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陳寅恪家族舊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477409
- 條形碼:9787503477409 ; 978-7-5034-77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寅恪家族舊事 本書特色
作者從一個較為獨特的視角入手,對陳寅恪家族這個能把“江西”二字寫大的文化世家的家史家世、淵源歷程和耀眼光環乃至陳氏后裔的人生走向作了較為完善的解讀。 全書篇目獨具匠心,全部采用四音節名式,讀來鏗鏘有力,回音裊裊,特別是“師友簡介”這一章節的設計,幾乎把清末民初這一時期中國文化藝術、歷史人文、佛道儒釋乃至軍界、政界的精英俊杰全部囊括進來,從中既可窺見陳氏家族百年來盤根錯節的龐大人脈關系及悠久的歷史根源,又可作為研陳學界專家搜集資料的參考借鑒和普通讀者的人文歷史讀本,不失為一部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讀物。
陳寅恪家族舊事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地介紹了四位先賢及寅恪之侄“中國植物園之父”陳封懷的事跡,并對這個“文化世家”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討,對家族其他部分成員及與陳氏相關的部分人物作了簡介,這些內容將對后人在讀書、敬業、愛國、修身等方面有所啟迪。本書史料較為豐富,語言平實流暢,帶有地域文化特色,因而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陳寅恪家族舊事 目錄
一、族史源流
二、陳家大屋
三、珍貴文物
四、家鄉紀念
五、墓志祭文
第二章 力行新政的封疆大吏——陳寶箴
一、生平事略
二、海內奇士
三、小試鳳凰
四、一路政聲
五、湖南新政
六、死因諸說
七、詩聯文摘
八、逸聞趣事
九、師友簡介
第三章 同光體詩派巨擘——陳三立
一、生平事略
二、志在維新
三、袖手神州
四、祇洹精舍
五、詩壇巨擘
六、詩文活動
七、詩聯文摘
八、逸聞趣事
九、師友簡介
十、三立芳裔
第四章 書畫大師——陳衡恪
一、生平事略
二、書畫大師
三、藝術見解
四、諸藝兼善
五、法師道友
六、魯迅摯交
七、齊璜知音
八、朽者不朽
九、逸聞趣事
十、師友簡介
第五章 史學大師——陳寅恪
一、生平事略
二、讀書種子
三、清華名師
四、學人風范
五、史學大師
六、聲名卓著
七、詩聯文摘
八、逸聞趣事
九、師友簡介
第六章 植物學家——陳封懷
一、生平事略
二、園林為家
三、情系名花
四、家國情懷
五、康壽園丁
六、詩聯文摘
七、逸聞趣事
八、師友簡介
附錄一:《陳寅恪“恪”字讀音考辨》
附錄二:《義寧陳氏恪字輩的其他人物》
后記
陳寅恪家族舊事 節選
**章 義寧陳氏源流陳寅恪的家族,與客家人、修水懷遠人,義門陳氏和義寧陳氏這幾個概念密切相關。先把這幾個概念解釋一下?图胰嗽诰用襁@個概念上,“客”是相對于“土”或“本地”而言的,但并非所有的外來人都叫“客家人”。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的“南征百越”,到晉代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宋代的金人南侵等戰亂,中原地區的百姓大規模地逃到江南的閩、粵、贛等地。他們南遷后,居住相對比較集中,生活習慣、風俗特別是語言保持相對穩定,學術上將這部分漢民及其后代稱為“客籍人”或“客家人”,她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客家人因戰亂等原因多次逃亡,遠離故土,失去了原來的生存環境,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毫無客觀優勢地艱苦奮斗,創造新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故他們具有明顯的勤勞、勇敢、堅毅和團結精神,具有很強的生存和創造能力,因此又有“東方猶太人”之稱,F在客家人總數約8000萬,主要分布在粵、贛、閩等南方各省及港、澳、臺地區,約有1500萬分布在東南亞、歐、美及大洋洲的幾十個國家?图胰酥邢群笥楷F出了許多杰出人物以至領袖人物。因不屬于本書的敘述范圍,恕不一一列舉。修水懷遠人明末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幾十年間,義寧州(舊時義寧州轄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鄉)連年兵燹,加之水旱災害,使得民不聊生,人口大減,田地荒蕪三分之一以上,一萬余石賦糧無法完納,而以東南四鄉尤為嚴重?滴跏吣辏1678年),時局漸趨平穩,知州班衣錦奉諭招民墾荒。隨后,閩、粵及贛南地區等客家大本營的百姓挈妻負子,絡繹遷來,至康熙末年,己達數萬之眾。他們在荒山野嶺結廬墾荒,生活極為艱辛,時稱“棚民”。修水的客家人即“棚民”,他們以其特有的抗爭、進取精神,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部分人家家道漸寬,建有房屋,購置田產,并興辦學校,僅求溫飽的“棚民”開始走上既耕且讀的發展之路。但是,本地部分原籍居民,由于“坐地稱大”的思想作怪,排外情緒嚴重。他們不準客民與當地人通婚,不準入籍入學,更不準參加科舉考試,企圖以種種手段,將對于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數萬客籍人長期打壓在社會底層。這自然引起客籍人的強烈不滿和抗爭,有時甚至發生流血事件。正直的官員也想主持公道,但因本地人多勢眾,一時還奈何不得。雍正初,南京人劉世豪任知州。他不畏強暴,甚至冒著被暗殺的危險,多方努力,終于雍正三年(1725年)獲朝廷恩準,以“懷遠”為都名,將客籍人編為四都八圖八十八甲,補入崇、武二鄉。至于客家子弟讀書、應試,據清同治版《義寧州志》載:“其秀者令為義學,課習五年,俱得一體考試,卷面令注‘懷遠’字樣!贝撕螅量椭疇庪m時有發生,但其規模和程度逐步減弱,新中國成立后,則無分土客,完全平等。修水懷遠人除了吃苦耐勞、團結、好客、熱心公益以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重視教育,大力興辦書院、學校,培養人才。至光緒末年,懷遠都有文進士2人(陳文風、陳三立,同期全縣文進士15人),文舉人15人(同期全縣文舉人171人)。武進士、武舉人則以懷遠都為多。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睔W陽修也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舒服容易產生惰性,壓力往往促人奮進。在困難多多的情況下,有血性的人們往往能極大地發揮潛能,以求得生存和發展。僅就科舉一項而言,在遭受長期打壓的情況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懷遠人的能耐可見一斑。義門陳氏從南北朝到隋朝直至唐初,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人們四散流離,至唐開元十九年(731年),陳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陳叔明之五世孫陳旺,攜家來到江州潯陽蒲塘驛的太平鄉(今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的義門陳村)安家落戶。長期的流離失所,使他們倍感安定的可貴,團結和睦的重要,從此他們在這里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經過若干代人的發展,這個家族得到長足地壯大,人口數百,但他們族產共有,家無私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人無貴賤,諸事平等。唐中和四年(884年),僖宗李儇旌表其為“義門陳氏”。至宋代,竟發展到“萃居三千口人間**,合爨四百年舉世無雙”的規模,3000多人在一起吃飯、居住,過著平等相待的原始公社式的生活。同時,家族中又有許多人在朝廷上下充當大小官員,人氣太旺,朝野太盛;再者,長期維系數千人一起吃“大鍋飯”,生活也時顯危機。鑒于此,在宋嘉祜七年(1062年),根據大臣文彥博、包拯的建議,宋仁宗下旨,將“義門陳氏”分為291莊,分赴江西、安徽、兩湖、兩廣、江浙、四川等地安家,此后各地支派又因種種原因而有新的遷徙。遷往各地的義門陳氏子孫,歷次修譜均標明出自“義門”,并將“義門陳氏家法三十三條”等家規及陳氏先賢的事跡加以記載,以此啟迪后世子孫繼承良好的家風,F在祖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及世界許多國家均有義門陳氏的子孫,其人數占天下數千萬陳姓人氏的半數以上,故又有“天下陳姓出
陳寅恪家族舊事 作者簡介
吳應瑜,號“愚公”,與共和國同齡。在陳寅恪故鄉江西修水縣從事文秘、文史工作近四十年。退休前夕在縣志辦校點修水古縣志——《寧州志》(明嘉靖版)。業余堅持讀書習字,尤喜搜集、整理鄉賢陳寅恪家族的各種史料、軼聞。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