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高陽說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39583
- 條形碼:9787569939583 ; 978-7-5699-3958-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陽說詩 本書特色
★緊貼詩詞熱點,體例獨樹一幟,內容堅實扛打;有詩詞,有歷史,有故事。 與同類書完全不同!高陽的讀詩,是解密詩歌里隱藏的歷史真相和秘密;是以史為綱,加上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等經典名詩為料,然后佐以王昭君、董小宛等傳奇人物的故事,呈現出來的是一鍋熱氣騰騰、有味有料的文化盛宴。 ★歷史小說大家高陽被低估的佳作 《高陽說詩》是歷史學家高陽的一本文學雜著。他以歷史小說之筆力,學術考究之功力,古詩文學之才情,旁征博引,觸類旁通。高陽的詩學、史學、文學造詣,由本書可全面體現。 ★揭露詩中隱藏的歷史真相與秘密,發掘詩歌罕見的深邃幽窅、綽約朦朧之美 全書內容豐富,博引書證,挖掘詩人隱藏在詩詞中的歷史真相以及個人的情感與秘密。詩史互證運用完美,揭開歷史之謎團。 ★金庸、二月河、張愛玲、羅振宇等贊賞的歷史大家 高陽是一流的歷史小說家。——金庸 高陽的書,我是見一本買一本,買一本讀一本!潞 高陽的文風溫和細膩,徐徐道來,有貴族氣象!筒祟^ 高陽的小說我一直看。《瀛臺落日》非常好,全都聞所未聞!獜垚哿 高陽寫清代的篇篇精彩絕倫,與歷史的真實面目貼近。——《新京報》 ★特別贈送許淵沖雙語詩詞別冊 精美四色印刷,古典與時尚美兼具。
高陽說詩 內容簡介
高陽用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等大家的詩詞串起王昭君、董小宛等傳奇人物,以歷史小說之筆力,學術考究之功力,古詩文學之才情,旁征博引,觸類旁通。以詩歌為切口,閑讀歷史細節,有學者之嚴謹博學,又有小說家之天馬行空。高陽的詩學、史學、文學造詣,由本書可全面體現
高陽說詩 目錄
001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傷漂泊,悲失志
019 李商隱《無題》——“牛李黨爭”之誤
029 玉溪生《藥轉》——豪貴之家的“洗手間”
035 李商隱《錦瑟》——與令狐家的府主恩怨
055 吳梅村——明朝遺老的失節
069 “江上之役”詩紀——“失敗的英雄”鄭成功
113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王觀堂與羅振玉、溥儀未為人知之事
149顧貞觀《金縷曲》——“丁酉科場案”遭誣陷,吳漢槎遣戍寧古塔
171 納蘭性德——康熙寵臣短暫又絢爛的一生
181 “無題”詩案——李商隱與妻妹情變內幕
199 董小宛——名妓入宮與世祖逃禪
277 “詩史”的明暗兩面——揭開詩中隱藏的真相與秘密
高陽說詩 節選
李商隱《錦瑟》——與令狐家的府主恩怨 邵德潤先生《試解“錦瑟”之謎》一文,本何義門的主張,參以錢鍾書的見解,提出以此詩“作為李義山自悲身世,又自論其詩的詩集自序來看”的結論,已足以推翻朱長孺所倡,厲樊榭附和,馮浩強調,而張爾田竟以為定論的“悼亡”說。但自序其詩,非自論其詩,此為邵文結論中不足之處。 我作考證,師法陳寅恪先生,以窮極源流為尚。義山詩號稱難解,但本此義一字不放過,解亦不難。是故既言自序其詩集,應研究其詩成集的經過。近以一長者設觴祝郎靜山先生九十,臺靜農先生八十,奉召侍飲,此亦文酒之會,因作《李義山詩“無題”實為闕題說》,冀博一粲,借為勸酒。此文主要內容,即在說明義山將死編詩集的凄涼,錄其部分如下: 義山“無題”,什九有本事,以難于著題而從闕。詩亦秘不示人。蓋已有儇薄之稱,不欲更損其聲名,致妨青云之路也。大中十二年二月,柳仲郢以鹽鐵使調長秋官,其人固亦義山“平生風義兼師友”者也。義山從之在東川五年,復隨還朝,得充鹽鐵推官,至是竟罷廢,實非仲郢本意,乃令狐子直绹之子滈,惡義山,迫之使絕。滈之為人,略如后世之嚴東樓,號為“白衣宰相”。子直夢李衛公乞歸骨,寐而語其子,滈以為不可。子直從之而疑莫釋,遂復夢衛公,精爽可畏,謂滈曰:“不則將得禍!蹦藶檎堄诔。衛公有恩于仲郢,故仲郢任衛公從子李從質為推官,俾以利祿贍衛公遺寡。乃竟為子直父子所嫌,方謀求解,故屈從滈,棄義山。而朝士憚滈之橫,亦無有敢為義山一援手者。時義山困寄西京永崇坊逆旅,既衰且貧而病, 復攖目疾將失明,動念欲從國師知玄稱弟子,而后顧茫茫,世緣殊未易了,因不果,尋自知不起,計惟得解于子直父子,庶幾前嫌既釋,遺孤可托,乃匆匆匯錄平生所為詩,得三卷,不復編次。向之闕題者,亦不得從容補制,但苦吟一律,冠諸集首,即“錦瑟”也。 這是我根據義山生平事跡與他的詩,以及史書所獲知的真相;蛑^:看起來倒也言之成理,但令狐子直與義山的恩怨,已歷多年,應已淡忘。令狐滈更是隔了一層,而如此痛恨李義山,竟欲置之絕地!何故? 當然有緣故。凡是喜歡玉溪詩的,都記得七律的《牡丹》,這首詩前面六句寫牡丹亦寫人,為義山極自賞之作,故結句云:“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辈坏馈俺啤倍郑故沟昧x山坎坷一生。 朝云有兩解,一為家伎,一為“赤帝之女瑤姬”,即自薦于楚襄王的“神女”,亦就是“小姑居處本無郎”的“小姑”。義山這首《牡丹》,為作客西京,住在晉昌坊令狐家所作,一時人言籍籍,都說義山私通子直的姬妾,并有人進讒于子直,此為以后不薦義山的主因。 事實上呢?義山真是吃了啞巴虧,有苦說不出!赌档ぁ分械摹俺啤,實指后者。義山妻妹,愛才自薦,是故“欲書花葉寄朝云”。此事始末,我已從“相見時難”“來是空言”“鳳尾香羅”“重帷深下”,以及后來回憶所寫的“颯颯東風”這五首《無題》詩中,鉤稽出真相,斷無可疑。義山如果要澄清謠言,只要出示那五首《無題》詩,便足可證明此朝云為“崇讓宅”中的妻妹,而非晉昌坊中子直的愛姬。但妻妹已嫁,如果公開了這些艷詩,可能會出命案。而且這一來不但仍舊會加重他“儇薄無行”的名聲,更要被肯定為負恩——負“朝云”愛才自薦之恩,會失去任何人的同情。倘非如此,別作解釋,則又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嫌疑更重。因為有此難言之隱,義山只好默默忍受。《有感》后二句:“一自高唐賦成后,楚天云雨盡堪疑!奔丛伌耸隆W运]于楚襄王的神女,“號為朝云”,典出《高唐賦》注。則所謂“高唐賦成”,自是指《牡丹》詩。 誤會既深,義山不能不設法解釋。他出于“令狐門館”,與子直是“師兄弟”,子直年長于義山,因而他的解釋,都用《洛神賦》的典故;而又兼用神女會襄王之典,因而撲朔迷離,后人更覺難解,但既明本事,大旨可尋,馮浩分類本中,《代魏宮私贈》《代元城吳令暗為答》《東阿王》《涉洛川》連在一起的四首七絕,都是為此而作;馮浩合箋“蓋義山自有艷情誣恨,而重疊托意之作”,差得真相。但只知“陳思王,則以才華自比”,不知更擬子直為子桓(曹丕)而已。 以下解《錦瑟》,先錄原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以“錦瑟”為題,明言取瑟而歌,弦外有音。次句“一弦一柱思華年”,此弦為一年,則起句的“五十弦”,自是指舉成數而言的半百之年。衰年回首,棖觸萬端,不知從何說起,故曰“無端”。《史記·田單傳》:“如環之無端!庇帧渡狭仲x》:“視之無端!北孛魇拙洹盁o端”之義,乃知下句“華年”所指。 《魏書·王叡傳》:“漸風訓于華年,服道教于弱冠!比A年與弱冠之稱,則亦當是二十左右。唐文宗太和三年,義山十八歲,入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幕、署巡官正當華年;思量平生,且從此始。然則弦既為年,柱又何說?勞干所箋,*愜鄙意: 詩中以弦喻年,以柱喻事。言時日遷流,景物代謝。平生蹤跡,歷歷在目。追思疇昔,感在篇什。前言五十弦,此言一弦一柱,以見五十年來,年有悲歡離合。(見聯經版《中國文學評論》第二冊,勞著《〈李商隱評論〉所引起的問題》。) 按:八聲中唯革與絲之聲不定,因革有燥濕,弦有緩急之故。弦之緩急,由于柱之移動。弦有定而柱無定,是則年光依舊,境遇常新,“一弦一柱思華年”,即自華年開始,逐年細思往事之謂。 可惜勞先生探驪得珠而復失!既言“平生蹤跡,歷歷在目”,則以下所寫,自為一生經歷。中兩聯四句,每一句為一獨立之存在。亦即每一句為一大段經歷,而每一段經歷以七字概括,則唯有凸出其特征,或以宦情,或以宦轍。這四段經歷是: 一、十八歲至三十五歲,包括科舉出仕;婚于王氏。與令狐绹(子直)的恩怨締結,大部分發生在此一階段。 二、三十六七歲,隨桂管觀察使鄭亞在桂管(今廣西桂林)。 三、四十至四十五歲,為東川節度使柳仲郢辟為節度書記。 四、四十五歲以后,柳仲郢內調為鹽鐵轉運使,李義山隨之還朝,被任為鹽鐵推官。后兩年柳調刑部尚書;義山“廢罷還鄭州,未幾病卒”(《舊唐書》本傳)。 《錦瑟》的兩聯四句,正就是配當此四段經歷,唯南海,東川次序互易,所以然者,“蝶、鵑”,“珠、玉”,對偶上關乎辭章者細。“迷蝴蝶”“托杜鵑”,求解于子直父子的弦外之意,關乎義理者大。先說“莊生曉夢迷蝴蝶”,正如其十八歲至三十五歲,這段一生*重要的經歷,此為全詩中*緊要的一句,也就是引起爭議*多的一句。 李義山受教于令狐楚,始得精于箋奏制令。復借其子之力得中進士,而當府主一死,即改投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并婚于王氏,致為子直所不滿,此確為事實。但亦僅止于不滿,并無仇恨,所以早年蹤跡甚密。直至《牡丹》詩后,有人妒才而進讒于子直之前,交情始疏,但仍有往還酬唱。 至于涉及“牛李之爭”,是進讒者如此說法,義山本人并不覺得是件嚴重的事。詩中看得出義山曾為子直疏通于李衛公,聯絡柳仲郢,所以七夕詩常強調鵲橋之功,《街西池館》一詩,結句“香熟玉山禾”,尤為明白。鮑照詩:“誠不及青鳥,遠食玉山禾”,謂為子直作使者,將有厚酬。其下應為《謁山》一絕:“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云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笔籽宰又敝碾y測;次言事成過去,隨人打發,但有恨而無可奈何;三句言所望甚奢;結句言所得甚薄。玉山之禾雖豐,無奈吝于供給!馮浩所箋,大致不差,唯題似未解,謂“謁令狐”亦望文生義而知。其實“山”為廋詞,指山濤之子山簡,見后箋《九日》一詩。張爾田亦不明“山”字云何,乃自作聰明,謂“山即義山之山,玉溪自謂。此蓋暗記令狐來謁之事。結二句我方欲就彼陳情,而不料其匆匆竟去,徒令杯酒成冰,所以有水去云回之恨也。首句則言安得長繩系日,使之多留片刻乎?通篇融洽矣!鼻也徽摿詈L義山,可用“謁”否?而就其所釋內容而言,來“謁”何事?既來之則又何不安之?葛藤百出,令人失笑。
高陽說詩 作者簡介
高陽(1922-1992) 本名許晏駢,譜名儒鴻,字雁冰,浙江杭州人,出身錢塘望族。中國當代歷史小說家,一生創作九十余部歷史小說和隨筆,逾兩千五百萬字。 高陽熟知歷史掌故,對于清代歷史有獨特研究深度,在《紅樓夢》的研究上亦成一家之言。凡筆記、野史、雜著、詩文及民間傳說都爛熟于心,信手拈來,將其很自然地融入著作之中,寫故事、寫人情、寫斗爭,很少有人堪與比肩。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