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紀念碑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田野調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1502
- 條形碼:9787214261502 ; 978-7-214-26150-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紀念碑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田野調查 本書特色
紀念碑下,遇難同胞叢葬地;田野調查,鐵證如山揭暴行。
紀念碑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田野調查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次以現存有關“南京大屠殺”24塊紀念碑(館)為線索,客觀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基本面貌的紀實文學作品。以南京市委《南京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為依據,調研、走訪相結合,以詳實數據、目擊證人、加害人述說、采訪者手記,再現了“南京大屠殺”過程。
紀念碑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田野調查 目錄
目錄
楔子
一、南京東大門的呻吟
二、西崗頭:村民永遠的傷痛
三、仙鶴門:7000 多冤魂的見證
四、“燕磯夕照”下的罪惡
五、太平門:真相永遠不會被掩蓋
六、立在干道旁的遇難同胞紀念碑
七、坐臥不安的偽政府
八、正覺寺:佛門之難
九、挹江門下的“尸山”
十、三易其址的紀念碑
十一、頓成鬼域的中山碼頭
十二、煤炭港上空的冤魂
十三、嗚咽的草鞋峽
十四、曾經的魚雷營 - 245 -
十五、高等學府里的“萬人坑”
十六、清涼山下的暴行
十七、五臺山:建在白骨上的“ 大廟”
十八、 漢中門:街頭變為刑場
十九、僅僅成為地名的江東門
二十、河西父老眼中的大屠殺
二十一、血染沒脛的花神廟
二十二、普德寺:山坡下的叢葬地
二十三、廣東山莊里的英魂
二十四、集中營的怒吼
二十五、江東門紀念館:國家公祭的主會場
歷史在這里沉思——國家公祭日的設立——唱響:和平宣言
附錄:
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集中屠殺情況統計表
二、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尸體掩埋統計表
三、南京市抗日戰爭時期社會財產損失統計表
四、南京市抗日戰爭時期居民財產損失統計表
后記
紀念碑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田野調查 節選
楔子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獸行暴虐,曠世未聞。 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正如南京大屠殺公祭鼎上鐫刻的銘文所書,南京之痛,是中國之痛、世界之痛,更是人類文明之痛。把歷史銘刻于鐘鼎,正是為了守護這段無法抹去的記憶,捍衛一個不容否認的真相——這場泯滅人性的大屠殺為日本歷史、人類文明留下了骯臟而恥辱的一頁。 抗戰前,南京是中國政府的首都,戰爭爆發后是日軍重點打擊的城市之一,淪陷時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并成為日軍占領時期的統治中心,淪陷長達8 年之久,造成人口傷亡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對每一個南京人來說,侵華日軍大屠殺是一個永遠的傷痛。 盡管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檔案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已記入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但長期以來,一些不愿正視過往,甚至美化侵略的論調仍然時有出現,一些國家仍不愿意承擔相應歷史責任的現象仍然存在。 作為日本侵華戰爭受害*深的城市之一,作為日軍大屠殺慘案的發生地,開展深入有效的抗戰損失調研工作,清算日本侵華戰爭給南京這座城市帶來的破壞、給南京人民帶來的傷害,是對南京這座城市負責,對南京人民負責,也是對歷史負責。2006 年3 月,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統一領導下,南京市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工作啟動,至2008 年5 月,歷時26 個月,我們有幸自始至終參與了這次調研工作。 其實,作為政府主導的侵華日軍南京暴行普查,歷史上有過4 次之多。 **次調查,發生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后。1943 年6 月,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在重慶的國民政府決定籌設“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領導國統區和軍政內部開展日軍在華罪行的調查工作,從而積累了大量**手的統計資料。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亦隨遷南京辦公,各項日軍罪行調查工作迅速開展。其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案罪行調查,是該委員會*重要的工作之一。1945 年到1946 年,南京日軍罪行調查和抗戰損失調查機構相繼成立,重點調查謀殺、屠殺及有組織、有計劃之恐怖行為的罪行;調查強奸婦女或強迫婦女為娼的罪行;調查強迫占領地區民眾服兵役的罪行;調查搶劫罪行;調查施行集體懲罰之行為的罪行;調查濫炸不設防城市或非軍事目標的罪行等。因此,見證日軍在漢中門外大屠殺的警察伍長德、學生徐靜森等受害者,很快被調查人員記錄在檔。迄至1946 年4 月10日,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公布統計南京大屠殺暴行遇難同胞人數為295525 人。同年7 月1 日,南京大屠殺案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舉行第二次會議時公布,在前統計有29.5 萬余人遇難的基礎上,加上救濟總署在救濟死難者家屬過程中統計出的96260 人,遇難者“共計已有三十九萬余人”。 第二次關于侵華日軍在南京暴行調查,時間跨度也較長。1960 年,南京大學歷史系日本史小組的4 位教師,組織7 名學生,對南京大屠殺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收集了許多難得的照片和資料,于1963年編撰完成《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一書。在列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20 萬人”之說以及中國方面“30 余萬人”“39 萬余人”“50萬人”等說法后認為:“總計被日寇屠殺而有案可考的達四十萬人左右”。20 世紀80 年代初,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經過深入調研,編輯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專輯》(1983 年出版)一書,其中收入了學術界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新研究成果,較為客觀地介紹了中外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案的審判,同時重新恢復了“30余萬人慘死于南京大屠殺”的認定。 20 世紀80 年代初,由于日本少數右翼分子加緊了對歷史上發動侵略戰爭和制造南京大屠殺等暴行的否定,理所當然地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從而促使了社會各界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深入研究。自1983年底起,由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直接負責,建立“南京大屠殺”編史、建館、立碑領導小組和“南京大屠殺”史料編輯委員會,是為侵華日軍在南京暴行的第三次大調查。 經過全市各區縣、街道和鄉村普遍發動、認真搜尋,這次調查,共發現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幸存者、目擊者1756 人,逐個登記造冊,留下證言,為準確地估算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信息。通過深入地挖掘包括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市檔案館,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重慶等地的圖書館等單位收藏的有關歷史檔案和報刊資料,*大限度地匯集了前人的工作成果。 經專家、學者反復論證,反復推敲,經過4 年的努力,至1987 年,建成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設立了15 處南京大屠殺遺址紀念碑,出版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等配套書籍。巨大的系統工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官方、公眾和學術界經過認真的、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形成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在30 萬人以上具有全新內涵的共識。 2005 年,中共南京市委決定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在全市開展《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此為南京歷史上第四次侵華日軍南京暴行的調查、國家層面下達的任務。市委明確提出,調查要更加扎實、有力、具體、準確,更加清楚準確地掌握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更加清楚準確地掌握日本侵略在各個不同領域、地區和方面對中國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全市13 個區縣均成立由區、縣委分管書記或常委、組織部部長任組長,區縣委黨史辦領導為副組長,相關單位為成員的抗戰課題調研工作小組,并抽調部分鄉鎮和街道的組織干事、社區工作人員等開展調研。 根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和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的部署,南京市的調研工作重點放在縣區兩級,重點查找省、市、縣檔案館、地方志辦公室及句容、鎮江、揚州、儀征、合肥、無錫等周邊地區的有關檔案和文獻資料。同時,采取拉網式、篩選式、走訪式、梳理式等方法,對重點區縣70 歲以上的老人調查走訪,又獲取了一批南京大屠殺新的見證人、親歷者和口述資料。 作為調查人,我們積攢了大量的資料卡片和采訪札記。盡管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作品林林總總,盡管時間過去多年,但是把調研過程記下來的強烈念頭不時地沖擊著調查人心靈的深處。 在省市作家協會和相關領導的支持下,結合*新的研究成果和調查情況,我們開始了新一次“南京大屠殺”的田野調查,以饗讀者和后來的研究者,昭告天下及后世,告慰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在天之靈!
紀念碑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田野調查 作者簡介
肖振才,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理事,南京市委黨史辦公室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史志研究和文學創作,曾參與《中共中央南京局》《新四軍與南京》等多部史籍的撰寫。著有《大智大勇——周恩來在1946》《雨花忠魂??孫津川傳》等作品。 顧茂富,現南京市鼓樓區委黨史辦干部,文史學者。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