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新型智能式液壓抽油機的設計與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482824
- 條形碼:9787502482824 ; 978-7-5024-828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型智能式液壓抽油機的設計與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六章鋪開。**章介紹液壓抽油機的發展歷程 ; 第二章介紹新型無梁式液壓抽油機 ; 第三章介紹混和式新型液壓抽油機 ; 第四章重點介紹第四代高效長沖程長壽命智能式液壓抽油機的全部理論和設計方法。第五章展示七項專利, 包括一項發明專利和兩次鑒定的全部材料 ; 第六章簡介各種液壓抽油機需要的液壓元件, 以供不熟悉液壓理論的讀者參考。
新型智能式液壓抽油機的設計與應用 目錄
2第二代無梁式液壓抽油機
2.1 第二代無梁式液壓抽油機的結構組成
2.2 第二代無梁式液壓抽油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2.2.1 啟動回路
2.2.2 換向回路
2.2.3 平衡回路
2.2.4 過載與斷載保護回路
2.2.5 補油回路
2.2.6 剎車回路
2.2.7 消振回路
2.2.8 蓄能器補油回路
2.2.9 液位控制與油溫控制回路
2.2.10 電機熱保護回路
2.3 第二代無梁式液壓抽油機的優化設計
2.3.1 有關公式的推演簡述
2.3.2 復合油缸的優化設計
2.3.3 無梁式液壓抽油機的平衡度
2.4 自動填充無梁式液壓抽油機
2.4.1 基本原理
2.4.2 全局優化設計
3第三代高效有梁式液壓抽油機
3.1 第三代液壓抽油機的結構組成
3.2 第三代液壓抽油機的基本原理
3.2.1 啟動回路
3.2.2 換向回路
3.2.3 平衡回路
3.2.4 過載與斷載保護回路
3.2.5 補油回.路
3.2.6 剎車回路
3.2.7 消振回路
3.2.8 液位控制與油溫控制回路
3.2.9 電機熱保護回路
3.2.10 前后驢頭力臂比的*佳選擇
3.3 第三代液壓抽油機的力學方程式
3.4 研究蓄能器的狀態方程式
3.5 油缸及蓄能器參數選擇
3.5.1 確定油缸參數
3.5.2 確定蓄能器參數
3.6 確定油泵及電機參數
3.7 懸點載荷和沖次對系統的影響
3.8 設計方案
3.8.1 設計方案一
3.8.2 設計方案二
4第四代高效長沖程長壽命智能式液壓抽油機
4.1 第四代液壓抽油機的結構原理
4.2 第四代液壓抽油機的液壓系統優化設計
4.3 第四代液壓抽油機的電控系統
4.4 第四代液壓抽油機抽油全過程運行機理
4.4.1 啟動回路
4.4.2 換向回路
4.4.3 平衡回路
4.4.4 過載與斷載保護回路
4.4.5 補油回路
4.4.6 剎車回路
4.4.7 消振回路
4.4.8 液位控制與油溫控制回路
4.4.9 電機熱保護回路
4.4.10 蓄能器補油回路
4.5 第四代液壓抽油機幾個關鍵技術
4.5.1 關于10年壽命的論證
4.5.2 長沖程的結構
4.5.3 關于冷卻的研究
4.5.4 極高的上下行程平衡度
4.6 推演第四代液壓抽油機全局優化公式
4.7 六種型號第四代液壓抽油機的設計
4.7.1 Ⅰ型液壓抽油機的設計
4.7.2 Ⅱ型液壓抽油機的設計
4.7.3 Ⅲ型液壓抽油機的設計
4.7.4 Ⅳ型液壓抽油機的設計
4.7.5 Ⅴ型液壓抽油機的設計
4.7.6 Ⅵ型液壓抽油機的設計
4.8 第四代液壓抽油機各參數的變化規律
5有關專利及鑒定結果
5.1 專利集錦
5.2 鑒定文件
5.2.1 第三代液壓抽油機鑒定
5.2.2 第二代液壓抽油機鑒定
6液壓元件簡介
6.1 液壓系統的基本概念
6.1.1 液壓油的物理性質
6.1.2 液壓油的化學性質
6.1.3 液壓油的主要性能指標
6.1.4 液壓流體的性質
6.2 液壓泵
6.2.1 齒輪泵
6.2.2 葉片泵
6.2.3 柱塞泵
6.2.4 液壓馬達
6.2.5 液壓泵與液壓馬達的符號表示法
6.3 液壓缸
6.3.1 液壓缸的結構組成
6.3.2 液壓缸的計算
6.3.3 液壓缸基本參數的確定原則
6.4 液壓控制閥
6.4.1 液壓控制閥的分類
6.4.2 壓力控制閥
6.4.3 流量控制閥
6.4.4 方向控制閥
6.4.5 伺服閥與比例閥
6.5 液壓輔件
6.5.1 油箱
6.5.2 油管
6.5.3 濾油器
6.5.4 蓄能器
6.5.5 冷卻器與加熱器
參考文獻
新型智能式液壓抽油機的設計與應用 作者簡介
劉長年,1961年畢業于原北京航空學院(現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控系,并留校任教,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及流體控制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86年晉升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1年調至中國科學院,受聘研究員并擔任北京科海高技術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機電工程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國際流控與測量委員會委員。是中國力學會流體控制工程專業委員會的創始人及主任委員,并擔任《流體控制工程》期刊主編。1995年被美國ABI傳記學會評為20世紀500名有影響的領袖級科學家,并配有傳記和獎狀。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流體控制優化設計理論的研究,形成了一個嶄新的體系,它包括P—Q算法,快速性極限、理想流體模型的建立和全局優化等14個方面。在航空航天器的仿真加載中突破了一系列重大理論與技術關鍵,為我國的航空航天工程做出了貢獻,使得在力系統的研究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先后在《中國科學》、(日)《油壓技術》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過60余篇學術論文。出版5部科技著作,一本專著參加過法蘭克福等四處國際書展并載入88年中國出版年鑒,另一本專著被評為優秀圖書。先后主持研究過24項科研課題,10次獲獎,包括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航空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2005年尤里卡世界發明金獎等。獲13項專利,一項美國專利。主持召開90年國際流體控制與機器人學術會議及8次全國學術會議。先后研制出函數負載摸擬器、快速鋼軌校直機、型坯控制器、太陽能光電水泵等11項高科技產品。從而在流體控制及機電液一體化領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一生愛好文學,著有《長年詩選》,《長年詞選》,《實用詞譜》,《元曲解讀與創作》,《元曲格律新編》,《時代狂瀾》等6部文學著作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