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清園閑墨:新聞與人生的交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55771
- 條形碼:9787516655771 ; 978-7-5166-557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園閑墨:新聞與人生的交響 本書特色
★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長銷書《傳播學引論》作者李彬新作 ★ 李彬教授以真誠清新的筆觸記敘了自己的求學、教學之路,內容廣博、思想深邃、感情真摯,作者還無私地分享了自己的學術道路和學術方法,收錄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可為年輕讀者,尤其是對新聞專業學子提供參考。 ★ 本書為鏤空設計,以清華紫為主色調,在清華大學成立110周年出版有獨特的紀念價值。
清園閑墨:新聞與人生的交響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 想當年 ; 正陽縣 ; “七七級” ; 公安廳 ; 新聞系幾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塞外邊城、我家就在岸邊住、我的父親母親、從童年到小學、向陽院落易為春、從小學到初中、四季歌、百姓生活、文化生活、二中師生、文理兼修, 手腦并用 (上) 、文理兼修, 手腦并用 (下) 、半導體, 收音機、開門辦學: 學工學農學軍等。
清園閑墨:新聞與人生的交響 目錄
**章 想當年 0 0 1
塞外邊城 005
我家就在岸邊住 013
我的父親母親 025
從童年到小學 030
向陽院落易為春 036
從小學到初中 044
四季歌 051
百姓生活 058
文化生活 064
二中師生 079
文理兼修,手腦并用(上) 087
文理兼修,手腦并用(下) 097
半導體,收音機 105
開門辦學:學工學農學軍 109
第二章 正陽縣 1 1 3
初到縣城 117
縣城中學 125
自學不才 130
寒凍公社 134
鄉鎮高中 142
來復式與超外差 149
“75·8”大洪水 157
難忘1976 161
知青時光(上) 167
知青時光(下) 176
考大學 184
縣域政治 200
第三章 “七七級” 2 0 9
綠城一瞥 213
入學初 221
上大學 229
讀大學 239
改革春風文化潮 249
學新聞,玩攝影 254
煤礦實習 262
行萬里路 266
畢業歌 278
第四章 公安廳 2 8 3
宣教處 285
悵寥廓 293
伊犁信步 302
第五章 新聞系 3 1 9
新聞教育**波 320
花城百花開 328
暨南大學 333
導師梁洪浩 340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347
八十年代 352
陽光燦爛的日子 364
新聞教育第二波 382
一位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家 393
廈門,廈門 403
考博士 408
第六章 博士生 4 1 3
人民大學 416
新聞學院 425
同學少年 433
《國際新聞界》 441
香港之行 448
方漢奇先生 458
第七章 系主任 4 6 9
中青院 471
新聞與傳播系 474
得失寸心知 480
殷憂啟智 493
著書立說 499
從文化自覺到河陽論壇 514
第八章 清華園 5 2 3
十載道情:2001-2011 525
時來天地皆同力 550
驪歌一曲意難分 565
讀書、教書、寫書 579
黃河學者:2013-2018 619
學問之道與君子之風 634
第九章 美國行 6 4 3
密蘇里 645
華盛頓 686
布法羅 713
波士頓 721
舊金山 750
洛杉磯 782
第十章 抬望眼 8 0 9
后 記 8 3 6
清園閑墨:新聞與人生的交響 節選
2019 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也是我的花甲之年。新中國七十年風起云涌,氣象萬千,大江大海,波瀾壯闊。我生逢這個時代,六十年來也留下點點滴滴的難忘印跡。回眸新中國七十年和自己人生六十年,有三段往事總是難以忘懷。 **段往事在我出生前后。先父隸屬解放戰爭年代馳騁大西北的“**野戰軍”,1949 年在毛主席、黨中央一聲號令下,隨王震將軍翻祁連,越戈壁,車轔轔,馬蕭蕭,挺進新疆,解放新疆,從此也定居新疆。父親曾是國民黨軍抓的壯丁,他的母親、我的奶奶想念兒子,把眼睛都快哭瞎了,我小時候還記得老人家眼里總是流淚。我母親一說起民國年間,則少不了“跑反”,也就是逃難。在她的童年記憶里,成年累月,兵荒馬亂,一天到晚,提心吊膽,土匪來了跑,軍閥來了跑,鬼子來了跑,總是跟著大人沒完沒了地跑反,在母親心里留下無法抹去的恐怖印象。而每次講完這些痛苦回憶,她都會拍著手重復一句:“解放了,再不用‘跑反’了,這下子可好了!”父母親解放后相識結婚,1959 年元月有了他們的長子,也就是我,當年適逢新中國成立十年大慶,遂取名“建國”。這個名字伴隨我到上學,直到今天當年左鄰右舍的老人還叫我“建國”。這個名字曾經很普遍,其中寄寓著多少普通人家的心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天下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新中國就是各族人民的大家庭,對千千萬萬普通人家包括我家來說,全都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所以,他們不約而同喜歡用“建國”,以及類似的愛國、衛國、保國、國慶、國強、國富等給孩子們取名。新中國**個國慶節,詩人毛澤東與柳亞子的唱和之作《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以對比鮮明的意象展現地覆天翻的偉大飛躍:“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回望新中國七十年,我們今天對此愈發感同身受。 第二段往事在1979 年春節。當時,我作為“文革”后**屆大學生,剛在鄭州大學中文系“新聞方向”讀完大一。我們這一屆史稱“七七級”,其實是1977 年歲末高考,1978 年春季入學,成為迄今可能唯一一屆春季入學的大學生。入學不久,就感受到一系列時代巨變的氣息,從1978 年春天的全國科學大會,到當年歲末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徐來,萬象更新。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剛剛復出的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講話,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令許多知識分子心潮澎湃,奔走相告。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書面閉幕詞,更以詩人般的激情昭告“科學的春天”:“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不久,《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石激起千層浪,也激起“七七級”的熱烈討論。我的一些同學就把自己的感想寫在稿紙上,張貼在教學樓前,觀者如堵,議論風生。 那個時代的大學生活,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比如,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固定教室,上課、自習、開會、搞活動等都在教室。再如,每到假期,各班男女同學的被褥以及貴重物品,都分別存放在某個宿舍,指派專人看管。由于我家在烏魯木齊,坐火車得三天三夜,來回就是六天六夜,故寒假我都留在學!翱醇易o院”。1979 年春節,鄭州卷下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鋪天蓋地,幾沒膝蓋。古人將大雪封門讀禁書視為一大樂事,我雖無讀禁書之樂,卻也體會了花果山美猴王的自得。獨守人去樓空的偌大校園,圍著火爐,聽著廣播中的春節文藝節目,真是別有樂趣。二十歲生日之際,一曲《祝酒歌》更留下美好而難忘的記憶。這首名曲由李光曦在除夕文藝晚會上唱響,風靡天下,傳唱至今。那歡騰跳躍的音符如同一江春水浩蕩奔涌,抒發了一個時代意氣風發的豪情:
清園閑墨:新聞與人生的交響 作者簡介
李彬,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著有《清潭雜俎——新聞與社會的交響》(2011) 《水木書譚——新聞與文化的交響》(2016)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