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呂效平戲劇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41642
- 條形碼:9787305241642 ; 978-7-305-24164-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呂效平戲劇論文集 內容簡介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選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本書稿是該研究中心呂效平教授的個人學術論文自選集,共收錄了27篇戲劇方面的研究文章。這些文章大多在有關學術刊物上發表過,按照研究主題可分為三大部分:戲劇理論、論劇本和論演出。該書稿體現了該學者近三十年來有關戲劇理論和戲劇實踐方面的研究、實踐成果,體現了作者對戲劇理論深刻的個性化探討,對當代中國戲劇研究和實踐具有學術參考價值和戲劇實踐的啟發。
呂效平戲劇論文集 目錄
戲劇理論
戲劇的“音律焦慮”與“時空焦慮”——從“湯沈之爭”和《熙德》之爭看中、歐戲劇的不同質
中國古典戲劇情節藝術的孤獨高峰——從歐洲傳統戲劇情節理論看《西廂記》
戲曲特征再認識——質疑〈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概論“中國戲曲”
論“現代戲曲”
再論“現代戲曲”
論現代戲曲的戲曲性
對正劇的質疑
論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不同質
對drama的再認識——兼論戲曲傳奇
“歷史范疇”視角下的戲劇劇場原則
釋“后戲劇劇場”
論劇本
二十一世紀頭10年中國大陸戲劇文學
中國原創戲劇的危機時代——論孟冰劇作
依然是一座峰巔——再論現代京劇《曹操與楊修》
論戲劇不可或缺的個人性、精神性和悲劇性與喜劇性——以京劇〈廉吏于成龍》的平庸為例
從《桑樹坪紀事》到《黃土謠》——兼論中國當代戲劇的“現代化”與“中國化”
從《天下**樓》到〈立秋》——兼論作為戲劇審美境界的“怨”“恨”“頌”
從《曹操與楊修》到《廉吏于成龍》——兼論中國當代戲劇的“類古典主義”特質
從傳奇到Drama——論曹路生的改編劇本《莊周戲妻》與《玉禪師》
關于1900年的中國喜劇——再讀李龍云《天朝上邦(三部曲)》
……
論演出
呂效平戲劇論文集 節選
《呂效平戲劇論文集》:具體一點說,中國,戲曲以抒情詩的寫作為充分自覺的、*為重要的藝術目標。抒情詩以語言為藝術媒介,以人為描寫的對象,亞理斯多德所說的情節的**重要性為語言所取代了,他所說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質,而在于摹仿某個行動”的藝術目的,因為“他們不是為了表現‘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的時候附帶表現‘性格’”的理由,在抒情詩歌里,恰恰被顛倒了:人,人的音容笑貌、意趣神色成了直接的描寫對象。在純粹的抒情詩里,所描寫的人物是自我;在戲曲的抒情詩里,所描寫的人物是他人。人的神色與情感,不同于人的行動,后者是一個根據一系列的必然律與可然律發生于一定空間、延續一定時間的過程,前者則不是空間與時間所能捕捉、衡量和規范的。而且,中國戲曲里經常不被自覺地意識到的、始終處于次要地位的故事情節,即使在發展*完備的時候,例如在〈牡丹亭》和《桃花扇》中,也僅僅是史詩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章回小說的篇幅與結構,它還沒有產生過歐洲劇場所要求的那種遠比史詩凝練、集中、緊湊的“整一性”追求。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演出形式沒有提出這個要求:戲曲演出不介意在一個晚會的時間表演一個“有頭”、“有尾”的行動,它或者用幾個晚會的長度甚至幾天的長度表演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故事,就像說書那樣,或者在一個晚會的時間內,表現幾個不相關聯、各不完整的行動片段,即“折子”。實質上,這種演出形式,仍然是因為寫戲的、演戲的和看戲的人,其注意力都不在一次演出的情節完整與否,而在欣賞對于人物神色、情感的表現。情節之所以被需要,不過是因其給人物提供了一個表現神色、情感的背景。中國戲曲的演出形式是由中國戲曲的抒情詩本質決定的,反過來,它又壓抑了中國戲曲情節向著“戲劇整一性”的發展,保護了中國戲曲的抒情詩本質。章回小說式的情節形式,本身不感覺到舞臺時空的擠壓,抒情詩的藝術本來就沒有時空的問題,中國戲曲不焦慮時空就是當然的了。中國戲曲的焦慮,就是臧懋循所概括的“三難”:語言風格問題、描繪人物的問題和語言的可歌唱性問題。前兩個問題,是一般抒情詩的普遍問題,第三個問題才是供演唱的特殊抒情詩的特殊問題。歷來的曲論,涉及這三個問題的文字浩如煙海,而涉及情節結構的文字,不過是浩瀚海洋中的零星島嶼而已。如果把戲曲當作一般抒情詩歌的一個特殊發展階段,如何良俊、王世貞者,則多談**和第二個問題;一旦從演唱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舞臺的特殊要求考慮問題,如周德清、王驥德、沈璟以及晚近的吳梅者,語言的可歌唱性問題,即聲律問題,立刻成為首要的問題。如前所說,相對于觀念性的文學來說,舞臺是一個物質性的存在,對于情節藝術,它呈現為時空的物質性,對于語言藝術,它則呈現為樂音的物質性。在考慮怎樣為舞臺寫作的問題時,拘謹的曲學家說:“寧協律而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放達的曲學家說:“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無論沈璟的“屈服”于舞臺的主張,還是湯顯祖的不“屈服”的態度,都是中國戲曲本質所決定了的基本焦慮的表現。和莎士比亞一樣,湯顯祖因為文學描寫的巨大成功,使得他在面對舞臺物質性時,這種“霸王硬上弓”的同等“笨拙”的態度不僅是不難原諒的,簡直顯得可愛。但是,舞臺的基本要求卻不會因為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天才而消失。中國戲曲,只要它還沒有改變自己作為語言藝術的本質,音律焦慮就會始終存在,成為它發展的一個基本動力,并將*終決定它的未來面貌。歌德和黑格爾從“便于理解”的角度認可歐洲戲劇對時間、地點單純化的努力。對中國戲曲來說,便于演唱和便于理解,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屬劇場藝術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沈璟的戲劇理論中,與音律至上主義緊密相連的,便是崇尚語言的本色的主張。而湯顯祖則因擅長修辭被視為戲曲語言的文采派。本色是一個傾向舞臺的要求,文采是一個傾向“詩”的要求。中國戲曲發展到地方戲階段,語言的文采已經完全喪失,而沿著便于演唱和便于理解的舞臺要求的方向,退化到了非“詩”的狀態。這大概是連代表舞臺說話,竭力提倡戲劇詩適應舞臺要求的沈璟們也始料未及的。……
呂效平戲劇論文集 作者簡介
呂效平,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戲劇影視藝術系主任、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戲劇理論。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