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走向共同繁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研究(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00974
- 條形碼:9787030600974 ; 978-7-03-06009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共同繁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研究(精) 本書特色
從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研究人員,大專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西部地區各級政府機構,以及其他對民族地區感興趣的讀者
走向共同繁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研究(精)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很終成果研究的主題是: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本書從“民族地區包容性綠色發展”“增強民族地區發展能力的長效機制和政策”“產業轉移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地區空間結構優化與區域協調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的憲法保障”“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新時期民族地區反貧困問題”“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顯著加快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進程”“民族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九個方面對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從理論和實證角度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書適合從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區域經濟研究的研究人員,大專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西部地區各級政府機構,以及其他對民族地區感興趣的讀者研讀學習。
走向共同繁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研究(精)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導論 1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5
1.3 研究狀況 16
1.4 研究內容 23
1.5 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22條政策建議 37
第2章 民族地區包容性綠色發展研究 43
2.1 民族地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特殊戰略地位 45
2.2 包容性綠色發展的含義、測度和分析框架 56
2.3 增長—不平等—環境:理論框架 77
2.4 21世紀以來民族地區包容性綠色發展的評估 96
2.5 民族地區包容性綠色發展的綜合評價 137
2.6 民族地區包容性綠色發展的政策建議 170
2.7 案例研究: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共享式發展的實踐 185
2.8 本章附錄 197
第3章 增強民族地區發展能力的長效機制和政策研究 208
3.1 導論 209
3.2 理論回顧與相關研究 210
3.3 區域自我發展能力構建:分析框架 215
3.4 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評估 221
3.5 自我發展能力與經濟發展 228
3.6 加強能力建設,提升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231
3.7 本章附錄 234
第4章 產業轉移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 237
4.1 產業轉移及其理論基礎 239
4.2 產業轉移、產業聯系與移入地產業變化 254
4.3 民族地區產業轉移的現狀分析 267
4.4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產業轉移與工業結構逆向調整 283
4.5 民族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分析 293
4.6 承接產業轉移,實現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選擇 300
4.7 本章附錄 308
第5章 民族地區空間結構優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 325
5.1 導論 325
5.2 空間結構與區域協調發展:分析框架 336
5.3 民族地區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征與優化的一般思路 345
5.4 民族地區經濟空間優化:產業集聚與經濟發展 363
5.5 民族地區社會空間優化:包容性綠色城鎮化 372
5.6 民族地區主體功能區劃分與生態空間優化 387
5.7 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及空間優化 394
5.8 民族地區優化空間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保障措施 402
第6章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的憲法保障研究 406
6.1 導論 408
6.2 民族自治地方制度變遷動力與制度構成要素的邏輯關系 416
6.3 民族自治地方制度變遷的立法體制與制度有效變遷的制約因素 423
6.4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理念轉換與制度變遷目標辯證 429
6.5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與公民就業保障的制度約束與對策 439
6.6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與公民收入改善的制度約束與對策 447
6.7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與公民收入能力提升的制度約束與對策 456
6.8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的憲法保障機制反思與重塑 462
6.9 民族自治地方有效行使自治權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構 470
6.10 上級國家機關有效履行職責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構 478
第7章 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486
7.1 文化產業在民族地區發展中的重要性 487
7.2 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研究 500
7.3 案例研究:羌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調查 518
7.4 案例研究: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534
第8章 新時期民族地區反貧困問題研究* 544
8.1 導論 545
8.2 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演化的總體變動 554
8.3 民族地區城鄉貧困測度 561
8.4 民族地區貧困的空間集聚 571
8.5 民族地區的貧困代際傳遞:以四川省大小涼山彝區為例 577
8.6 民族地區的婦女貧困 585
8.7 民族地區反貧困的特殊政策 593
8.8 新時期民族地區反貧困的政策建議 597
8.9 案例研究:藏族聚居區農牧民貧困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603
8.10 本章附錄 612
第9章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顯著加快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進程研究 621
9.1 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綜合評估 622
9.2 民族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研究 641
9.3 案例研究: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基礎教育發展調查 660
9.4 民族地區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研究 671
第10章 民族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689
10.1 導論 690
10.2 民族地區的能源消費 697
10.3 民族地區的碳排放 711
10.4 民族地區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分解 722
10.5 民族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意義與客觀因素分析 727
10.6 民族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733
10.7 本章附錄 737
參考文獻 739
彩圖版 761
走向共同繁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研究(精)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導論 1.1.1 研究背景 (1)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事關全國民生問題和長遠發展,事關生態保護,事關民族團結、邊疆鞏固與社會和諧穩定,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前瞻性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研究和民族問題研究的重大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目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形勢,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首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經過7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創造了“中國奇跡”。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歷史上的重要時期,這為作為全國總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快速發展,實現了全方位開放經濟的歷史轉折,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呈現了從數量小到數量大、從質量低到質量高的開放新趨勢。在全國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民族地區也實現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全球化進程在加快。 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據統計,民族八省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省、云南省和青海省)經濟總量由1952年的57.9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23.79億元,再到2000年的8700多億元,再到2014年70773.77億元。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在2014年達到了11.13%(圖1.1)。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2014年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超過9%。這為下一步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打下了好的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然相對滯后,與發達地區存在多重發展差距,而且差距還處于不斷擴大之中,民族地區內部的差距也很大。總體上,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依然很不發達,依然是發展中轉型大國經濟中的不發達經濟。 *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可概括為“14484”:①一個目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②四個廣域政策覆蓋區——“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③四類主體功能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④八類問題區,包括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集中貧困地區、三峽庫區、資源枯竭型礦區。⑤四個機制——要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 圖1.1 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及占全國比重的變化(1952~2014年) 資料來源:《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2015年)。 據此,民族地區是廣域政策覆蓋區的西部,在四類主體功能區中,民族地區主要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在八類問題區中,民族地區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集中貧困地區于一體。另外,民族地區部分地區屬于三峽庫區,有的屬于資源枯竭型礦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要“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2)在全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格局中,民族地區機遇與挑戰并存。①在機遇方面,民族地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生態區位,無疑本身就是重要的發展機遇;在“十二五”及以后相當長時期里,“一帶一路”倡議及作為國家宏觀區域發展戰略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是民族地區發展的長期機遇;從全球的視角看,民族地區具有重要的全球區位優勢。這無疑也是民族地區重要的發展機遇。②在挑戰方面,一方面,民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當地政府也正是出于“資源優勢”這樣的考慮制定著各種發展規劃。然而,基于資源優勢提出的各種經濟發展設想并未如預期的那樣達到目標,資源優勢并沒有完全轉化為發展優勢,有的地區甚至陷入了“荷蘭病” 狀態。另一方面,民族地區,尤其其中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所提供的生態產品,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與主要提高外部性低的私人產品的其他地區相比,在現代環境產權和資源產權沒有建立之前,民族地區的發展會受到較大的抑制。 胡錦濤同志在第五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要求“實現共同進步,就是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作為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顯著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顯著加快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進程,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民族地區要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基于此,對新形勢下如何以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 1.1.2 研究意義和價值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胡錦濤,2005),“民族工作的關鍵是幫助自治地方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中央民族工作會議,2014)。本書綜合運用經濟學、民族學、地理學、金融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探討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思路,探索完善和增強民族地區發展能力的長效機制,構建顯著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援助政策體系,這不僅是民族地區也是全中國亟待思索和解決的課題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1)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既有一般欠發達地區的共性,同時其經濟文化又表現出很大的特殊性。在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如何把普通的發展理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區情結合起來,這既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本書希望在這方面進行一個嘗試。 (2)在理論上,本書運用發展學、空間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民族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對已有的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這對于豐富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理論、促進民族經濟理論與中國式發展理論的發展,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在實際意義方面,本書既重視理論研究,更重視這些理論的實際運用。本書研究的目的和歸宿是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具體的實用性強、操作性強的措施和建議,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建設實踐提供決策參考。因此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4)從維護社會公平,促進民族關系和諧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維持生態的穩定性與平衡性,有效利用資源的角度出發,本書研究如何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對于推動全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3 研究方法 在方法論上,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識論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把發展經濟學、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環境科學、區域經濟學和空間經濟學的理論與民族地區的現實相結合,實證分析與規范研究相結合,定性分析方法與計量方法相結合。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方面。 (1)文獻檢索和閱讀。研究即是探尋和發現的過程。文獻檢索和閱讀是從事研究工作的**步。目前關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成果很多,既有公開出版的學術專著和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又有博士學位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還有大量的調研報告和新聞資料。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檢索和閱讀,本書對應課題組對所研究的課題已取得的進展、存在的問題和課題的復雜性、研究難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2)實地(田野)調查。實地(田野)調查是民族學,也是經濟學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本書對應課題組整合其他課題資源,組織了“中國西部民族經濟調查”,深入民族地區和調查地區的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座談交流,召開座談會,到這些地區的典型鄉村和村民交流,到相關部門收集資料。此外,本書對應課題組還利用西南民族大學為民族地區舉辦“少數民族干部研討班”的機會,召開座談會,與研討班的學員就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座談討論。通過實地調查,本書對應課題組收集到大量的資料和數據,為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計量經濟學方法。運用計量經濟學手段和工具,本書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建立模型,從中得到研究變量間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這是目前國際經濟學界進行實證分析時用到的*主要的方法。本書在研究過程中,也大量使用這一研究方法。本書對應課題組進行計量經濟分析使用的相關統計數據,除了課題組實地采集的外,其余來自相關統計部門,主要是國家統計局公布并公開出版的統計年鑒。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時,使用的統計軟件是SPSS11.0、EViews 6.0和Excel。 (4)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管理學和民族學研究常用的方法,在發展經濟學*近的教學研究中也受到重視。本書對應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也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通過對田野調查取得的典型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對典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 1.1.4 研究過程 本書對應課題經歷了開題論證、實地調研、中期檢查及結題等幾個階段。 2010年3月27日,項目舉行了開題論證會。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8位專家對課題總體設計和各子課題的研究計劃進行了評議,建議縮減子課題數,就課題展開研究要注意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同時介紹了相關經驗。 2010~2012年,本書對應課題組赴民族地區開展調研,調研地區包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內蒙古自治區,貴州省,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南省,甘肅省,青海省,重慶市黔江區。調研中對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搜集了相關資料和數據。 2012年1月6日,本書對應課題組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了中期報告會,各子課題負責人及主要研究人員30余人參加了會議。報告會上各子課題負責人報告了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研究的計劃,就如何按時優質地完成課題研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2012年12月29日,本書對應課題組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了結題檢查會議,會上各子課題負責人匯報了結題報告的撰寫情況,考慮到一些子課題研究中出現的數據問題(主要是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尚未出版及田野調查中的問題),會議決定整合相關資源,開展“中國西部民族經濟調查”,并要求各子課題抓緊時間,完成研究報告的撰寫。 2014年底各子課題相繼完成研究報告,首席專家根據子課題研究報告,撰寫總報告,并提交結題。 2015年底,接到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