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彭程作品系列大地的泉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7714
- 條形碼:9787559837714 ; 978-7-5598-3771-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彭程作品系列大地的泉眼 本書特色
彭程的散文干凈、整潔、輪廓分明,沒有多余的贅肉,但有著強健的肌腱。他的耐人尋味的質樸令人感動。他的嚴肅的、不茍言笑的臉令人敬畏。他的文字中藏著鬼魅般的豐饒,并賦予平凡生活以經久不散的香氣。 ——張銳鋒 一草一木是他的筆畫,一峰一壑是他的修辭。作家彭程堅定行走在無限的大地和有限的塵世之間,用深情和傷感的凝視為這焦灼的生活掘出了一口清涼的泉眼。 ——龐余亮
彭程作品系列大地的泉眼 內容簡介
《大地的泉眼》是我國當代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的散文集,主要篇目有《消逝了的夏天》《大地的泉眼》《一個人怎樣變得衰弱》《王子與玫瑰》《童年鄉野》《當地名進入古詩》等。在《大地的泉眼》中,作者描繪了節氣的變化,將海德格爾的“詩意棲居”具象化;在《一個人怎樣變得衰弱》中,看到了人世間悲劇的指向與必然;在《王子與玫瑰》中,作者探討了《小王子》中王子與玫瑰、狐貍的關系,得出了一個結論:愛是一種聯系,但更要緊的是要“創造聯系”……三十幾篇文章融入了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對生命、故鄉的體驗和感悟。作者透過事物的日常狀態,挖掘出個人靈魂深處的奧秘。作者以真誠深切的心靈抒寫,托舉起一方豐邃而睿智的精神天地,濃縮了密集的思想元素與豐沛的審美含量。
彭程作品系列大地的泉眼 目錄
家國故鄉/ 001
消逝了的夏天/ 006
吃小飯館/ 012
寧靜季節/ 019
娩/ 026
大地的泉眼/ 034
地圖上的中國/ 045
大事不著急/ 050
尺度/ 055
連續/ 061
停止與開始/ 065
快樂墓地/ 069
40歲那天的雪/ 076
招手/ 081
對坐/ 085
滾燙的石頭/ 091
一個人怎樣變得衰弱/ 106
破碎/ 114
物證/ 123
錯位/ 131
勞動和幸福在一起/ 137
王子與玫瑰/ 144
回歸大地
——懷念葦岸/ 158
高處/ 172
遙望故鄉塔/ 182
故鄉人物/ 203
身邊的人們/ 215
童年鄉野/ 230
返鄉記/ 249
遠處的墓碑/ 265
在母語的屋檐下/ 274
當地名進入古詩/ 286
跋 對生活的感知和表達/ 305
彭程作品系列大地的泉眼 節選
大地的泉眼 寒冷寂靜的冬夜,不想去按電視機的撳鈕而又缺少可傾談的對象時,逃向文字便成為一樁聊可自適的事情。但這一次手伸向的不是書,而是一本剛剛擺到桌上的嶄新臺歷。它正躲在臺燈溫馨雅潔的光亮里,很有耐心地等待著即將由它管轄和分割的日子。此刻已是歲末,窗外悄然飄落的一場大雪正用潔白和簡練迎迓一個新的開始。 沒有想到一次信手翻閱會成為一篇文字產生的契機。隨著一個別致而富有誘惑的念頭驟然跳上心頭,聯想之網也迅速地在腦海中架設起來。接下來便是意義的漸次涌現,像泉水從大地的深處汩汩冒出一樣。在一個適當的時間我拿起筆,我胸中積蘊的東西在尋求表現。 觸動來自臺歷本上的節氣。 驚蟄、清明、谷雨、芒種、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隨意的翻動下依次出現了這些字眼。開始并沒有引起注意,對我來說它們和上面的月份、日期、星期幾一樣,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標示。但隨著它們聯翩而至并且輪回成一個完整的四季,我的面前開始凸現一些親切而模糊的形象。我將目光從紙上移開。像一條琴弦被一根手指撥動,我感覺到胸間某種板滯的東西正在剝蝕、融化,而一種遙遠的原野氣息卻慢慢地鼓脹,漸漸地盈滿了。 我該從哪里開始我的訴說呢? 雪把一切都遮掩了,凸起和凹進這樣的詞匯在這個日子很難被想起來。早上推開門,滿眼白皚皚光亮會刺傷人的眼睛。要是深深吸一口氣,就會覺得是把一部分冬天都吸進去了。臟腑像被誰蘸了雪擦拭過一樣。我說的當然是鄉間,*好還是童年。 那樣雪地上很快就會排起一行行的小小腳印,繞著一個肥胖的雪人。一定還會有響亮的笑聲、叫喊聲,和著被腳步濺起的雪粉,飄飄灑灑。但后來的日子卻很寂寞了,雪人漸漸消瘦了但堅硬了,落下的灰塵使它看上去混沌而迷惘。 小雪,大雪。窗外皚皚的白色為我的思緒準備好了開端。有這一大片素凈做鋪墊,我相信足以保持它的純正。一場飄飄揚揚的大雪,就是一片銀屑樣的記憶,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 真正理解語言并領受它的魅力,需要一些特殊的時刻。那時,它的樸實和凝練,它的生動和豐富,使得事物僅僅是由于它們,而不是因為自身,才顯得容光煥發。洛根·史密斯說過:“世界上,究竟還有什么慰藉比得過語言帶來的安慰呢?” 語言的魅力常常并不取決于描寫的繁復搖曳。有時,倒是一些簡約至極的詞句反而更能撥動感受的琴弦。我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點;蛟S,它的不加修飾的素樸正像一片無遮無攔的原野,為想象提供了*為寬闊的空間。擺脫了具體狹隘的經驗的拘囿,這樣的想象*能接近事物的本質,同時散發出濃郁的詩意。 小雪,大雪。想出這兩個詞來概括一段節氣的是聰明人。它把性狀和差異、現時和趨向都收容在一起了。你還能找出比這更恰當的表達嗎?在紛紛揚揚的背景中時間隱匿了,寂靜寒冽襲來無聲。 日子過得很快。“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讀懂這句詩之前許多年,我們就已經記熟了它。窗外的雪很厚,但用不了幾天它便會消融得無影無蹤。它到哪里去了?天空和地下有它們的消息。不過你馬上會發現,這是另一個季節的故事了。 立春,雨水。春天的降臨如同一個童話的開始,這個童話彌漫著濕淋淋的氣息。一年中的**場雨從天上落下來,潤濕了、松軟了凍結一冬的土地。冬眠的動物蘇醒了,紛紛出土活動。驚蟄。這兩個字里有著隱隱的雷聲,有一種突如其來的,讓人心靈生發出愉快的緊縮的東西。 邁進“春分”的門檻,白天就和夜晚一樣長短了,就像兩間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會細心品味這一點,前面幾步開外,“清明”正從一片綠意迷蒙中散布著濕潤柔和的光亮。說到清明,人們通常會想到清明節,節氣在這里**次成了節日。墓草萋萋,紙幡飄飄,哀思播撒在這一天,好像連綿遙迢的春草。文化傳承的力量強大而深厚,不過這種理解顯然是后來被賦予的。這個詞匯的本來意義仍舊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來的那樣充滿感覺:天氣溫暖起來,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氣清新潤澤。清明,這兩個字里有水汽氤氳。 這以后,雨水愈發多起來了。這時的雨水是為了喚醒谷物的種子,發芽出苗。谷雨。因為是和收獲、生存系連在一起,這兩個字顯得分外美麗,令人動容。滋潤萬物生長的雨水,帶給我們口糧的雨水啊。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天的雨水啊,1000多年前讓杜甫歡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飄灑在我們感受的天空。喜悅恒久如初。 詩的*初的源頭在哪里呢? 當我們閱讀節氣時,其實已經是逼近它的邊緣了。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開,原野的鮮腥氣息注入胸中,靈魂感到了微微的悸動。拂掠過它的是自由的風,而風來自大地。 因此詩要向大地叩問。 節氣無疑包含了*為原始質樸的詩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從天空落下,而未經過過濾和雕飾。它給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靈性。它是大地上輪番上演的戲劇的一幕幕背景。 詩潛藏于大地的深處,節氣是它涌現的泉眼。水聲汩汩。 春天是萌發,夏天便是生長了。季節的腳步是縱向的,它像傳說中的精靈,喜歡沿著作物的稈莖上上下下。關于夏天的節氣,我愿意接受這樣的想象。 麥子的籽粒飽滿了,北方,綠沉沉的麥田一望無際,大地陡然感到了重量。小滿。這樣的命名意味深長。飽滿的籽粒是農業時代人們的夢想,這個詞里有著沉甸甸的希望。 風在大地上吹,金黃色的麥浪起伏涌動。成熟和收獲的時節來臨了。芒種。這兩個字指的是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多么質樸無華。農人的眼光唯有在這一點上才顯出精確細膩,你能想象出他們怎樣一次次挽起麥穗細細端詳。風在豐饒的大地上吹,金黃的麥浪照亮了勞動者的眼睛。哦,親愛的麥子! 到現在為止發生的一切其實仍然是序幕。夏至來臨,我們才正式走入季節的深處。這一日的白晝*長,夜晚*短。太陽選擇這一天實施它一年中*長的一次統治,既是預兆,又是象征。緊接著,炎熱撒一張巨網,罩住了大地山河,城市鄉村。天空和土地的火力毫無遮攔、酣暢淋漓地噴射著,暑氣一日甚過一日。炎熱炙烤著漫長的夏三月,連綠沉沉的田野,也仿佛是凝固的綠火焰啊。小暑,大暑。念起它們時臉邊拂過夏日的熱風。 可是還有蟬歌如雨,還有暴雨如注,還有陽光的鞭子兇狠地抽向大地……那么多的節目正在搬演,大自然的威力和魅力在這個季節*為袒露和徹底。我們睿智而善感的祖先,為什么不曾用別的字眼來表達這一種熱烈? 小暑,大暑。只是這樣的簡單樸拙。但無疑它們是對的。這樣的字里有著一切:色彩、聲音、所有的細節。它們是原色,其余的只是它們的伸延和表現。 當我們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載負,沿季節河道順流而下時,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發生。我們透過節氣的舷窗向外張望,結果看見了兒時跳躍的身影。好像童話中讀到過的,某人不經意間進入了一條時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現。 沒有什么時候比童年更貼近土地。池塘、樹林、果園、草場,這些地方在印上我們稚嫩的腳印的同時,也占據了我們的心靈。捉迷藏、戲水、掏鳥窩、摸魚撈蝦……兒時的歡悅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每一陣微風中都有我們的笑聲。 詩就是這樣同生命結緣。大地是詩之源泉,童年的心靈*容易受到它的澆灌。許多年后我們在日漸闊大的河流邊漫步,濤聲浩蕩中,我們聽得見*初的潺潺和泠泠。 所以返回常常很有必要。時光一往無前,但自由的心靈卻可以回溯,回到過去。那里有生命的根。每個人都應適時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澆一罐水。他會發現,這樣他站得更穩。 看看又到秋天了,大地上的故事也掀開了新的一頁。立秋的信號在夏天濃綠的襟邊打出時,太微弱了,幾乎沒有人看到它。風還是那樣熱,蟬聲還是那樣響亮。 但端倪終于逐漸顯露。變涼變爽的皮膚知道氣溫在降低,變白變硬的小徑知道雨水一天比一天少了。這就是處暑。暑氣飄散,夏天的背影也慢慢不情愿地隱去了。 再后來,到了夜間,空氣中的水分會凝成露珠,綴在緊貼地皮的草葉上,晶瑩清亮。如果春天是從天上飄降的,那么秋天則是自地表滋生的。這些日子被稱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淚珠,是對于剛剛過去的那個火熱季節的悲悼和祭奠。接下來秋分到了,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樣短長,但誰都清楚,從此后路標指著完全相反的方向。從這道后門出去,有一天人們覺出腳下越發寒涼潮濕,發現原來已經走得很遠了,周圍是被割倒的莊稼和枝葉日漸稀疏的樹木。寒露。有幾只蟋蟀顫顫瑟瑟地唱出這個調子。 **場秋霜多半飄降在拂曉前混沌的夢境里。它看上去那樣黯淡,凝滯,沉悶,了無生氣。對它們產生愛戀是不可能的,因此霜降是一個再平實不過的言說。這個輕描淡寫的詞匯有意掩蓋了許多人們不愿見到的東西,譬如因葉子脫光而露出的褐黑色的樹干,譬如連日灰蒙蒙的天空和纏綿冰涼的細雨。 有人很投入地望著田野,進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寫下一些讓人悵惘的句子。這樣的人被叫作詩人。詩人的年齡幾乎和土地有記載的歷史一樣長,5000年詩的天空中,布滿了他們噓氣凝成的云。秋天降臨到人的心上,這就是愁了。在造字的時候,做出這樣規定的一定是他們中的一個。詩人是田野*誠篤的守望者,風向著他吹。 這樣的人如今越來越少了。人們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喝著五光十色的飲料,眼前的大屏幕電視播放著一個個悲喜交集、翻云覆雨的故事。室外,樓頂上巨幅的霓虹燈廣告閃爍明滅,歌舞廳里嘶啞的聲音隨風飄蕩。城市里有太多的去處可供娛樂宣泄,人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滿足呢? 就這樣,在物質累積的背后也暗暗滋生著貧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樓將天空和土地隔絕,機器的轟鳴和流行音樂使人遠離鳥鳴和水聲。人躲進一個個狹窄的籠子里,什么樣的風才能吹到他?人們不再用皮膚,而是靠電視廣告里的應季服裝,來感知節令的變換交替。沒有誰肯去關注*后的雪和**場雨。感受之水被閘斷了,失去滋潤的心日益干涸荒蕪。 我們獲得了舒適,卻喪失了詩。我們擁有了過多奢侈的東西,卻遠離了土地。誰能算得清其間的予奪得失? 100多年前,在那本有名的《瓦爾登湖》里,梭羅記下了這樣的思想:“每一個人,一年中至少應該有一次,放下手頭的勞作,來到一片未受襲擾的田野或湖畔,靜靜地站上一會兒,直到清新的空氣注滿他的肺部!痹诮裉,這些話依然適用。壓迫我們的東西,似乎更多更重了。 節氣,在這中間扮演什么角色呢? 沒有鳥可以單憑一只翼飛。事物棲居于空間和時間的雙重維度。如果詩是種子,大地是溫床,節氣便是風和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顆果實里,都藏著一個小小的季節神。 ......
彭程作品系列大地的泉眼 作者簡介
彭程,籍貫河北衡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供職于光明日報社,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入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有散文集《漂泊的屋頂》《急管繁弦》《在母語的屋檐下》等,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報紙副刊金獎、報人散文獎、冰心散文獎、丁玲文學獎、豐子愷散文獎等。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