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歐洲中世紀史:第11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3625
- 條形碼:9787552033625 ; 978-7-5520-336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歐洲中世紀史:第11版 本書特色
特色: 圖片、地圖和時間線增強了章節(jié)內(nèi)容的可讀性,總結出關鍵的發(fā)展趨勢和問題; 條理清晰的章節(jié)內(nèi)容有助于讀者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中世紀歐洲的發(fā)展歷程; 容納*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尤其是涵蓋了有關女性和猶太人的內(nèi)容。 新增內(nèi)容: 精簡了關于中世紀早期的內(nèi)容,讓讀者能夠更快地進入公元500年以后的部分; 新增了關于教皇政權的討論,為讀者提供更扎實、更連貫的敘述; 囊括了全部中世紀國家的歷史,尤其是梳理了神圣羅馬帝國的歷史。
歐洲中世紀史:第11版 內(nèi)容簡介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一個災難性的時代。”這種過時而不可信的說法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提及中世紀,人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依舊是“黑暗”“落后”這樣悲慘的印象。但實際上,中世紀并不是一個粗野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甚至是有著種種進步的時代。 本書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遠望早期的社會動蕩、帝國分崩,俯瞰中期的人口增長、城市發(fā)展,近觀晚期的災難和裂變,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中世紀。書中還添加了不少關于拜占庭的內(nèi)容,形成了更為完整的中世紀發(fā)展歷史。 作為一部經(jīng)典著作,本書旨在重點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幫助人們理解中世紀人是如何建造他們的世界,理解并改變這個世界的。
歐洲中世紀史:第11版 目錄
導言
**章 羅馬人、基督徒和蠻族
中世紀早期
羅馬和平時期(公元前31—公元180)及后期
基督教
蠻族和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的衰敗
結語
第二章 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約500—700
引言
中世紀早期社會
中世紀早期政治
中世紀早期教會
學術生活
結語
第三章 西歐的鄰居: 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文明,約500—1000
引言
從東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時代
伊斯蘭文明的崛起
伊斯蘭帝國
伊斯蘭文化
結語
第四章 加洛林王朝,約700—85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早期
查理曼(768—814年在位)
學術復興
結語
第五章 分裂、侵略和新的政治格局,約800—100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晚期的分裂
穆斯林、馬扎爾人和維京人的侵略
新政治格局的形成
結語
第六章 經(jīng)濟騰飛與社會變遷,約1000—1300
中世紀中期
農(nóng)業(yè)革命
農(nóng)村社會
商業(yè)革命
城市社會
地主貴族
封建社會
結語
第七章 教皇和教皇政權,約1000—1300
引言
教權、神職人員和俗世教友,約1000—1122
改革后的教皇制度及其教會
教皇英諾森三世和教會的竄升
1250年之后的教權
結語
第八章 朝圣新路,約1000—1300
引言
猶太教
基督教虔信的演進
正統(tǒng)教義與異端學說
修院生活的變化
托缽修會
結語
第九章 征服、十字軍和迫害,約1100—1300
引言
征服與疆域擴張
十字軍
民族迫害
結語
第十章 國家的成形與解體,約1000—1300
引言
神圣羅馬帝國解體
英國: 國王與議會
法國: 君權的勝利
伊比利亞: 一些中央集權
北歐和東歐國家
結語
第十一章 文學、藝術和思想,約1000—1300
引言
拜占庭和伊斯蘭的影響
學術的潮流
文學
建筑與雕塑
結語
第十二章 饑荒、瘟疫和復蘇,約1300—1500
中世紀晚期
經(jīng)濟災難與人口危機(1300—1350)
調(diào)整與復蘇(1350—1500)
中世紀晚期的基督教
結語
第十三章 通往主權國家之路,約1300—1500
引言
英國、法國,以及百年戰(zhàn)爭
英國: 議會、內(nèi)戰(zhàn)、都鐸王朝
法國: 憲政危機、戰(zhàn)爭、蜘蛛王
伊比利亞諸國: 由同化而統(tǒng)一
歐洲外圍的新勢力
神圣羅馬帝國的遺產(chǎn)
結語
第十四章 文化中的多樣性與創(chuàng)造性,約1300—1500
引言
識字率與地方語言
人文教育
文學
藝術和建筑
哲學
政治思想
結語
專業(yè)術語表
索引
歐洲中世紀史:第11版 節(jié)選
第十章 國家的成形與解體,約1000—1300 引言 100年前,幾乎全部的歷史都是政治史,中世紀歷史學家們的職責所在就是將中世紀的主舞臺聚焦在歐洲國家成形的問題上。這其中包含了兩段過程,這一章就將無聲地回顧這兩段歷程。**段中的國家建立失敗了,神圣羅馬帝國解體,導致德國和意大利的民族野心受挫,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有人認為,正是源于中世紀的這種野心誕生出了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終肆虐19世紀末直至20世紀的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二段中的國家建立成功了,主要包括英國和法國這兩個中世紀政體,我們不僅會追溯這些現(xiàn)代歐洲國家的起源,還會關注其憲政實踐的發(fā)展: 如議會、稅收、陪審團審判。這些現(xiàn)在都存在于全世界許多的國家。如今,這些19—20世紀歷史觀中有關中世紀國家建立與解體的觀點可能過于激進地認為中世紀是現(xiàn)代國家起源的起點,但也并沒有錯。這些敘述歷久彌真。在中世紀中期,歐洲的國家朝著兩種不同的方向演進: 有些分裂,有些統(tǒng)一。 在11—13世紀,神圣羅馬帝國與教皇政權纏斗不休,漸漸分崩離析,弱不禁風。從中還在今日的德語中留下了一個短語“到卡諾薩去”,意思就是“投降”。這層含義記錄了一場綿延多年的沖突中的一刻: 1077年,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年在位)衣衫襤褸、赤著雙腳站在托斯卡納的瑪?shù)贍栠_位于卡諾薩的城堡外的雪地中,祈求教皇格里高歷七世(1073—1085年在位)的原諒。經(jīng)過卡諾薩這段之后,亨利四世卷土重來,不過那一天的戲劇場面(他與格里高歷七世一冷一熱,一個卑微贖罪,一個高高在上)預兆著中世紀中期皇權和教權的未來。皇帝的權力日漸衰弱,而教皇的權力日漸強大——起碼有一段時間如此。卡諾薩事件之前,日耳曼國王(或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不過這個稱謂直到12世紀才被人常規(guī)使用)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強大的國君。他的權力不光籠罩著日耳曼國家,還延伸到意大利半島的北部和中部,既管理俗世事務又插手宗教事務。200年后,日耳曼國家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小國,意大利半島北部更是淪為一群小“城邦”的碎片拼圖。“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只是個名號而已,并沒有實際的權力。 就在皇帝和教皇卷入兩敗俱傷的斗爭之時,英國和法國的王室卻在極權統(tǒng)一。盡管強大君權出現(xiàn)在英國比法國要早,但是就長遠的歷史來看,到14世紀早期時,英國在限制王權方面比法國走得更遠。18世紀時西歐兩大天差地別的政治體制——英國的議會君主制和法國的王權專制——就來源于中世紀中期。另一個對后世產(chǎn)生持久影響的遺產(chǎn)是在這兩個國家出現(xiàn)的幫助英法君主有效施行統(tǒng)治的行政制度。這些制度后來發(fā)展成今天通行于歐洲和在政治上繼承歐洲的國家——美國和加拿大——的制度。在1066年“征服者”威廉得勝之后的一個半世紀時間里,英國政府發(fā)展成北部歐洲*有效率的政府。稅務工作由財務署(exchequer)這個非常復雜的“會計部門”來完成;幾乎每天都有王室文秘署(royal chancery)發(fā)布的書面王室命令;國內(nèi)的司法公正由法官、專業(yè)律師和王室法院來把持,三者的數(shù)量都有了顯著增長,尤其是律師。法國的腳步雖然比英國大致慢上半個世紀左右,但其發(fā)展路線和英國有許多相似之處,也逐漸形成了一個運作良好的政府;到13世紀末時,法國的統(tǒng)治階層已經(jīng)包括一系列關系復雜的政治和立法機構。 神圣羅馬帝國解體 新千年剛開始時,神圣羅馬帝國強大而穩(wěn)固,帝國在*后三任奧托皇帝的帶領下戰(zhàn)勝了馬扎爾人,拓展了薩克森王朝的權力,還見證了具有獨特拜占庭特點的文化復興(皆因公元972年奧托二世和拜占庭公主西奧法諾的聯(lián)姻)。薩克森王朝很快被取代,新的薩利爾王朝以法蘭克尼亞為據(jù)地,而薩利爾人立刻在日耳曼國家的腹地建起一個強大的皇權中心。薩利爾皇帝中*偉大的是亨利三世(1039—1056年在位),他在日耳曼無可匹敵,在教會面前也同樣享有權威。他任命的主教、修道院院長都忠誠地為他的帝國野心服務,他甚至還任命了教皇,其中包括教皇利奧九世(1049—1054年在位),還有幾位教皇也心系早期的教會改革。 如第七章所述,教會改革*終導致俗世授職紛爭,也讓皇權與教權本來輕松的合作突變。在隨后幾個世紀中,皇帝與教皇間就許多事情發(fā)生了歧見,但他們的不合歸結起來是兩大基本矛盾。首先,誰是頭號人物?教皇展望著以自己為首領的西方基督教王國,強調(diào)他們才是上帝在一切事物上的全權代表,包括政治和宗教方面。這一教皇至上理論提出,教皇永遠至高無上,不過他可以選擇將部分政治權力授權給皇帝或國王。皇帝則對這樣的論調(diào)無動于衷。他們堅持皇帝中心理論,與教皇的理想背道而馳,認為皇帝才應該在自己的王國內(nèi)統(tǒng)治教會和國家。這是俗世授職矛盾的核心沖突,從11世紀70年代在亨利四世和格里高歷七世之間爆發(fā)的爭端開始,這一矛盾直到1122年《沃爾姆斯宗教協(xié)定》簽訂才*終得以解決。第二個矛盾是領土問題: 誰來控制意大利半島?在中世紀中期的大部分時間里,教皇和皇帝不斷協(xié)商、耍計謀,甚至爭斗,就是為了控制這片富裕卻四分五裂的土地。 俗世授職紛爭下式微的皇帝權威,約1075—1125 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向沃爾姆斯派遣特使時,他正代表著自卡諾薩事件以來如日中天的教權。而皇帝亨利五世見到這些特使時,他的權勢幾乎還不如1077年時的他父親(見年表7.1)。1077年的卡諾薩會晤時,亨利四世在一觸即發(fā)的形式下采用了權宜之計,尋求教皇格里高歷七世的諒解,終于爭回了教籍。這使得他能夠尋回支持者,重建自己在日耳曼諸國的權威。幾年之內(nèi),他就再次開始和格里高歷作對,率軍前往羅馬,*終導致格里高歷七世在流亡中悲慘去世。教皇烏爾班二世和他的繼任者們卻前仆后繼,持續(xù)動搖亨利四世的權威。他們在日耳曼諸國掀起反抗,侵蝕著亨利四世的帝國政府。1106年亨利四世去世時,連他的兒子和繼承人、未來的亨利五世都在反對他。 亨利五世的任期相對而言比較風平浪靜,但這只是因為他出手比較輕而已。他放棄了父親試圖完全恢復帝權的斗爭,他的皇冠已經(jīng)不那么有分量了。一方面,他無法再依靠主教和修道院院長,因為他們都越來越倒向教皇這邊;另一方面,他對日耳曼諸侯們的控制本來就不強大,現(xiàn)在隨著當?shù)亟y(tǒng)治者漸漸鞏固自己對當?shù)氐目刂坪蜐u漸獨立,也就越來越弱了。 亨利五世和父親一樣,試圖做一些補償。他一方面任命了行政官(ministerial),即讓出身低賤的騎士做皇家職員;另一方面和城市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特別慷慨地頒布城市特許令。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沒能影響時代潮流。卡諾薩會晤到《沃爾姆斯宗教協(xié)定》之間那混亂的半個世紀里,日耳曼諸國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貴族階層。富有野心的大地主們有了勢力,開始建造城堡、擴展領地,并強行奪取原本屬于皇帝的權力。他們強迫較小的地主成為他們的封臣,有些還迫使自由農(nóng)成為他們的農(nóng)奴。亨利四世無法挽回這種趨勢,亨利五世對此也束手無策。 亨利五世在日耳曼諸國的權勢在教會改革和地方勢力的雙重壓迫下漸漸衰退了。同時衰退的還有他在倫巴底的權勢。11世紀中期,米蘭的貴族和主教都站在皇帝這邊,而教會改革派和迅速竄起的“拾荒者”站在教皇這邊。兩派的強烈斗爭困擾了米蘭很久,而現(xiàn)在,類似的事情很快在倫巴底發(fā)生了。在這場城市運動中,倫巴底市民希望能驅逐親帝派主教,成立城市自治體(urban commune)。他們和教會改革派結成同盟,239和貴族、主教、皇帝等人展開斗爭,成立了幾乎獨立的城邦。亨利五世的反對毫無成效,到他去世前,他對米蘭和其他倫巴底的自治市只有名義上的控制權。 《沃爾姆斯宗教協(xié)定》簽署三年之后,亨利五世去世了,沒有留下繼承人,于是君權再次受到沉重打擊。從那時起,君權之削弱不只是因為貴族的興起和教權的強盛,另一個原因是“選舉”日耳曼國王的傳統(tǒng)又被恢復了。公元911年,*后一個加洛林國王去世時,東法蘭克的國王就是靠選舉來任命的,然而到了薩克森王朝(919—1024)和薩利爾王朝(1024—1125),這種做法變得徒有虛名。薩克森王朝和薩利爾王朝都強制實行世襲制。盡管在卡諾薩會晤期間,選舉制又被重新拾起以限制亨利四世的權力,但是被他成功地打壓下去。然而在1125年之后,真正的選舉又成了慣例。選舉出的人一般都是皇家成員,但可能并不是直系繼承人。1125年之后的幾十年里,兩個勢傾一方的家族——薩克森的韋爾夫家族和施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開始激烈地爭奪王位。一陣喧囂之后,日耳曼諸侯們的權力都強大了,付出的代價是君權的衰落。 于是,在卡諾薩會晤和《沃爾姆斯宗教協(xié)定》之間,伴隨著俗世授職的紛爭、獨立城市的興起和皇帝選舉制的恢復,日耳曼諸國和意大利半島的君權都敗給了地方獨立自治的熱潮。神圣羅馬帝國的衰退開始了。
歐洲中世紀史:第11版 作者簡介
朱迪斯·M.本內(nèi)特(Judith M. Bennett) 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中世紀史和女性史。在遷至洛杉磯之前,她在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任教,是該大學的瑪塔·奈爾·哈迪杰出教授。本內(nèi)特曾就讀于霍約克山學院、多倫多大學及天主教中世紀研究院,現(xiàn)已撰寫了許多關于中世紀農(nóng)民、女性和家庭的專著與論文。本內(nèi)特教授的研究獲得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美國人文基金會、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美國人文中心、福爾杰莎士比亞圖書館、漢庭頓圖書館等許多機構的支持。本內(nèi)特教授曾在澳大利亞、英國、美國講學,是美國中世紀學會和倫敦皇家歷史學會會員,曾在中世紀學會、北美英國研究會、歷史上的女性協(xié)調(diào)委員會、貝克郡女性歷史學家聯(lián)合會等機構任職。本內(nèi)特教授曾以其學術著作及論文獲得許多獎項,也是一名獲獎教師。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