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語境中的社會建構(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30118
- 條形碼:9787300130118 ; 978-7-300-13011-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境中的社會建構(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內容簡介
《語境中的社會建構》主要基于以下的假設進行理論推演:任何關于世界的描述或解釋都無法準確映射、描繪或反映所存事物;我們描述和解釋世界的方式是關系的結果;世界建構的重要性在于其社會效用;我們在描述和解釋的同時,也塑造了我們的未來;而要造福于我們的未來,關鍵在于反思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世界。
社會建構論是當代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普遍思潮。格根堪稱當代社會建構論之領軍人物,此作亦屬社會建構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的典范之作。
語境中的社會建構(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目錄
第1章 建構論與實在論:一種必然的沖突?
文化語境中的沖突
對實在論的反對:基于缺失的身體
激發(fā)敵意:根除的樂趣
作為文化資源的實在論和建構論
超越爭論:面對實踐的沖突
結論
第2章 心理在一個被建構的世界中的地位
去自然化與民主化
復興與充實
心智的社會重構
結論
第3章 純粹批評的局限
會話的關閉
作為譴責的批評
共同體的原子化
批評與總體化沖動
原則中的問題
作為一種修辭形式的批評
達到批評目的的關系路徑
結論
第4章 人文科學中誰講誰答?
講述傳統(tǒng)
話語轉向之后
探討中的記述
結論
第5章 歷史學與心理學的沖突與交融
心理學一歷史學互動的經驗論基礎
心理的歷史構成
歷史語境中的心理學話語
歷史學與心理學:走向多音繁榮
結論
第二部分 社會建構與社會實踐
第6章 作為社會建構的治療法與麗莎·瓦赫斯合著
社會建構與治療態(tài)度
社會建構與治療實踐
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挑戰(zhàn)
第7章 社會建構與教育學實踐與斯坦頓·沃瑟姆合著
知識:外生與內生傳統(tǒng)
作為個體所有物的知識的讓渡
知識的社會建構
建構的多樣性
教育政策和教育學實踐
……
第三部分 社會建構與文化語境
語境中的社會建構(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節(jié)選
《語境中的社會建構(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對批評之修辭效果的關注幾乎不僅限于對立者之間的關系。語言被用來維持共有的行為模式。當共同體達成本體論和評價性的共識時,關系模式也便穩(wěn)定下來。例如,對事物的概念取得一致意見一一其指示對象和其價值——也就為一種彼此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打下了基礎。因此,一個人在面對批評時放棄其主張,并不簡單地是在邏輯和證據的較量中讓步。它將威脅到一個人的關系形式和生活方式。使和平主義者相信戰(zhàn)斗事實上是道德的,將不僅僅是和平主義者在爭辯上的失敗,而且更重要的是,由那種抗議語言維系的那些關系和傳統(tǒng)將會被終止。 就此而論,試想一下這樣一群人,他們之間的溝通是開放的、不固定和不成問題的。群體的每個成員都得到其他成員的認可和接受,并在共同理解上作出努力。事實上,大量可利用的能指與相關事實一起傳播,使發(fā)展新的組合和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形成理解性語言成為可能。現在考慮批評性實踐向共同體中的嵌入。批評首先在那些被質疑的意識之中促進共同意識的形成。一個范疇或者被創(chuàng)造(例如宗教激進主義者)或者被突出(同性戀者),而這在其他地方可能被忽視。批評對象于是被給予警示,認為所有共享它們的特定假設(以及相關聯的實踐)的人都是不足信的。不僅他們的認同陷入危險之中,而且他們嵌入于其中的關系也陷入了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集體防御,文化幾乎沒有提供其他任何的機會。那些遭受攻擊者重申他們的關系,明確表達其傳統(tǒng)的價值,并找出無數種方式以證明攻擊者是不公平的和提供了錯誤的信息。因此,辯護的旗幟,連同其存在理由(raison d'etre)一起,都是由那些提出重要問題的人們提供的。 隨著重申和辯解過程的發(fā)生,批評者的努力遭到挫敗。不僅他們的批評遭到忽視,而且其批評對象似乎也只是用一些“低級騙術”來為自己辯護(進一步掩蓋他們的缺陷),并且進行了不正當的反攻擊。這些對批評的無禮回應,會產生從文化角度講合情合理的效果,雙方將增加攻擊對方的強度,在各自隊伍中重申團結,并勸說他人改變立場以壯大自身的力量。如果這些努力獲得成功,那么他們也將遭到目標群體類似的反擊。實際上,結果將會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體的一種兩極分化式的分裂。相互認可和對理解的共同追求喪失了,或者更確切地說,這種認可和理解只保留給了每個群體有限邊界之內的各種關系。對產生共同意義必要的協調行動逐漸衰退,當各自陣營里的語言得到發(fā)展時,跨越邊界的溝通卻變得越來越困難。詮釋共同體(interpretive communities)逐漸開始在其內部共享一些行話,而這些行話在相對立的共同體中卻是無人理會、不被認可或被認為是荒謬的。互斥的實在(不可通約的范式)變得凝固化,幾乎沒有調和的方法。 舉例說明是有助益的。我*早的一些批評研究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中的危機”的語境下進行的。在那時我嘗試(Gergen,1973)削弱這樣的假設,即認為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累積性的科學,穩(wěn)步地走向建立與歷史無關的真理,并嘗試用歷史嵌入的和在意識形態(tài)上敏感的探究形式代替上述取向。在緊隨這一批評的幾年里,在本領域中出現了大量的爭論。主要期刊刊載了這種對話。然而,當我的興趣變得越來越與其他持有不同意見者的興趣相似時,那些權威期刊卻慢慢不再理會這一公開辯論了。自那以后時間和關系繼續(xù)前行,到現在我發(fā)現自己深深地陷入在一個巨大的、由不同種類人們組成的反基礎主義者共同體之中。我們現在擁有自己的期刊、學會、學術路線和議程。傳統(tǒng)社會心理學者幾乎不理解我們在談論什么——對于他們來說很多是胡言亂語、故弄玄虛和與真實世界不相關。而如果他們確實去理解,那么他們會被我們文獻中描繪的關于他們的圖景所震驚和冒犯。同時,他們像往常一樣繼續(xù)做自己的事情,于是危機得到解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本1991年有關社會心理學經典閱讀的書中選錄了對我*初批評的一篇批評文章;而原先的論文本身并沒有被收錄其中。)同樣,如果我們中的任何人出席他們的會議或者閱讀他們的文章,我們會覺得他們的努力成果很陳舊、幼稚,同時在政治上膚淺。共同體的原子化事實上已經完成。 這三個問題——會話的關閉、修辭學的僵局和共同體的原子化——都可以在批評過程本身中經常看到,至少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是這樣的。然而,我現在將提及與后經驗主義或后基礎主義批評特別相關的兩個問題。因為批評是從這些地方發(fā)起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張力正在出現。 ……
語境中的社會建構(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作者簡介
肯尼斯·J·格根(Kenneth J.Gergen),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導者之一。美國斯沃斯摩爾學院教授、陶斯研究院院長。1973年發(fā)表了革命性的文章《作為歷史的社會心理學》,引起廣泛爭議,卻為一種社會建構論的知識觀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其著名的作品包括《走向社會知識的轉型》(1982)、《飽和的自我》(1991)、《實在與關系》(1994)、《社會建構論引論》(1999)、《關系的責任》(1999)和《語境中的社會建構》(2001)等。 方文,男,漢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心理學方向和宗教社會學方向博士生導師,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當代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范式、群體過程和群際過程、宗教群體。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