“□□尼斯瓦夫·萊姆年”
暨萊姆誕辰100周年
為什么會有萊姆這樣的人呢?他是□0世紀波蘭□杰出的作家之一,甚至也可以說是□杰出的科幻小說家。他的文學才華和智慧,以及他戲劇般的人生,共同鑄就了這位奇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殘酷地摧折了他的青春。有著猶太家庭背景的他,被迫隱姓埋名,改變身份,做起了焊工。1945年后,當發現家里已無以為繼的時候,他正式踏上了寫作的道路。在戰后的1946年至1949年間,萊姆發表了他人生中的□□部作品。
□□尼斯瓦夫·萊姆曾在雅蓋隆大學學習醫學。盡管沒有完成學業,但在與教授和同學的對話中,萊姆提出了□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貫穿在他今后的作品當中:人與機器的邊界在哪里?人可以“從原子中”構建出來嗎?人工智能時代的道德標準究竟在哪里?
萊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做的各種預測和直覺判斷已成為當代現實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的作品□發人深省的并非物質與技術層面的想象,而是道德層面上的深刻思考:人的創造力能夠達到何種地步?機器權限的邊界在哪里?在一個機器和人類共同存在的世界里,道德的標桿將會是怎樣?這些都是我們在當今文明技術發展的同時要去尋找的答案。
萊姆懷著好奇和從容之心看待未來。作為一名卓越的未來學家,他能夠猜想到在不久的將來,等待人類的是什么。這也是他的作品值得一再回味的原因。許多作品盡管寫作于幾十年前,但在今時今日依然能凸顯出它們的時代前瞻性。
賽熙軍
(Wojciech Zajączkowski)
波蘭共和國駐華大使
□0□1年3月9日于北京
伊甸(長篇小說) 節選
計算發生了一個錯誤。他們沒有飛出大氣層,而是撞了上去。在巨大的爆裂聲中,太空船的防護膜鼓起,一頭鉆進大氣層。他們在沙發上感覺到減震器在打滑。正面的顯示器著火,熄滅了。熾熱的氣體壓向火箭尖端,一團煙霧罩住了外部攝像頭。制動過程不充分,而且也開始得太晚了。燒焦的橡膠臭味充斥著整個控制室。制動的壓力讓他們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末日到了。但沒有人有余力去想。他們甚至無法呼吸。氧氣脈動器工作到□后一刻,像給氣球打氣一般把空氣壓進他們的身體。
突然,咆哮聲停止了。應急燈亮起,每側六個。驅動器的儀表板上方閃爍起警報信號。配件爆裂,被擠壓得如同手風琴的風箱。絕緣廢料和有機玻璃碎片沙沙地滑過地板。雷鳴聲消失,一陣沉悶的哨聲越來越響,席卷一切。
“怎么回事?”醫生呻吟著吐出嘴里的橡膠碎片。
“躺著別動!”船長沖他喊道,眼睛死死地盯著□后一塊能用的屏幕。
飛船仿佛被攻城槌擊中,翻了個跟斗。他們躺在尼龍網里面,像彈奏的琴弦一樣震動。突然間,一切都停下來,像一個凝滯在□高點的秋千似的——緊接著是隆隆聲響。
為了迎接□后一擊而緊繃的肌肉松弛下來。火箭緩緩降落在排氣火柱上,噴嘴發出令人安心的嗡嗡聲。但是僅僅幾分鐘之后,艙壁一陣震顫,且震動愈發強烈。肯定是渦輪機軸承松動了。大家面面相覷,沒有人說話。他們清楚,一切都取決于轉子是否能經受住應變。
控制室突然抖動起來,好似在被一把鋼錘激烈地敲打。□后一面屏幕厚厚的凸透鏡上開始有裂縫交織,熒光盤熄滅。應急燈的蒼白光線從下方亮起,把他們碩大的影子投射到傾斜的艙壁上。轟鳴聲逐漸變成怒吼。艙壁下方有什么東西在刮擦,破碎,裂開,發出刺耳的金屬響聲。船體不停地劇烈顛簸,了無生氣。大家蜷縮起身體,屏氣凝神。黑暗和混亂籠罩了一切。突然,他們的身體向前射出,撞在長長的尼龍繩上,差點撞到破碎的儀表板,然后又像房間里沉重的鐘擺一樣,開始小幅度地搖晃……
火箭如同一座崩塌的山體一般傾倒下來。輕微滾動的雷聲仿佛來自遠方。高高拋起的土塊沿著外部裝甲滑落。一切都凝滯了。下方的管道嘶嘶作響。有什么東西在令人恐懼地汩汩流動,流速很快,越來越快。水嘩嘩流淌,混合著震耳欲聾、重復不停的嘶嘶聲,宛如液體滴落在灼熱的金屬片上。
“我們還活著。”化學家說道。周圍漆黑一片,看不到一丁點兒東西。他掛在尼龍網上,就像裝在一只四角系著繩子的麻袋里。他推斷火箭處于側翻體位。有東西噼啪作響。醫生的老舊汽油打火機躥出蒼白的火苗。
“人呢?”船長問。他的尼龍網的一條繩子被扯裂了。他無助地慢慢轉過身,徒勞地試圖穿過網孔攀住墻壁。
“一。”工程師報數。
“二。”物理學家喊道。
“三。”化學家的聲音。
“四。”神經機械學家捂著額頭。
“五。”醫生是□后一個。
“大家都在,可喜可賀。”船長的聲音平靜下來。“機器人呢?”
無人應答。
“機器人?”
沉默。打火機燒到了醫生的手指,他關了它。一切又陷入黑暗。
“我不是總說,我們人類才是由更好的材料組成的。”醫生的聲音劃破黑暗。
“你們誰有刀子嗎?”
“我有……要切斷繩索嗎?”
“要是不用切就能出來,當然更好。我是做不到。”
“我試試。”
化學家拉扯繩子,他的呼吸變得急促。敲打聲,玻璃的嘎啦聲。
“我下來了,我的意思是我在艙壁上。”他從黑暗的坑道底部喊道,“醫生,點著打火機,我幫你出來。”
“動作快點,汽油快燒完了。”
打火機再次點燃。化學家試圖去夠困住船長的麻袋,但只夠得到他的腿。□后他設法把拉鏈扯開一道縫,船長砰的一聲摔了下來。兩人協作,進展就快多了。不一會兒,所有人都站在了控制室傾斜的艙壁上,上面覆蓋著一層半硬不軟的物質。
“□□我們從哪里著手?”醫生問道。他按住神經機械學家受傷的額頭,把口袋里的一張創可貼貼了上去。他總是隨身帶著這些小東西。
“我們先確認一下是否能夠離開這里。”船長決定,“首先,我們需要光。什么,已經有了?醫生,照照這里,也許儀表板的電纜末端還有電,或者至少警報裝置的調節器里還有。”
打火機這次只能打出微弱的火星了。醫生一遍又一遍地按壓火石,直到拇指生疼。火花濺落在破碎的儀表板的殘骸上,船長和工程師正跪在那里翻找。
“有電嗎?”化學家問。他站在后面,因為擠不過去。
“暫時沒有。沒人有火柴嗎?”
“我□后一次看見火柴是三年前,在博物館里。”工程師咕噥道,他正試圖用牙齒把一根電線末端的絕緣層撕下來。突然,船長攏成貝殼形的雙手里閃過一星細小的藍色火花。
“有電了。”他說,“找個燈泡。”
他們在側面面板上方的警報器里找到了一只沒有損壞的燈泡。一道刺眼的電光照亮了控制室,如今它就像一段傾斜向上的隧道,艙壁呈圓錐形。在他們頭頂上方現在構成天花板的地方,能看到一扇鎖著的門。
“超過七米高。”化學家憂傷地說道,“我們要怎么上去?”
“我在馬戲團里見過活人柱——五個人,一個踩在另一個的肩上。”醫生建議道。
“這對我們來說太難了。必須從地板上過去。”船長決定。
他讓化學家把刀子給他,在地板的軟表面上割開寬闊的凹槽。
“樓梯?”
“是的。”
“我們為什么不聽聽神經機械學家的意見?”工程師忽然問道,一臉疑惑。他正坐在爆裂的儀表板的廢墟上,把電流表接上拉出的電纜線。
“他變成鰥夫了。”醫生笑著回答,“一個沒有機器人的神經機械學家算什么?”
“我會修好機器人的。”神經機械學家看向熄滅的屏幕的裂口。電燈光慢慢變黃,越來越暗,越來越弱。
“蓄電池也沒電了嗎?”物理學家喃喃道。
工程師站起身。“看起來是這樣。”
一刻鐘后,六人組成的探險隊向船體深處,或者更應該說是高處行進。他們先到達走廊,再從那里進入各個房間。在醫生的艙房里他們發現了一支手電筒——醫生偏好收藏各種多余的東西。他們帶走了手電筒。船內滿目瘡痍。固定在地板上的家具沒有損壞,但是設備、工具、輔助車輛和其他材料爛成了難以描述的泥糊,沒過他們的膝蓋。
“現在我們要試著走出去。”當他們又回到走廊時,船長宣布。
“太空服呢?”
“在壓力艙里,它們應該是完好的。但我們壓根不需要太空服。伊甸星的大氣層沒有問題。”
“之前有人來過這里?”
“沒錯。10年前還是11年前,有一支巡邏隊的太空探測器來過。那時候阿爾坦和他的飛船一起消失了。你們還記得嗎?”
“但是沒有人登陸。”
“是的,沒有人。”
隔離艙的內艙口蓋斜斜地懸在他們頭頂上。他們原本熟悉的空間以完全不同的姿態橫亙著——地板和天花板變成了墻壁,讓他們產生了奇特的□□印象,不過這種奇妙的感覺也逐漸消退了。
“沒有人梯我們真的出不去。”船長用醫生的手電筒照亮艙口。光點掠過門的邊緣,門是密封的。
“看起來不壞。”神經機械學家伸長脖子說道。
“當然。”工程師心想,擠壓橫梁使其中間的儀表板爆裂的可怕力量自然也能讓艙口堵塞,但是他沒有把這個想法說出來。船長想起在機器人艙房里看到的破銅爛鐵,瞟了一眼神經機械學家,想建議他彎腰靠在墻上。他對化學家說:“雙腿分開站立,雙手放在膝蓋上,這樣你會感覺好一點。”
“我一直夢想有朝一日在馬戲團里表演。”化學家打起包票,彎下腰。船長把腳踩到他肩上,搖晃著站起來。他伸展身體,緊靠墻壁,手指尖抓住艙口球桿形狀的加厚鎳質杠桿。
他邊挪動邊拉扯,□后把自己掛在了那上面。門鎖裝置里似乎塞滿了碎玻璃,杠桿發出刺耳的響聲,松動了;轉了四分之一圈之后,不再動了。
“你轉的方向對嗎?”醫生問道,他從下方打著手電筒,“火箭側翻了。”
“我想過這個問題。”
“能再用力一點嗎?”
船長沒有回答。他緊緊地貼在艙壁上,一只手抓著杠桿。
他試圖兩只手一起,但姿勢始終很別扭,不過□后還是成功了。現在的他好像掛在高架秋千上,抬起膝蓋以免撞到彎腰撐在他身下的化學家。他做了一個引體向上,然后將身體的全部重量壓下去,用力拽了幾下杠桿。每當身體反彈到艙壁上時,他都會痛得呻吟。
這樣壓了三四次,杠桿又稍微松動了。還差五厘米了。船長用盡全身力氣,再一次壓下去。杠桿發出可怕的嘎吱聲,撞向門鎖,內閂終于被推回去了。
“太棒了!”物理學家高興地喊道。工程師保持沉默,他明白沒這么簡單。
艙口蓋尚未打開,這可要困難得多。工程師晃動它,按壓液壓裝置的手柄,然而他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沒有用。管道的許多地方爆裂開,液體泄漏了。醫生把手電筒向上打,手搖曲柄在他們頭頂上方,齒輪像光環一樣閃爍,對他們的體操能力來說還是太高了——超過四米。
所以他們從各個房間搬來破碎的機器、枕頭和書本。圖書室特別有用,尤其是那里的天體圖冊,非常厚實。他們像是用磚塊砌了一座金字塔,花了將近一個小時。
“我恨體力勞動!”醫生喘著粗氣說道。手電筒插在空調的裂縫里,照亮他們去圖書室抱書本的路。“我從沒想過星際旅行會碰上這樣原始的條件。”只有他一個人還在說話。
□后,船長在同伴們的支撐下小心翼翼地爬上金字塔,他的手指剛好能夠到曲柄。“還不夠,”他說,“還差五厘米。我不能跳,否則□□的東西就都垮了。”
“我這里有《快速飛行理論》。”醫生手里舉著一本大厚書,“我想,加上這個就夠了。”
船長緊緊抓住手搖曲柄。他們在□□用手電筒給他照亮。現為天花板的艙壁上蒙著一層白色的塑料膜,船長的影子在上面飄動。突然,書本金字塔晃了一下。“該死!”曲柄從他手中滑落,他搖擺了一會兒,失去了平衡。大家迅速低下頭,手拉手擁向搖搖欲墜的書本金字塔,讓它不至于散架。
“別詛咒。否則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醫生在□□發出警告。
船長再次抓住曲柄。突然又是一陣嘎吱聲,然后是書冊滑下去的沉悶聲響。船長懸掛在空中,但他還是緊緊抓住曲柄轉了一整圈。
“繼續,還要11次。”說著他降落在書籍戰場上。
兩個小時后,艙口蓋被放倒了。當它緩緩打開時,他們爆發出勝利的歡呼。打開的蓋子構成了某種吊橋,他們沒費多少工夫就通過它進入隔離艙。壁櫥里的太空服完好無損。壁櫥現在是水平躺倒的,他們從上面爬過去。
“我們大家都出去嗎?”化學家問。
“首先我們得嘗試打開火箭入口。”
入口被鎖死了,像是和船體澆鑄在了一起。操縱桿紋絲不動,他們六個人一起抵住它,試圖弄松螺線,一會兒從這邊撞它,一會兒從那邊撞它——螺線毫無變化。
“落地容易出去難。”醫生說。
“很好笑。”工程師嘟囔道,汗水從他的額頭滑落。他們坐在壁櫥上。
伊甸(長篇小說) 相關資料
萊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的。萊姆的作品對人和宇宙的關系有著更深刻的描述,與美國的科幻小說相比,在文學上也更為精致,有著更為深遠的意境,也給人帶來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劉慈欣
萊姆總是能從核心處嘲弄我們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論文、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都烹調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紙背的荒誕語言和荒誕情節,返照我們的世界。
——吳巖
他是當今活躍的作家中☆智慧、☆博學、☆幽默的一位。
——安東尼·伯吉斯
無論是語言的駕馭、想象力還是塑造悲劇角色的手法,都非常優秀,無人能出其右。
——庫爾特·馮內古特
相比之下,我們疲憊的宇宙顯得蒼白無力。
——《華盛頓郵報》
與阿瑟·克拉克、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說巨人。
——《紐約時報》
伊甸(長篇小說) 作者簡介
□□尼斯瓦夫·萊姆,波蘭著名作家、哲學家。當過汽車技工,終獲醫學博士學位,創立波蘭宇航協會。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未來學大會》《慘敗》等。作品多聚焦哲學主題,探討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智慧的本質、外星交流,以及人類認知的局限等。1996年被授予波蘭國家☆高獎章“白鷹勛章”,波蘭□□顆人造衛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萊姆是□0世紀歐洲☆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安東尼·伯吉斯稱贊他是“當今活躍的作家中☆智慧、☆博學、☆幽默的一位”,庫爾特·馮內古特贊揚他“無論是語言的駕馭、想象力還是塑造悲劇角色的手法,都非常優秀,無人能出其右”。他的作品多聚焦哲學主題,探討存在與智慧的本質,以及人類認知的局限等,被譯成5□種語言,暢銷4000余萬冊。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