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25350
- 條形碼:9787521825350 ; 978-7-5218-253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 本書特色
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本關于市場經濟的科普讀物。本書基于早年的《實用市場理論》(后更名為《市場經濟入門》)一書,進行了修訂、改版。《實用市場理論》是國內**本專門結合中國國情介紹市場經濟原理、提出改革建議的書籍。該書凝聚了中國部分改革先驅者,尤其是提出中國經濟改革應有總體設計的經濟學家們的心血和智慧。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 內容簡介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濃縮了經濟學中有關市場經濟議論的各種名詞和解釋。即便不是學經濟學的讀者,看完該書,也能基本上與經濟學對上話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更像一門“語言”。它是官方和民間、各行與各業之間彼此對話交流的“語言”。它是各國政府之間彼此能夠翻譯的“語言”,即使使用者間可能存在差異很大的“方言”。 市場經濟本身沒有意識形態的標簽,資本主義能用,社會主義也能用。既然它是“語言”,就有一些大家要共同遵守的“語法”,比如反壟斷、保護自由競爭、尊重供求定律、反對資本的無序擴張。同時政府必須注重失業、食品安全和環保的問題,必須把教育、醫療和養老的公益放在辦實事的首位。因為這些問題純粹依靠市場機制的自身是無法解決的,必須有政府干預并采取措施,各國對此都無異議。 市場經濟更像魔術師。它可以借助千萬雙“看不見的手”,在短時間內,創造人間奇跡。經濟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結合本國國情,完善市場經濟,而不是動搖它。只要法治和健康的市場經濟存在,這個國家的發展和富強就永遠有希望。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適用于政府官員、也適用于企業家;適用于專家學者,也適用于普通民眾以及在校學生。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 目錄
2 市場經濟的能與不能?
3 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 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5 什么是生產要素?
6 什么是稀缺資源及配置?
7 什么是人力、人才、人物及劉易斯拐點?
8 什么是供求定律?
9 什么是均衡概念?
10 什么是成本核算?
11 什么是新技術與品牌價值增值?
12 什么是市場結構?
13 市場有哪些分類或類型?
14 什么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
15 政府對虛擬經濟中的互聯網如何監管?
16 什么是政府干預?
17 什么是財政政策?
18 有關稅收的基礎知識有哪些?
19 什么是貨幣政策及貨幣形態?
20 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
21 什么是宏觀調控?
22 市場經濟有哪些優勢和局限?
23 市場經濟中有哪些常見的參數和名詞?
24 市場經濟理論的幾個主要學派有哪些?
25 什么是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和馬太效應?
26 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財富是什么?
27 國企改革應當遵循哪些市場化原則?
28 國企改革的現狀與未來走向?
29 中國市場經濟改革中一些不法現象的經濟效應是什么?
30 為什么仍然要堅持市場化取向的改革?
索引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 節選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 準備金率(reserve ratio)指銀行接受存款后要按照規定,在發放貸款前預先扣除占總額一定百分比的那部分資金。這部分資金被集中起來,作為銀行儲備的頭寸,以支持它們的資產和存款,滿足存戶隨時可能提出的提款要求。這種準備應付各種要求而預先扣除的資金占每筆存款的比例,被稱為準備金率。 盡管在實踐中一家現代化銀行通常需要用于應對日常業務的現金總額,并不超過其存款總額的2%,然而為了保障銀行的商業信用,政府立法規定,每個商業銀行都必須保證一個大大高于這個百分比的準備金率,并且規定這部分儲備資金銀行不許擅自挪作他用。至于準備金率的實際數額是多少,各國在不同時期的規定各有不同。 假若一筆100元的存款被存入**個商業銀行,法定的準備金率為20%。銀行依法要扣除20元作為準備金,將余下的80元加利貸出去。不論借貸方如何處置和轉手,這80元*終總會轉到銀行手里。當第二家銀行收到這80元錢后,也將扣除20%的準備金率,即16元作為準備金,然后將余下的64元加利再貸出去。這樣經過幾家銀行的轉貸,把**家銀行與*后一家銀行所貸出的款額總的加起來,正好是500元,其倍數恰巧是準備金率20%的倒數:100/20=5,說明放大了5倍。可見銀行利用自己的信用對外貸款所創造的貨幣的放大效應,即貨幣的乘數或倍數(multiplier),正好與準備金率成反比關系。直觀地看,當準備金率為20%時,貨幣乘數為5,當準備金率為15%時,乘數為6倍多。這就是貨幣的倍數效應。 中央銀行代表政府提高或降低準備金率,不僅可以調整商業銀行的貸款政策,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MO,同時也可以調整資金放大之乘數。當中央銀行使用貨幣制動器,控制貨幣發行量時,*猛烈并見效的做法就是提高準備金率。這時每改變一個百分點,都會迫使銀行少放出許多錢,而每收縮一塊錢,經乘數放大,在實際中會使貨幣供應量減少幾塊錢。相反的做法,當然也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可見準備金率像一個特制的“功率放大器”,任何信號都會產生放大或縮小兩種效果。然而這個放大器在實踐中卻不能常用,因為商業銀行往往用吞吐不動產的做法試圖抵消它的作用,使其缺乏微調的功能,往往幾年才能調整使用一次。在實踐中用得*多的,還是以下幾種調整手段。 貼現率 貼現率(discount rate)指持有者將未到期的證券或票據(如國庫券、短期公債、短期商業票據等)到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銀行會扣除從貼換現金這一天到債券或票據規定到期日這段時間的利息。這種打折扣(discount)的比率(rate),是貼現率的本義。 發展到后來,貼現率專門用來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由于資金短缺、儲備金不足或為了增加儲備金擴大信貸等原因,商業銀行有時也需要向中央銀行進行借款。其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將他們擁有的合格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再貼現。再貼現不屬于借款,中央銀行吃進票據,兌出現金,貼現金額從付出的款額中預提。其二,將他們擁有的政府債券作為抵押,向中央銀行請求借款,并按期支付利率。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利率,就是市場上所指的貼現率,其利率往往比商業銀行向一般存戶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低,才使商業銀行感到有利可圖。 貼現率與普通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中央銀行硬性規定的,后者則是隨行就市經過競爭而形成的。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它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的目的,與商業銀行向公眾提供貸款的目的不同。中央銀行不是為了擴大業務、增加利潤,而是為了控制市場上貨幣的供應量。中央銀行提高貼現率的目的,在于限制信用擴張和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其效果是收緊了銀根,抑制了市場上的金融活動。若中央銀行降低貼現率,則是放松了銀根,擴大了貨幣供應量,活躍了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總比中央銀行的貼現率高幾個百分點,這里面包括向中央銀行交付的貼現率、本銀行的管理費用和利潤等。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銀行頒布它所能調整的貼現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市場利率的漲落。 ……
市場經濟三十問:不說教的經濟學 作者簡介
章曉洪,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章曉洪教授是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與法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系訪問學者。其研究方向為宏觀金融調控與政策、高管激勵與公司治理、金融科技。章曉洪教授至今已出版了多部專著,包括《金融與中國經濟》等。章曉洪教授還在各類專業雜志和媒體上發表了文章和學術論文二十余篇。章曉洪教授系教育部經濟學學位論文評審專家、中國上市公司論壇主席。馮清 本科學的是機械工程學,研究生師從瑞士著名經濟學家林德教授學習秩序經濟學。1989年主筆《實用市場理論》并發表過一些經濟改革的文章。馮清還在國內多種期刊報刊上發表過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文章,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重視。他的在抗洪和土建中采用土工織物的建議、在糧食倉儲中采用谷物冷卻器的建議、還有與殷雷一起上書建議停止國有股減持改為社保轉持的建議,以及《公司法》修改的建議等,都先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并且在實踐中得到采納。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