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人文與社會譯叢:懷舊的未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14327
- 條形碼:9787544714327 ; 978-7-5447-1432-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懷舊的未來 本書特色
博伊姆的《懷舊的未來》,在課題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開拓的、先鋒的意義。書中討論了歐美社會文化中各種懷舊的表現,從恐龍到互聯網,從建筑到文本,從蘇聯東歐到西方,從公交車到搖滾樂,多維度反映了現代人的復雜體驗。 進入21世紀,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懷舊的滋味也隨之不斷豐富與變化,作為出生于蘇聯的美國猶太移民,比較文化的學者,作者對懷舊這一全球現象的敏銳思考,對萬花筒般生活現實的感知與抽象能力,包括對蘇聯東歐社會變化的細微體會,讓此書讀來回味無窮。
人文與社會譯叢:懷舊的未來 內容簡介
本書從多角度考察了懷舊這種社會現象。部從波德萊爾的意象、本雅明的“歷史的天使”講到好萊塢的恐龍和虛擬空間,追述懷舊從17世紀的“疑病”演變為不可醫治的現代癥狀的歷史。第二部著眼于城市和后共產主義的記憶,描寫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柏林的變遷以及東西歐的關系。第三部寫流亡者想象中的家園,包括移民美國的俄國作家納博科夫、詩人布羅茨基、藝術家卡巴科夫等。各種形式的懷舊反映出多元意識形態與文化傳統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碰撞。作者提出主要有兩類懷舊:修復型的懷舊試圖超歷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園;反思型懷舊則關注人類懷想和歸屬的模糊涵義,不避諱現代性的種種矛盾。
人文與社會譯叢:懷舊的未來 目錄
導言:忌諱懷舊嗎?
**部 心靈的疑病:懷舊、歷史與記憶
**章 從治愈的士兵到無法醫治的浪漫派:懷舊與進步
第二章 歷史的天使:懷舊與現代性
第三章 恐龍:懷舊與通俗文化
第四章 修復型懷舊:密謀與返回本源
第五章 反思型懷舊:虛擬現實與集體記憶
第六章 懷舊與后共產主義記憶
第二部 城市與重新發明的傳統
第七章 大城市的考古學
第八章 莫斯科,俄國的羅馬
第九章 圣彼得堡,世界性的外省
第十章 柏林,虛擬的首都
第十一章 歐洲的愛欲
第三部 流亡者與想象中的故鄉
第十二章 大流散的親密關系
第十三章 納博科夫的虛假護照
第十四章 布羅茨基的一個半房間
第十五章 卡巴科夫的衛生間
第十六章 移民的紀念品
第十七章 審美個人主義與懷舊倫理學
結論:懷舊與全球文化:從外層空間到網絡空間
注 釋
索 引
譯后記
人文與社會譯叢:懷舊的未來 節選
譯后記 《懷舊的未來》作者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1959年生于蘇聯列寧格勒,即今天的圣彼得堡),1988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哈佛大學斯拉夫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也是傳媒藝術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俄國日常生活神話學》(1994)、《懷舊的未來》(2001)、《尼諾奇卡》(小說,2003)等。 《懷舊的未來》討論的問題是歐美、俄美歷史文化傳統背景下和現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懷舊”問題。 《懷舊的未來》這一標題的涵義是:作者認為,“懷舊”不一定總是和過去聯系在一起;懷舊可能是回顧性的和前瞻性的。我們對于過去的種種幻想直接影響我們未來的現實,而對于未來的思考又使我們感覺到必須為我們的懷舊故事負責。博伊姆寫《懷舊的未來》,嘗試對于這些問題作出深入的討論。 “懷舊”或者思鄉(該詞英語是nostalgia,英語和不少歐洲語言都使用這個希臘語復合詞,亦即:nostos[回家]+algia[渴望],漢譯是“思鄉”、“鄉愁”、“懷舊”,都與空間和時間的距離造成的心理感受有關,但是,“懷舊”顯得具有更多的時間上的意義,因而意義范圍顯得更寬廣一些。在某種意義上,在漢語里,這三個詞語意義可以說大同小異),在17世紀被視為疾病,現在,只有在以色列還有對“思鄉”的醫學診斷。作為與歷史有聯系的情感,懷舊是在浪漫主義時期發展起來的,在國家和城市博物館和城市紀念碑中定型。 是否可以說,“歷史”即懷舊,學習和研究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現今和未來,也是:“懷舊的未來”。 **部叢歷史角度追溯懷舊與現代性的關系,提到了波德萊爾(18211867)對現代主義的理解,尼采(18441900)的永恒回歸和本雅明(18921940)的“歷史的天使”。波德萊爾是描寫“污穢”的現代主義詩人,因為他不愿意使自己的詩歌藝術脫離現代城市的種種矛盾;他的懷舊是基于現代大城市的生活的。本雅明也在反抗時間的不可逆轉性質,作者稱他的方法為“對現代的考古學”:他懷舊的對象是現時及其各種可能的機遇。他在描寫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畫作“歷史的天使”的時候說,現代主義是災難性的:這個天使不是直接地接觸我們,而是在盯著我們看,不讓我們轉身走開:他已經僵滯在現時中。尼采永恒回歸的概念顯示出經驗的獨特性質。他解構了修復型的懷舊。 修復強調回歸(nostos),這是指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通過回歸民族象征物和創造一種密謀理論來反對現代而制造神話。懷舊可以被看作是全然重建歷史紀念碑,創造某種理想的集體家園。這一形式懷舊的危險在于使得其每一個成員都自愿走向集團性的極端行動。與此相對,反思型懷舊則涉及個人和文化的回憶,不尋求重大的事實,而是論及社會性的卻非集體性的某種思念。 作者進而描寫了歐洲的夢想。和西歐實用主義的歐洲理念不同的是,東歐人更具浪漫主義的傾向,亦即,他們與西歐的交往像是情愛之事。對西歐的比喻是“歐元”(EURO),而對東歐的比喻則是“愛神”(EROS)。 第二部討論了城市和重建傳統,描寫、探索了俄國莫斯科、圣彼得堡(列寧格勒)和德國柏林在20世紀的變遷與傳統的關系。當然有種種引起懷舊的地標性建筑的故事。而這些建筑又是和歷史事件、和歷代帝王將相等人的性格、教養、眼光、抱負和癖性、特別是他們的長官意志糾葛在一起的。 第三部討論流亡與想象中的家園,主要指那些移民美國或者流亡美國的俄國人,他們無意“回國”,形成了一批具有特殊的異鄉異客情感的人,他們珍存俄國的物品和對俄國的記憶,并且表現在作品中。作者稱之為外現代主義(offmodernism),即批判地反思現代狀況的傳統,這里論述到的代表人物是移民美國俄國作家納博科夫(1899—1977)、俄國詩人布羅茨基(19401996)、俄國美術家卡巴科夫(1933— )。他們至少有一種共同的感受:童年喪失。 聯系到這部著作,我們再來看一看中國人的懷舊情懷。由于中國十分悠久而且從未中斷的歷史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所以,中國文化折射出與生俱來的歷史滄桑感,這一點反映在延續至今的中國人心理、中國文學、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中。思鄉、追憶、送別、愁緒、贈詩、贈言等,多與懷舊有關。作為民族集體心理的特點,這也反映在中國古代和現代戲劇之中,看看傳統的京劇劇目、看看現今電視屏幕上關于歷代王朝,尤其是大清王朝的帝王將相、社會名流的電視連續劇;在文學和媒體方面:讀一讀關于他們的長篇歷史小說,聽一聽新興的、半娛樂式的、說書式百家論壇對先秦經典講解,見識一下文化水平高的領導人講話引用的詩詞或者警句,就會得出結論:中國文化心態的確與其他民族有所不同。至少歐美國家文化中鮮見上列現象;亞洲國家的文化或者源于外國,或者曾被外國政治文化打斷,所以即使有類似現象,其程度也遠不如中國。這是“懷舊的未來”在中國現代文化生活、精神依托中的體現。所謂古為今用;從個人和民族整體來看,關注過去,實際上是為了現在,但是,現在永遠是瞬時的,所以更多地是為了未來(拙譯《思考與回憶——俾斯麥回憶錄》(**卷),北京三聯,2006,俾斯麥的獻詞是“獻給子孫后代:為了理解過去和有益于未來”)。就個人而言,走不出懷舊,也可能郁悒成病: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罹患,尤其是近年來城市出現的空巢家庭的老人。這是牽扯到社會健康問題的懷舊,來勢之猛,出人意料,其未來要求社會各個方面予以注意和解決,已經形成刻不容緩之勢。 就中國而言,*能夠代表20世紀歷史文化心理和城市面貌變化的城市,應該是北京、西安和上海。作為天字**號懷舊對象的北京,從1950年代至今已經變得不太令人懷念,從市容、人情、世態來看,都是如此。盡管國家把大量資金投入北京,使得那里的收入大大高于華北和其他各地,從而引來數以百萬計的人口,但是,除此之外,北京傳統的魅力恐怕已經所剩無幾。(京城有人戲稱:“北京什么都不好,就是學術好。”對吧?)更因為如今變得十足龐大,而且還在繼續膨脹,人口完全可能再成倍增加,北京正在變得生活不便、古都風韻難尋。具體事例為首者,就是拆毀內城外城全部的城墻、拆毀絕大部分的城門——這是一大敗筆,這是絕對對不起祖宗和全國人民的(推薦:參見《粱陳方案與北京》,梁思成、陳占祥著、王瑞智編,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由此,不由得想到歐洲波蘭和華沙:波蘭在18世紀末遭三次瓜分之后,亡國123年(17951918)。二戰初期又遭德俄兩國瓜分,在戰爭中喪失1/4人口和2/5領土,戰后國家版圖西移。遭受災禍程度在歐洲各國屬*嚴重之列。華沙在二戰后期被納粹德國名符其實地炸平,包括華沙老城。二戰后,整個國家百廢待舉,各方面困難重重,但是,波蘭國內人民和海外僑胞齊心合力重建了老城和整個華沙。此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西安保留了城墻,謝天謝地,可以不愧對祖宗。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的經濟首都;上海獨特的城市歷史的發展,構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特殊性,既有其優點,也有盲目優越感和其文化心理某種程度的局限性、地方性和視野狹隘性。近年來數百萬外地人到上海工作或者打工,上海空前“對內開放”,這有助于改變上述特性。然而,關于這三大城市對往昔的懷舊所牽扯到的問題和由此產生的涉及現時和未來的問題,還是等待文化史專家指教我們吧。 華人在美國融入主流社會的程度,遠不如歐洲、甚至西亞、中東、北非的白種人移民,因中國人是黃種人。又因為歷史、思想、文化傳統的巨大差異,華人也不容易融入美國根植于希臘希伯來淵源的傳統,所以,華人在美國文學、詩歌和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和孔夫子一樣,依然是漢學家和華人矚目的對象,難以得到廣大美國民眾的認可和欣賞,難以和納博科夫、布羅茨基、卡巴科夫同日而語。 想到英國19世紀優秀學者馬修??阿諾德(18221888)寫的名著《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政治與社會批評》(1869)。中國學者認為,阿諾德的觀點被今天的學者稱為“歷史的先聲”。阿諾德認為英國人“具有強烈的希伯來特性:自信、偏執、專注。”而“美國人中相當一部分來自英國中產階級,他們將偏執也搬到美國去了,只會十分狹隘地看待人的精神領域。當美國人的精神振奮起來,付諸行動時,他們喚起的一般只是宗教的一面,而且還是狹隘意義上的宗教。”這一點至今仍然支配了“美國精神”。“他們面臨的*大危險,在于自以為掌握了所知道的一件事的標準。至于這條標準究竟是什么,他們知道的又是什么,這些在他們腦子里只有很粗糙的信條,但他們已十分滿足了,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從今以后只需干起來就行了。于是,在自信自滿的危險狀態下,他們放開手腳,讓屬于自我的本能力量大行其道。”阿諾德所說的“粗糙信條”正是美國精神的部分體現,符合100多年前他用文化歸納的手法對這一民族做出的觀察和研究。阿諾德總結道;“基于希伯來精神的道德自信可能給世界帶來恐怖。” 此書面世已經140年,但是歐美上層常常自以為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對非基督教國家文化的文化心理優越性和居高臨下的藐視態度未見明顯改變。概括地說,我們由此可以窺視歐美上層心態之一斑。在歐美的華人也許需要多少知道這個道理,深入理解所處歐美國家文化氛圍的這一特殊性質。(參見:程亞文:《道德自信帶來恐怖》,環球時報,第19版,2003年3月21日) 博伊姆的《懷舊的未來》是一部優秀著作,在這個研究課題的研究方面,應該說具有開拓的、先鋒的意義,在研究方法、問題探索和理論探索等諸方面,都十分值得我們中國讀者、中國學人注意和借鑒,因為中國文化實在博大精深,中國人又很懷舊,但是大都止于印象式的點滴抒情和道德化的感嘆,止于文采和修辭,而剖析、分析的水平,研究的理論的深度和廣度都嫌不足,方法也有待確立和提高。 本書翻譯緣起如下:200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周志剛先生得知我翻譯了帕利坎的《歷代耶穌形象》(上海三聯,1999),設法找到了我,約我翻譯同一作者的另外一部著作《大學理念重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周先生讀過我翻譯的《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部,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全譯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得知我也懂俄語,有譯著,于是向南京譯林出版社“人文與社會譯叢”主編、清華大學國學院劉東教授推薦我,劉東教授約我翻譯這本與俄國歷史、文化和語言有密切關系的《懷舊的未來》。原書復印本是劉東教授學生龍瑜宬幫助做成惠寄,在翻譯過程中得到譯林出版社編輯黃穎的幫助。在本書出版之際,謹向諸位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感謝劉東教授的膽識、學術洞察力、卓識遠見和不畏艱辛承擔叢書主編重擔,并為此付出多年的、持久的努力。 楊德友 2010年清明節,于山西大學 【文摘】
人文與社會譯叢:懷舊的未來 作者簡介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1959—2015),出生于前蘇聯列寧格勒,1988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斯拉夫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也是傳媒藝術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引號中的死亡》(1991)、《俄國日常生活神話學》(1994)、《懷舊的未來》(2001)、《尼諾奇卡》(小說,2003)、《外現代》(2017)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