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后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4)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4484
- 條形碼:9787549634484 ; 978-7-5496-3448-4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后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4) 本書特色
【關于本書】 本書是“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第四卷,講述的是日本平安時代后期的歷史,在時間上相當于中國的宋朝。 日本史學家下向井龍彥的經典力作,從軍制史的角度看武士階層的誕生 廣島大學教授下向井龍彥專攻奈良、平安時代的軍制史,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以對外戰爭、國家軍制為切入點和主線索,對武士階層的形成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揭示了“幕府”誕生的內在原因。 戰爭與宮廷陰謀交織,源平之爭席卷列島,講述《平家物語》背后的歷史 平清盛、源賴朝、源義經等人物因《平家物語》和一系列相關影視劇而聞名于世。本書所述歷史橫跨四個世紀,落腳于源平合戰時期的動蕩歷史,以流暢的筆法表現了朝廷內部的政治斗爭,以清晰的脈絡呈現出朝廷與武士、源氏與平家之間時而彼此抗爭、時而彼此利用的復雜關系。 【關于“講談社·日本的歷史”】 “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共十卷。史學名家湯重南、王勇、王新生、劉曉峰鄭重推薦。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講談社百年獻禮巨制;日本史學名家寫給大眾讀者的誠意之作。 日本史學泰斗網野善彥領銜出品,十位日本一級學者撰述,十位國/內新銳學者譯介,整套書開放、客觀、國際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學界前沿水準,是一部此前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書讀懂日本史。 本套書共10卷,4112頁,200萬字,覆蓋了日本從部落發展為近代國家共2000多年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時期,從東亞與世界的視野出發,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東亞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關鍵問題為錨,日本史學家從內部看自身歷史,既有對宏觀歷史的縱橫把握,也有對微觀歷史的細致體察;講述既有大家風范,又有超強的親和力和可讀性。 中文版歷時五年,精心打造,設計考究,插圖精美,值得日本歷史和文化愛好者閱讀收藏。 從翻譯、編輯到裝幀設計,諸多細節,無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再現經典歷史場景,圖文互證,頗具風格。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后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4) 內容簡介
10世紀,日本內亂與對外戰爭不斷,武士階層開始作為國家軍事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經過數次戰爭,河內源氏一族脫穎而出成為“武家棟梁”,勢力逐漸壯大,對朝廷構成威脅。為了加以制衡,朝廷有意打壓源氏武士,并培植平家與其對抗,源平之爭就此埋下導火索。
在此過程中,院(上皇/法皇)取代天皇掌權,平清盛成為首位武士出身的公卿,保元·平治之亂、治承·壽永之亂相繼爆發。動亂之后,朝廷失去實權,源賴朝建立了武家政權——鐮倉幕府,武士的時代就此開始。
本卷描寫了平安時代末期武士與朝廷互相牽制、新舊勢力此消彼長的局勢,講述了武士階層從萌芽到初試啼聲的坎坷之路。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后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4) 目錄
**章武士之前
**節律令國家的變質
第二節群盜海賊與鎮壓體系
第三節雇傭兵性質的俘囚
第二章武士的英雄時代
**節“頭號武士”
第二節平將門之亂
第三節藤原純友之亂
第四節天慶之亂的歷史地位
第三章攝關時期的武士與國家軍制
**節武士身份的確立
第二節武士的在京供職與在地性
第三節王朝國家的軍制與武士
第四章武家棟梁的形成
**節平忠常之亂與源賴信
第二節前九年之役與源賴義
第三節后三年之役與源義家
第五章動蕩的院政
**節莊園公領制與后期王朝國家
第二節院政之路
第三節院政的權力結構
第四節院政之下的源氏與平氏
第六章走向武家政權
**節保元、平治之亂
第二節后白河院政與平氏政權
第三節治承、壽永內亂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后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4) 節選
武士與軍制 武士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登上歷史舞臺的?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不言自明,但實際并非如此。日本小學到高中的教科書都想當然地將其敘述為“10世紀前后的平安中期,有實力的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而武裝起來,成為武士,即在地領主”。 活躍于10世紀上半葉的平將門便是如此。登上歷史舞臺后不久,平將門便以英雄武士的形象博得眾多歷史愛好者的青睞。然而,學界并不將平將門稱為“武士”,而是稱其為“兵”。直到11世紀中葉,源賴義、源義家及其郎黨才開始被稱為“武士”。平將門之所以未被稱為“武士”,是因為他并非在地領主。在地領主直到11世紀中葉才出現。可見,學界的認識、學校的教育、歷史愛好者的常識常常存在較大偏差,而真實往往就潛藏于常識之中。如果平將門與源義家身披華麗的大型盔甲,手持日本獨特的長弓和刀身彎曲的日本刀,在馬背上進行一騎打(馬上一對一決斗),那么兩人的實力會有多大差距呢?之所以前者稱“兵”,后者稱“武士”,僅僅是受“武士乃在地領主”的僵化定義束縛罷了。平將門其實就是貨真價實的武士。 一旦將“武士”的定義從“在地領主”的僵化標準中剝離開來,情況便完全不同了。他們會從日本人從小學開始就被灌輸的“為保護土地而武裝起來的武士”這種固有觀念中解放出來。正如合戰繪卷所描繪的姿態,武士是以戰斗為天職的戰士。于是,他們便成了追討叛國者的國家軍事力量。這種帶有軍事史性質的武士觀并非新生事物。戶田芳實、石井進兩人曾以學者和大學教官的身份,親歷了20世紀60年代末發生的大學紛爭。其間,兩人提出“國衙軍制論”。但在其后,“國衙軍制論”的問題并未得到深入探討,只有“國衙軍制”這一概念獨自留存至今。筆者的研究雖然承襲了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得到學界認同。目前還沒有以國家軍制為切入點和主線索,對武士階層的形成進行全面考察的著述。 本書將從國家體制、軍制、政治架構、社會結構的變化等方面出發,考察武士階層從出現到掌握政權的全過程,即從10世紀的平安時代中期武士以戰士身份登上歷史舞臺、鎮壓地方勢力叛亂,一直到武士擔任中央軍事官職或受領,從而獲得政治成長,再到成為國家軍事指揮官的源氏、平氏在平安末期的院政政治體制下,通過參與權力斗爭中的軍事決策而掌握國家政權的全過程。盡管近來很少被提及,但平安時代的武士的確是孕育日本中世社會的主導性勢力。 英國史學家杰弗里·魯道夫·埃爾頓提出,政治史是否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決于外交史、軍事史能否革新。上述觀點是在有著厚重軍事史傳統與積淀的歐洲史研究中提出的。但日本現今的軍事史、軍制史的研究在史學界尚處于支流地位,研究的觀點、方法也遠未成熟。其原因之一是對過去的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反省和厭惡(盡管這很重要)導致人們對戰爭史、軍事史研究敬而遠之。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日美安保體制下,軍事與外交已經無法作為切實問題被日本國民所認知。歷史學者的問題意識也無法從普遍的、大眾化的國民意識中脫離出來。現今的日本國家有從國家和軍制的角度來探討歷史的必要,以進一步彰顯戰爭、軍事的殘酷以及對和平的尊重。 國家軍制的存在方式與國家所面臨的軍事問題相對應。10世紀,武士作為鎮壓反朝廷武裝起義的軍事力量出現并成長。那么,武士出現之前的律令國家面臨著怎樣的軍事問題?為此國家制定了哪些軍事制度?律令國家的軍制與武士有著怎樣的關系?促使武士出現的反朝廷武裝因何產生?武士為何會在10世紀初的軍制改革中誕生?這又是一場怎樣的軍制改革?針對以上這些尚不甚明了的問題,筆者想從國家和軍制的角度出發,追根溯源,一步步探尋武士誕生的整個過程。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后期(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4) 作者簡介
下向井龍彥,1952年生,畢業于廣島大學文學部,現任廣島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專業為奈良、平安時代的軍制、國制及地方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戰爭對人類的意義2戰爭體系與對外戰略》(合著)、《純友追討記》,主要論文有《國衙與武士》《平安時代的地方政治》《日本律令軍制的基本構造》《七世紀后半的東亞動亂與日本軍制》等。 杜小軍,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日本史方向),現任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系副教授、中國日本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近現代史、日本海權史,著有《日本戰后海運政策研究》《幕末日本海/軍史》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