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政治、經濟與福利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49148
- 條形碼:9787300249148 ; 978-7-300-2491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經濟與福利 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與福利》是一部在美國乃至西方社會科學界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由羅伯特??A.達爾和查爾斯??E.林德布洛姆兩位知名政治學者合著。全書對那種用簡單的意識形態思維去解決復雜的經濟和國家治理問題的觀點進行了系統批判,并提出,國家治理成功的關鍵在于價格體系(price system)、科層制(hierarchy)、多頭政治(polyarchy)、討價還價(bargaining)等四種基本控制過程的良好協調。兩位作者強調,“在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計劃經濟還是自由市場、管制還是放任自由等傳統的選擇之外,還存在其他意義更深遠的選擇”。本書英文版于1953年首次出版,書中提出的“多頭政治”“漸進主義”等概念,被世界各國政治學、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經濟學等領域的眾多知名學者所引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書特色名家名譯:本書由兩位已故的大師級政治學者達爾和林德布洛姆合著,可以說是兩位政治學大師的成名作,簡體中文版由知名公共管理學者藍志勇教授領銜譯介。社會控制:本書強調國家治理中社會控制的必要性,并認為社會控制無所不在,它在生產過程中叫技術,在國家發展中叫計劃,在市場過程中叫交換,在社會行為中叫文化,這些控制過程的平衡和協調,是實現社會目標的關鍵所在。
政治、經濟與福利 目錄
第1章社會技術與理性社會行動
11引言
12本書的討論范圍
第2章目的與手段
21引言
22社會行動的七大基本目標
23社會行動的基本手段
第2篇社會過程的兩種基本類型
第3章理性計算的一些社會過程
31引言
32理性計算的一些輔助
33目標安排機制
第4章控制的一些社會過程
41控制的一些特點
42通過主觀領域進行控制
43四種基本的控制技術
44控制和協調
45有效控制的一些條件
46自由、平等、理性和控制
第3篇效率化的社會過程
第5章效率化的社會過程
51六個過程
52“好”的效率化的要求
53需求分配的要求
54選擇與配置的要求
55效率化的技術
第4篇四個主要的社會政治過程
第6章價格體系:對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控制
61領導者與非領導者
62價格體系作為理性計算和控制的過程
63對商人的控制
第7章價格體系:對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控制(續)
71競爭和壟斷
72商業實踐和控制的先決條件
73對公有制的進一步觀察
74價格體系中的議程,角色和性格
75價格體系的局限
第8章科層制:領導者的控制
81領導者和科層制
82科層制和民主的信條
83官僚制的鮮明特征
84官僚制的動力學:目標收益
85官僚制的動力學:主觀因素
第9章科層制:領導者的控制(續)
91較小的成本
92主要成本
93科層制理性使用的前提條件
第10章多頭政治:對領導者的控制
101引言
102多頭政治的特點和條件
第11章多頭政治:對領導者的控制(續)
111多頭政治的前提條件
112 一個特殊的問題:立法機構的崩潰
第12章討價還價:領導者之間的相互控制
121討價還價和效率化
122多頭政治中的政治討價還價
123作為重要討價還價者的政治家
第13章討價還價:領導者之間的相互控制(續)
美國理性社會行動的前提條件
第5篇政治經濟技術
第14章價格體系、科層制和多頭政治:選擇與配置
141引言
142政治經濟技術中的科層制和多頭政治的缺陷
143價格體系在選擇與配置方面的缺陷
144將價格體系和中央控制結合起來
145動員和戰爭時期的價格體系和中央控制
第15章價格體系、科層制和多頭政治:選擇與配置(續)
151集體選擇和市場選擇的相對理性
152科層制和價格體系的配置
153選擇配置過程的改進
第16章其他效率化過程中的價格體系、科層制和多頭政治
161分配需要的技術
162實現穩定的方法
163較高的資源產出和開發
164對價格體系和中央控制的總結性觀察
第17章政治經濟技術中的討價還價
171行業內的控制
172集體討價還價
173全國性討價還價
結語
第18章結語
索引
政治、經濟與福利 節選
感謝我的學生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朱海燕、馬海英編輯以及她們的同事的幫助,《政治、經濟與福利》的中文譯稿終于和大家見面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的心愿,但苦于忙忙碌碌的教學、研究和事務性工作,翻譯一直沒有推進。我常常詫異,為什么這樣一本對人類福祉有如此重要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沒有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評獎機構或者更廣泛的學術社會的關注。作者們自己謙虛地說書中的很多思想來自其他作者的貢獻,但書中對經典資本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分析和評論,確是出于他們自己的經驗、認知和創意,特別是他們提到的面對面的熟人小組社會對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以及性格塑造的重要性,與20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莉諾?奧斯特羅姆的小社區公民自治和公共池塘資源管理的設計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宏大的歷史敘事和對工具性細節的關注,更是令人高山仰止。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在中國躋身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行列、開始探索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急切地希望本書早日問世,給大家一些討論和思考的提示。 國家的發展,不應單純從經濟增長、市場行為、意識形態的角度衡量,而是要從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綜合思考。 當然,對我來說,*大的收獲是讓這些參與翻譯的學生認真反復閱讀本書,其中有好幾位都將所學的理論用到了他們的碩士或者博士學位論文之中。 這本書的**稿在1953年出版,正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時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本書在當時并沒有獲得它應有的社會影響力和歷史地位。 我在20世紀80年代末讀研究生時閱讀了這本著作,但在當時沒有領悟到它的一些思想與我國現階段的深化改革會有如此密切的相關性。所以,在這個時候推出本書,希望“猶未為晚”。改革開放后,我們這一代學人負笈海外,開始系統地接觸和閱讀國外的社會科學和政治經濟學原著,并認真思考為什么當時認為已經“垂死”的資本主義依然生機勃勃、經濟發達。但讀完這本書,才真切地感受到,社會發展的過程,比簡單的意識形態的劃分要更加復雜和多維。從社會發展的目標來說,自由資本主義提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與馬克思主義提出的“追求全人類的解放、讓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偉大理想”并不矛盾。但在具體的社會運行過程中,兩大陣營的對峙,核心焦點在于社會治理的方法的不同。 中國的改革,增加了市場經濟的自由度,也加大了國企和政府用人路徑和策略的自由度。更寬松的人才制度,給大量的人力資源創造了發揮能力的環境和機會,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度增長和發展。這本書的思想,建立在對民主社會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結果進行比較的基礎之上,有幾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對我們反思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重新審視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在改革開放初步成功后繼續探索前行的方法,有深刻的啟示意義。**,達爾和林德布洛姆兩位作者相信理性的作用。他們提到,歷史顯示,現代人運用理性的努力,反映在他們的三大知識運動之中。**次知識運動是文藝復興運動。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學者們從古希臘的故紙堆里發現了人類的古老信仰――對理性的崇拜,對自身美和力量的崇拜,對人們能通過自身的觀察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認識世界并進而控制、改造世界的信心。東羅馬的滅亡又使他們留下的古希臘古羅馬文獻回歸到意大利。這些人類對自己的信心帶來了人文思想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形成了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第二次知識運動當屬“自由資本主義運動”。 在這一運動的推動下,人們開始用市場的方法控制社會經濟的運行,用民主選舉的方法來控制和平衡社會力量,同樣取得了經濟和社會的大發展。但是,當市場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出現大經濟財團控制選舉和政治決策時,這種平衡就被打破。當政治和社會力量向財力雄厚的大財團傾斜時,政治失衡、社會失衡就會發生,引起難以調和的階級矛盾,成為暴力造反的鋪墊。這個傾向,在21世紀也愈來愈明顯。 英國作家皮克迪的《21世紀資本論》其實是對這一理論的*好注解。作者收集的數據顯示,除了戰爭的時期,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一直越來越大。這個傾向,并不是后來的社會學家波蘭尼的 “雙向運動” 理論可以很好解釋的。因此,根據達爾和林德布洛姆的推論,第三次的知識運動應該是“民主社會主義”,既包含社會主義也包含民主主義,缺一不可。在這里,人們將經濟事務也政府化了,同時用理性來控制經濟和政治這兩個過程。第三次知識運動在二戰以后事實上已經開始了。但是,在理論與實踐的完整結合方面,并沒有做得完善和令人滿意。在這里,我特別要提到的是,達爾和林德布洛姆兩位作者認為的“歷史終結點”并不是近40年后的美籍日裔學者福山提出的“現代自由資本主義”,它至少是“民主社會主義”,是超越自由資本主義的“歷史的終結”。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想,中國為什么沒有文藝復興或者啟蒙運動?事實上,在中國,這個過程也存在。開始的時候也是由外力導致,然后開始自我尋根。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推動了變革,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民主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人民在奮勇抗爭中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同時,甲骨文和莫高窟的發現,讓我們重拾對悠久文明和偉大文化傳承的信心和希望。 可以說,東西方文明的不斷碰撞和生生不息,其實都有著各自對文化之根的眷戀這一相似的內在邏輯,這是理性之外的感性力量――或者說,一種超理性力量的作用,是“心”之力。第二,本書直接指出了“現代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理論”的局限性,對西方主流觀點提出了系統性的批判和發展。作者提到,在決策方面,經典自由資本主義強調每一個人的權利,把公共決策放在為私利討價還價、少數服從多數的票決基礎上,沒有能力用理性來對待現代社會出現的新的集體性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等。它們的國家能力注定會在這些方面表現出不足,而社會主義國家則需要思考如何用好公權的問題。作者認為,“在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計劃經濟還是自由市場、管制還是放任自由等傳統的選擇之外,還存在其他意義更深遠的選擇”。傳統上看似“簡單而又重要的選擇” 其實 “并不那么簡單”,因為經濟組織所遇到的棘手問題只能通過更加謹慎地關注技術性細節才能得到解決。并且,一些所謂的重要選擇其實沒有那么重要。他們認為,美國的經濟是過度私有化的,美國人對私有制有著教條式的偏好,因為在農業社會時期,私人所有和控制的經濟組織在效率和民主方面有合理的社會基礎,但這種偏好只是一種信仰,并不是公眾在理性計算了它的相對優勢后得出的結果。本書認為人類文明社會的終極目標有三:將自由的可能延伸到極致,接受每一個人在追求自由過程中對平等的要求,通過人的理性控制能力保障拓展自由、捍衛平等過程的不斷進步。具體說來,這個終極目標可以有多維度的表達:生命的存在、心理愉悅感、情感、尊重、自我、權利、技能、知識、名聲、審美、激勵、創新力。這些終極目標可以通過自由、理性、民主、主觀平等、安全、進步和適當的包容性來實現。但是,人們在討論終極目標時,往往只注重限制人發展的某一部分的環境和條件,卻忽略了首先解決貧困、經濟不安全、分配不公等問題才是提高人類福祉的*基本的條件。并且,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人類*后達到這樣的終極目標,也有決定性的意義。 第三,這是一本關于自由主義的著作。如果我們記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提到的“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人類社會奮斗目標,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個宏大而艱巨的任務,是人類的*高追求。但是,自由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社會認識情況下,人們對自由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受制于自然環境、物質條件、內心訴求、他人訴求等等。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為大眾所認可的、共識性的自由觀念。作者指出,完全自由的社會是不存在的,“一個人的自由或許就是另一個人的奴役”。對不同的群體來說,自由會鼓勵和禁止不同的行為,因為社會存在于相互的控制之中。追求自由的重點在于通過理性選擇追求進步,克服對自由的阻礙。作者認為,社會主義陣營對社會本質的認識超越了經典資本主義:一是意識到價格體系作為一種社會調節機制的不足,意識到這一機制帶來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對集體公益的忽略。 二是意識到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并不能沒有控制,不論是市場、技術、文化還是公共事務,沒有合法的控制和理性行為,這些就不可能成功。三是市場化的競爭控制手段需要有輔助性的科層結構控制手段來彌補,否則純價格體系的運作不可能成功。四是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共政策的調節力的重要性。他認為,自由資本主義之所以有所成就,即在于對這些問題有相當的共識。對于我們來說,深刻理解自由的意義,就不會懼怕自由這一提法,而可以更好地表述自己,與世界文明對話。作者花費了很多篇幅討論理性計算和社會過程,認為理性計算是達到自由、民主、主觀平等、安全和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手段。作者認為,有四種實現控制的社會過程:價格體系(市場機制)、科層制、多頭政治和討價還價。在價格體系中,人們通過計算交換的利益來互相控制;在科層制中,領導者控制非領導者;在民主多元體系中,非領導者控制領導者;而在討價還價體系(寡頭體系)中,領導者之間相互控制和制衡。達爾和林德布洛姆用相當的篇幅討論了社會控制的機制。他們認為社會上存在四種基本的控制技術:自發性領域控制、操縱性領域控制、命令、相互控制。自發性領域控制比較隨意,它是對某一發生的事情的即興反應,沒有事先的計劃。比如遭受欺壓后的即興反抗,挨打后的還擊,價格提高后主動減少購買行為,等等。這種反應對事物的發展有控制作用。這種反應的機制也往往深藏于文化和傳統之中。操縱性領域控制通過喜好、尊重、情感、愉悅或者愉悅的剝奪、同情、恐嚇、鼓勵、友誼等關系來影響被影響主體的行為。金錢和權利也可以用來操縱。命令存在于特定的訓練條件下,比如威權秩序的建立,科層結構的存在,發令者對執行者的命令。這種控制機制也需要事先的制度性培養。相互控制指的是相互控制的多個主體之間的互動,各自從控制中得到好處和平衡。當然,這些控制機制有直接作用的、間接作用的,也有需要一定的條件環境和溝通媒介才能完成的。對于達爾和林德布洛姆來說,社會行動中的控制無所不在。在生產過程中叫技術,在國家發展中叫計劃,在市場過程中叫交換,在社會行為中叫文化。這些社會過程時時刻刻反映著人類的理性,這些過程的良好協調,才是達到社會目標的關鍵所在。第四,協調,就是行政手段的合理使用。本書的核心要點也在于提出要注重協調和行使行政權力的細節。在20世紀90年代版的前言中,達爾和林德布洛姆寫道:“我們在 20多年前(1953 年)就寫了這本書,批評當時盛行的觀點――認為只要有幾個聰明的人幫助大家在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管制還是放任自由之間進行一個簡單選擇,就可以應對一切問題。到 1991年,蘇聯解體了,但資本主義的方法也開始受到更大的挑戰。 雖然有人認為過去一個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更有利于追求自由、效率、正義、平等、安全和進步,但事實上,自由資本主義中違反這些神圣價值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我們這本書的*重要的理念是,看起來簡單的道路,其實是不可能簡單的。現代經濟組織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只能通過不辭辛勞的對技術細節的關注才能得到解決。”現代國家的累進制稅收政策、福利政策、勞工保護政策、反壟斷政策、中小企業保護政策、市場補貼政策、國家標準政策、國家工程政策、教育政策等等全面介入社會,核心關注點從產權歸屬轉移到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生命、權利、平等、公正、自由、尊嚴和幸福感上。如何用好公共政策,推動良性國家治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新時代中國人民新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本書作者所討論和描述的“資本主義”和“私有制”、“社會主義”和“公有制”,指的是20世紀上半葉的經典資本主義和傳統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本書于1953年出版,所列舉的大量例子也是那個年代的例子,與后來經過不斷改革的現代資本主義(如肯尼迪的“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只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的資本主義、約翰遜“族裔、男女平權,保障社會福利” 的資本主義,以及“奧巴馬全民醫療保障”的現代資本主義)和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十分巨大的區別,因此,不應該進行簡單類比或概念套用。但達爾和林德布洛姆提出的要用好社會控制技術、追求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通過辛勤的努力做好國家治理的細節工作等重要的思考和分析,對于我們理解世界、走向人類文明的思想前沿,有不少有益的啟示和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的翻譯工作在2010年就開始了,幾經易稿,其間多次開討論會,多次因譯者中英文水平問題換人,學生們繁忙的學習和論文寫作多次打斷了翻譯的進程。但團隊中的部分成員鍥而不舍,直到畢業和出國后還依然執著地參與閱讀、翻譯和校對。雖然有的學生翻譯的章節被大幅修改和重譯,但他們的功勞依然應該得到認可。本書的翻譯工作基于譯者對理論的了解,因此理解起來不會太偏,但細節上也許難以盡如人意。本書作者的思考方式是西式的,因而遣詞造句也與中文差異較大,這使得我們在信達雅方面難以平衡。另外,我還在主持翻譯工作時加上了“一定要簡明易懂”的原則,當句子很長很晦澀時,更注重意譯,不強調形式和結構。這樣的好處是,至少這首先是一本能看懂的譯著。參加本書翻譯的學生有崔亞杰、邢賀超、宋學增、黃銜鳴、張騰、于溯陽、苗愛民、劉洋、楊明洋等等。特別是于溯陽,先后做了大量的統稿甚至重譯工作,張騰、路暢、薛金剛進行了多次的閱讀和校對。我自己也校對和重譯了許多有誤解和不準確的地方,并通讀和修改了整個譯稿。是大家的努力,使得本書的問世成為可能,給讀者奉獻了這場思想的盛宴。希望隨著時間的檢驗,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被更多人所發現和認可,讓更多的學人得到啟發。
政治、經濟與福利 作者簡介
羅伯特·A.達爾(Robert A. Dahl,1915—2014)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耶魯大學政治學榮譽退休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63年、1990年兩次獲伍德羅·威爾遜獎,1966—1967年擔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達爾主要致力于多元民主理論和政治學方法論的研究,其多元民主理論被認為是當代國外最有影響的民主理論之一。他著述頗豐,主要著作包括《民主及其批評者》《論民主》《現代政治分析》《美國憲法的民主批判》《政治、經濟與福利》等。查爾斯??E. 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1917—2018)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耶魯大學政治學與經濟學榮譽退休教授,曾擔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美國比較經濟學會主席。林德布洛姆專注于政策過程領域的研究,其提出的漸進決策理論在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政策制定過程》《政治與市場:世界政治經濟體系》《政治、經濟與福利》等,代表性論文為《“漸進調試”的科學》,后者為政治學與公共行政領域必讀的經典文獻。主要譯者簡介藍志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市組織學習與城市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機構編制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行政科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等職。長期從事公共管理理論、公共政策、信息技術與可視化決策、城市治理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