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史綱要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6829
- 條形碼:9787218146829 ; 978-7-218-14682-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史綱要 本書特色
厘清中國哲學發展演進脈絡
上訖先秦,下至晚清,立足傳統,發前人之未發
中國哲學史綱要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中國社會的特質與科學及哲學的發展階段、諸子時代的哲學、經學時代的哲學、經學發展的新階段 —— 宋明時代的新儒教哲學等。
中國哲學史綱要 目錄
序 論 一般的哲學發展法則與中國哲學的特質
一、關于中國哲學的偏見及其批判
二、哲學的發展法則—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斗爭
三、哲學與哲學史
四、中國哲學的特質與中國哲學史的把握方法
**篇 中國社會的特質與科學及哲學的發展階段
**章 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二章 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第三章 中國哲學的成立及其發展階段
第二篇 諸子時代的哲學
第四章 老子哲學及其學派
第五章 孔子哲學及其學派
第六章 墨子哲學及其學派
第七章 詭辯家的邏輯學
第八章 荀子哲學—中國古代哲學之批判的綜合
第三篇 經學時代的哲學
第九章 漢代哲學(上)
第十章 漢代哲學(下)
第十一章 六朝時代的哲學
第十二章 以佛教思想為中心的隋唐時代的哲學
第四篇 經學發展的新階段—宋明時代的新儒教哲學
第十三章 宋學中的辯證法、唯物論要素
第十四章 作為宋學集大成的朱熹的理氣二元論及朱、陸對立的階級與哲學意義
第十五章 作為陸象山哲學(主觀唯心論)發展形態的陽明哲學及其學派
第五篇 作為經學*高發展階段的清代哲學
第十六章 宋明哲學的批判時代—清初哲學及其唯物論要素的昂揚
第十七章 清代哲學中批判精神的頂點
第十八章 帝國主義侵略下的經學沒落過程
中國哲學史綱要 節選
關于中國哲學的偏見及其批判 我們的研究課題,是發現中國哲學中辯證法、唯物論要素的發展法則;但卻有兩種偏見,阻攔著我們的去路。**種偏見,是中國哲學否定論。其中心論點,是說西洋所謂哲學,乃純粹思惟的科學,其存在與發展,是以思惟的自由為基礎的,而中國沒有自由;所以西洋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經過斯賓諾沙、萊布尼茲以至康德、叔本華等所研究的哲學根本問題,如像思惟與存在的關系,宇宙的本質,認識的特性、方法與限界等問題,在中國幾乎沒有發生;中國人歷來所研究的范圍,不出乎人生,如倫理問題及日常生活上常識的說教。所以中國根本沒有哲學,現在所有的哲學,都是由外國—歐美日本及印度翻譯而來,中國本身,決沒有自力發生哲學的可能。第二種偏見,是中國哲學特殊論。其意思為中國本有自己的哲學,但中國的哲學,既不是唯物論,又不是唯心論,而為中國所獨有的一種特殊哲學。這兩種偏見,前者以黑格爾、哈克曼為代表,后者以郎格為代表,而在中國現在,似乎也頗有附和者。這兩種偏見,雖然出發點不同,結論互異,而卻有一個共同的根本態度,這就是否認中國有辯證法、唯物論要素的存在,因而也否認建立中國唯物論史的可能。
但是,我們卻有充分的根據,不能同意中國哲學否定論與特殊論的命題及其態度。**,所謂哲學,并不是純粹思惟的科學,而是對于客觀存在全體—自然、社會及思惟一的綜合的科學的理論的認識,也就是關于客觀存在全體的普遍法則的科學。哲學所以成為關于思惟法則的科學—論理學,正因為其為存在全體的普遍法則的科學;如果哲學不是存在的論理學,便不能是思惟的論理學。第二,哲學并不是某特定民族或國家的獨得秘義,而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共同范疇。就人類社會進化史而論,在氏族制社會末期奴隸制社會抬頭的階段上,氏族的宗教神話觀念,必然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提高—農業生產樣式的支配,商業交換范圍的擴大及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加深,氏族血統紐帶的弛廢等等而發生動搖,這時期哲學便脫離了宗教神話,而成立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且其思想的基本內容,也必然是宗教神話觀念的正反對物,而多少是無神論= 唯物論性質的體系。又因為客觀存在的發展法則,本質上是辯證法的,是與唯物論不可分離的,所以奴隸制社會初期所發生的哲學的*初形態,經常是原始的辯證法、唯物論。第三,只要承認中國人也有其認識客觀存在法則的方法與成果,便不能不承認中國有哲學的存在;只要承認中國社會的發展并未曾停滯在奴隸社會以前的階段,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有自己的哲學發展史。第四,歷史上的哲學,外表上盡管有五光十色的名目,而實質上只有唯物論與唯心論。因為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決定思惟與存在的真實關系或客觀存在的本質。是思惟決定存在呢?還是存在決定思惟呢?客觀存在的本質是精神呢?還是物質呢?一種哲學,對于這個問題,只能作一個答案。肯定了前者,便是唯心論;肯定了后者,便是唯物論。此外對于這個根本問題,迴避不談或保持調和折衷態度的,本質上都是此二者的不鮮明形態或不徹底形態,絕不是第三種的中性哲學或超然哲學。第五,從宗教神話到哲學的發展,是一個到對立物轉化的辯證法過程,宗教是顛倒的世界認識,哲學是真實的世界認識;而世界—客觀存在的本質,為物質的辯證法的范疇,所以一切的哲學,那怕是*接近宗教的主觀唯心論或唯我論,也或多或少地或明或暗地包含著辯證法、唯物論要素。這種要素的獲得,是哲學所以成為哲學的前提條件,如果完全缺乏了這種反映客觀存在本質的要素,如果與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完全沒有合致的側面或部分,便根本上不是哲學。因此,哲學發展的過程,就是辯證法、唯物論要素的發展過程。第六,哲學是意識形態的特定形態之一種,規定其發展樣式的根本條件,計有三個:首先是生產諸力與生產諸關系的構造特征;其次是社會的政治機構=階級關系的性質與形態;*后是實證科學—尤其自然科學的發達水準。此三者相互結合而規定哲學的發展,并因其結合的樣式不同,使同一發展階段的哲學互異其相貌;但相貌上雖有其特殊的個性,而實質上則仍與一般的哲學同其范疇。第七,所以謂中國沒有哲學或中國只有特殊哲學,或否認中國有辯證法、唯物論要素的存在與發展,都是毫無根據的偏見。
這兩種偏見的邏輯根源,在于不理解哲學的一般形態與個別形態的辯證法。伊里奇說:“首先,對立物(個別形態與一般形態中的對立)就是同一物。個別形態不導入于與一般形態的關聯中,便不存在;一般形態,只有在個別形態中,通過個別形態而存在。一切的個別形態(在某一方面)都是一般形態,一切的一般形態,都僅只近似的把握著個別形態。一切的個別形態都不能完全納入一般形態之中等等。”中國哲學的否定論,顯然是以一般抹殺了個別,根本上是抽象化的唯心論;中國哲學特殊論,則是以個別抹殺了一般,根本上是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的機械論;所以都是以偏概全的一孔之見,毫無是處。如果從實踐上加以分析,則可知前者是世界帝國思想蔑視殖民地文化的反映,后者是東方神秘主義的民族自大或盲目精神的表現。而其所以能在哲學的研究中,引起相當嚴重的偏向,則由于中國的哲學發達水準落后,一般人對于哲學的本質及其發展法則,缺乏科學的理解。
中國哲學史綱要 作者簡介
趙紀彬(1905—1982),著名哲學史學家。河南省內黃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濮陽縣委宣傳部長、河北省委宣傳部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山東大學校委會副主任兼文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開封師范學院院長,河南省歷史研究所所長。1963年調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顧問。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著作有《中國哲學思想》《哲學要論》《困知錄》《論語新探》等,并參加編寫《中國思想通史》。部分著作編為《趙紀彬文集》(一至三卷)和《困知二錄》四書。《論話新探》一書曾由美國學者莫斯·羅伯茨澤成英文(1978年)、日本學者高橋均譯成日文(1981年)出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