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209793
- 條形碼:9787520209793 ; 978-7-5202-097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 本書特色
★故宮“看門人”化身世遺“推廣人” 你的教科書里有世界遺產?你的家門口有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單霽翔與黃覺、馬伯騫、閻鶴祥組成“布鞋男團”,探訪中國大地上的世界遺產。 ★萬里世遺行,文化“云打卡” 良渚古城遺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福建土樓、普洱景邁山古茶林…… 9個省份、12處遺產地、3萬多公里行程,4個月的尋找與守望,一場世遺“文化之旅”的全記錄。 ★“世遺”掃盲書,“識遺”故事書 世界遺產運動起源于一場國際救援?“非遺”和“世遺”有何區別與聯系? 5000年的中華文明如何成為“國際共識”?
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中國大地上的世界遺產故事。全書以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和保護的故事為經,以作者“老單”在9個省份、12處遺產地參加《萬里走單騎》節目錄制的見聞和隨想為緯,講述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找和守望中華文化根脈的故事。在節目錄制的獨特視角下,作者以日記為載體,用一貫金句頻出、舉重若輕的語言風格帶領讀者開啟一場世界遺產之旅。輕松的圖文內容背后,是厚重的學術積累、忘我的傾情投入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 目錄
序 尋找與守望
**站 良渚古城遺址
為何選擇良渚作為**站
尋找水利工程
考古隊的晚餐——四代考古人的傳承
玉器制作體驗
守望行動:5000年的實證
世遺課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探索和實踐
第二站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鼓浪嶼之波
投詩贈菊
鼓浪留聲
鼓浪嶼遺產監測
守望行動:琴聲仍在
世遺課堂: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思考
第三站 福建土樓
“土樓王”與客家文化
土樓的前世今生
方圓天地間
土樓里的社區結構
守護土樓的“夯土人”
守望行動:為“土樓王子”做導覽
世遺課堂:鄉土建設遺產保護的思考
第四站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古茶林的“古”和“林”
茶馬古道與多民族文化融合
景邁山的傳統村落與民居保護
守望行動:申遺只是一個認證?
世遺課堂:在景邁山古茶林談文化景觀的九種類型
第五站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題名景觀”中的世界遺產
雷峰夕照,還湖于民
“文獻集成”與“走向世界”
傳統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園”
守望行動:泛舟西湖
世遺課堂:通過世界遺產走向世界的窗口城市
第六站 青城山-都江堰
澤被千年的偉大工程
古堰兩千年,砥柱尚巍然
汶川地震后的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
守望行動:給李冰的一封信
世遺課堂:蜀道與文化線路
第七站 蘇州古典園林
咫尺造乾坤
從心不從法
“ 真趣”獅子林
蘇作話美,拙政問雅
守望行動: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園林
世遺課堂:世界園林與“蘇州經驗”
第八站 黃石礦冶工業遺產
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
輸出一個青銅時代
水泥故鄉
守望行動:從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世遺課堂:沖刺世遺,黃石的路還有多遠?
第九站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
何為“天地之中”
天地之“中”在哪里
山岳崇拜
書院夜話,再談“天地之中”
少林參禪
守望行動:向守護者致敬
世遺課堂:游學漢三闕,回望天地中
第十站 武當山古建筑群
以五行為引,循“太和”之靈
真武修仙
北修故宮,南建武當
后申遺時代的保護
守望行動:太極表演
世遺課堂:從“三駕馬車”到“三代守望”
第十一站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詩畫中的故里
粉墻黛瓦馬頭墻
“牛形村”的規劃理念
桃花源里人家
守望行動:讓文化遺產良性循環
世遺課堂:申遺成功與傳統村落的經濟發展
第十二站 土司遺址——老司城
湘西故夢,王朝殘影
探訪土司王朝
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
老司城文化的“活字典”
守望行動:世界遺產我愛你
“布鞋男團”心中的世界遺產
尾聲:講好文化遺產里的中國故事
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 作者簡介
單霽翔,研究館員、高級建筑師、注冊城市規劃師。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是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