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腦機革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8309
- 條形碼:9787521728309 ; 978-7-5217-283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腦機革命 本書特色
《腦機革命》這本書以可觀可感的方式,讓每個對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感興趣的大眾走近這個領域,讓人們更多地了解腦機這一科技前沿目前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和商業趨勢,以及政府、企業、個人如何迎接腦機革命時代的到來。
腦機革命 內容簡介
暢想一下,如果你能用大腦來控制電腦……比如在電腦屏上打字,或者是用意識操控機械臂完成各種動作……這些電影大片描繪的科幻場景,現在看來已經是基于“腦機接口”的合理設想。那么,腦機接口是什么?目前進展如何?實踐中有哪些應用?它如何革新我們的思考、工作和生活方式?屢獲大獎的發明家譚樂在書中講述了腦機結合領域令人興奮的新興技術,包括無創性手術工具、大腦探測工具、大腦增強工具、可供醫療工作者使用的工具,以及消費者可用的工具。書中也分享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真實故事,一些人的生活因為這些先進技術的發明而發生了改變。這本書激情而不失科學地講解了大腦增強技術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和變革,還不失客觀和冷靜地提出了其可能帶來的技術可及性、數據隱私、數據使用權、法律和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預見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腦機革命 目錄
**部分?? 擴展人類潛能的心智改變工具??
**章 “神經藥房”開張營業:益智藥、工具和游戲
——改善認知與心理健康
Siri,我的心理健康嗎??
神經藥房,游戲開場!
第二章 思維控制:腦電圖技術、神經反饋和腦機接口
腦電圖技術及其揭示的大腦秘密??
將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帶出實驗室??
探究消費者的大腦??
利用腦電圖技術重塑我們的大腦??
僧侶的腦電圖??
腦電圖、增強現實 / 虛擬現實、模擬宇航員和人文智能的飛躍??
第三章 連接未來的神經技術:用電磁干預和聲波改變大腦
光暈效應??
用磁場為大腦增壓??
治愈之聲:醫療驚悚小說??
第四章 我是機器人:腦控仿生學
戴著假肢走路??
治療競賽??
戰場上的仿生學??
簡單的操作,猴子也能學會??
成本高昂的神經仿生學??
仿生學應用:不僅僅局限于醫療??
第五章 半機械人國家:植入式技術改變或增強我們的感官
色彩聽覺技術
世界上**個半機械人??
你何時會成為半機械人??
我們中的半機械人??
半機械人的誕生??
第六章 腦機革命:在細胞層面修復大腦的工具
腦部病變問題??
細胞層面大腦視圖的革命性工具??
修復受損的腦電波??
可以抵消神經損傷的人工記憶假體??
將記憶移植到腦細胞??
干細胞移植能否創造新的腦細胞來替代受損的腦細胞
第七章 創造更聰明的人工智能:人腦和AI如何共存
大數據和人腦如何驅動 AI??
通過人工智能擁有永遠年輕的大腦??
腦機革命的工具??
全民人工智能
對通用智能和人工智能安全的恐懼
人機結合的前景??
第二部分?? 探索大腦增強時代的風險與倫理困境??
第八章 所有大腦都很珍貴:神經多樣性為何可以成為*佳
均衡器
正常得堅不可摧??
尋找新的正常標準??
新型智囊
從現在起??
所有人都很重要??
第九章 思維轉變:塑造未來腦機革命的倫理和政策
神經倫理學問題??
展望未來??
終極心靈融合
腦機革命 節選
引 言2017年的一天,天氣晴朗,萬里無云。在巴西的一條摩托車賽道上,羅德里戈·赫布納·門德斯坐在一輛藍色一級方程式賽車中,深吸一口氣后,發動了引擎。一切就緒,周圍引擎的轟鳴聲已經籠罩了他的感官,他坐在駕駛座上,只等裁判一聲令下。門德斯心情復雜,百感交集,他既興奮又害怕,對接下來的賽程充滿好奇,心臟劇烈跳動,似乎馬上就要蹦出來了……這次比賽由巴西*大的廣播網絡公司環球電視網舉辦。作為巴西一家非營利性組織的首席執行官,門德斯為這一刻已經刻苦訓練了好幾個星期。裁判一聲哨響,門德斯猛踩油門,加速向前沖去。他來到**個彎道,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這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他能平穩地控制住賽車嗎?**個彎道不算順利,他沖到了賽道邊緣,來了一個急轉彎,才避免與其他車相撞。完成三圈的賽程后,他越過了終點線,激動不已。前方,迎風飄舞的格子旗在向他招手。對任何一個有賽車夢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經歷。這次比賽對門德斯來說更是非比尋常,可以說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因為,他全程依靠自己的意念控制賽車完成了比賽。門德斯這一年45歲。18歲時,門德斯在一次劫車案中被劫匪持槍打傷,從此四肢癱瘓,不能動彈。在這次比賽中,他駕駛的定制汽車既沒有踏板,也沒有方向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車載電腦,可以將思維指令轉換成機械操作,而這一切都歸功于一種腦電波(EEG)頭盔——通過捕捉腦電波來駕駛汽車。當門德斯想加速時,其腦電波會告訴車載電腦要怎樣做,電腦就會指示車輛加速。當門德斯想右轉或左轉時,電腦就會根據他的想法,將巨大的輪胎向他想去的那個方向傾斜。門德斯的事跡很快便引起了轟動,這種技術為人類大腦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對殘疾人來說,更是意味著全新的可能。時間快進幾個月,世界各地年輕有為的科學家、首席執行官、政府領導人、知識分子和媒體工作者聚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全球青年領袖峰會”。作為一名女性發明家、技術企業家和首席執行官,我以全球青年領袖社區成員的身份參加了會議。該社區包括800多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新興領導者,他們富有創新能力、進取精神和較強的社會意識。晚餐時,圓桌對面一個坐著輪椅的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戴著一個頭盔,雖然四肢殘疾,但十分健談。他離開后,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士俯身問我是否認識他,我搖了搖頭。她告訴我,他就是用意念駕駛賽車并因此登上頭版頭條的門德斯,而這一切都歸功于某種腦電波讀取技術。我聽后立刻起身與一同用餐的朋友告別,急忙跑出大廳。門德斯正在接駁車站等車,我跑過去,告訴他我對他戴著的頭盔很感興趣。他看到我的姓名牌后笑了,興高采烈地叫出了我的名字。那一刻,我便知道我們之間有著某種特殊的聯系。在巴西的賽車場上用意念駕駛汽車時,門德斯頭部佩戴的裝置使用了我所就職的公司EMOTIV開發的腦電圖技術。EMOTIV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但其開發團隊已擴展到澳大利亞悉尼以及越南河內和胡志明市。我們開發該技術的動機之一就是幫助像門德斯這樣的殘疾人用其思想的力量克服身體上的缺陷。此外,我們還搭建了一個學術平臺,來推動全球神經科學的研究,從而挖掘人類的大腦潛能。小時候看《星球大戰》時,我就深深沉迷于大腦科技,對人類不可預知的未來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清楚地記得電影中有這樣一幕:訓練球轟隆作響,絕地武士盧克·天行者揮舞綠刃光劍,試圖使自己免受爆炸帶來的傷害。但他對此并不擅長,他的導師歐比旺·克諾比提醒他“絕地武士可以感知流過身體的能量”。于是盧克戴上頭盔,再次嘗試,他告訴自己“不要束縛自己的意念,用意識去戰勝眼前的困難”。當這位年輕的絕地武士抱怨頭盔的防護罩會遮擋視線時,歐比旺對他說:“眼睛是會騙人的,跟著感覺走!”于是盧克將身體交由自己的思想掌控,*終學會了預測訓練球的移動。在《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中,盧克的X翼星際戰斗機不幸墜毀,他和宇航技工機器人R2-D2、尤達大師一起被困在了沼澤底部。盧克對此絕望透頂,而個頭不大卻原力深厚的尤達則伸出他粗糙的手指緩緩指向沼澤,用意念將飛船從混濁的沼澤中抬了起來。“這怎么可能!”盧克感到驚訝萬分。尤達回答說:“這就是你失敗的原因。”直到那一刻,盧克才真正明白,只有完全相信自己的意念,才有可能激發自身的全部潛能。這些電影中的場景使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在未來世界中,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比如用思想控制物體)也許會變成現實。于是,我開始癡迷于將銀幕上的科幻故事帶到現實生活中,幫助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我確信生活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改變的,我和家人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從難民到神經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幼時的記憶中有這樣一艘輪船:引擎轟鳴,富有節奏,船頭劈開洶涌的波濤,行駛在廣闊無垠的海面上。一艘21米高的拖船偽裝成漁船,于凌晨3點離開越南海岸線,在漆黑的夜空下駛入中國南海。那是1981年,西貢淪陷6年后,越南戰爭結束了。當年我只有4歲。船上有150多人,包括我的母親、祖母和妹妹。我們蜷縮在一起,努力壓低身體,希望不被人發現。船上所有的人都知道此次旅途危險重重——被抓獲淪為階下囚、發動機故障、遭遇暴風雨葬身海底……*糟糕的是遇到海盜,船上的婦女和女童很可能會被強奸,其他人也會被活活打死。與大多數大人一樣,母親在身上藏了一小瓶毒藥。她和祖母約定好,如果遇上海盜,我和妹妹先喝,剩下的留給她們。我父親沒跟我們一起走,他留了下來,以防我們被抓獲、遣返越南并被監禁的時候能照顧我們。如果幾周后我們沒被抓回越南,他計劃再搭乘另一艘船去與我們會合。但我們不知道的是,父親早已被越南官員逮捕,原因是他組織家人逃離和自己試圖逃離越南。多年后,21歲的我以澳大利亞親善大使的身份訪問越南,才再次見到父親,并從他口中得知了他的遭遇。原來,他被判入獄10年,曾自殺未遂,*終刑滿釋放。他疾病纏身、身體殘缺不全,只能茍且度過余生。我不記得在航行中看見過海盜,但母親說我們曾多次與海盜船擦肩而過——只因鋼殼拖船船體堅硬難以攻破,海盜才沒有采取行動。母親說,輪船的引擎曾熄火長達6個小時,一次又一次啟動失敗,船上一片恐慌。這些我都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在海上航行了5天后“彈盡糧絕”的絕望。記得我曾長久凝視前方無盡的黑暗,直到出現像星星一樣閃閃的亮光,那是一艘英國油輪,船員給了我們兩個選擇:**,他們幫我們導航到馬來西亞;第二,我們故意制造沉船事故并發送求救信號,這樣他們才能合法地將我們帶上船。選擇權落在了母親身上,畢竟這次出逃是由我父親組織的,船上的一切物資包括這艘船也是我們找來的,父親還招募了導航員、船長和船員,并賄賂了官員,以確保萬無一失。母親果斷地做出了決定,選擇了后者。隨著拖船逐漸沉入海底,我們被吊到了油輪的甲板上。我們得救了!但并非每個人都活了下來,在運送過程中,一名年輕男子不幸跌入海中,沒能活著踏上陸地。那次旅程危機重重,能夠逃過一死實屬萬幸。我永遠不會忘記英國船員遞給我的那個蘋果。我那時又餓又渴,蘋果的味道在我每一個味蕾上爆發。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吃到過那么香甜的蘋果了。在馬來西亞難民營中待了3個月后,我們獲得了政治難民的身份,可以在馬來西亞的難民庇護所安頓下來,而我的家人卻決定聽從祖父生前的話,前往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是一個土地廣袤、充滿活力的國家。”祖父曾這樣跟我們說(他認為我們可以去做農民,在那里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我們在富士貴區安頓了下來。這是墨爾本西部的一個工人階級郊區,也是移民聚集區。我和祖母、母親、妹妹4個人住在一間房子里,母親、妹妹和我睡在一張床上。初到澳大利亞,我們一無所有:沒有錢,不會英語,沒有移民證,父親也不在身邊,但母親下定決心要給我和妹妹更好的生活。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她的世界沒有被風險帶來的恐懼籠罩,而是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起初我很難看到這種可能性,因為亞洲移民的身份,我忍受了很多屈辱。在學校,吃素食三明治的同學嘲笑我自帶的“臭烘烘的”亞洲式午餐,他們會沖著我喊“瞇縫眼”——雖不常聽到,但每次聽起來都格外刺耳。有時我會看到墻上的一幅幅涂鴉:“亞洲佬滾回家!”回家?但家在哪里呢?我一直無法適應這里的生活,也找不到任何歸屬感,這一度讓我非常痛苦。缺乏舒適圈使我不得不面對并學著擁抱不確定性,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有勇氣去探索未來。早年間,母親干的都是體力活,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兩次輪班無縫銜接,每周工作6天以維持生計。盡管家境貧困,但她總是設法籌錢供我和妹妹學英語、數學和音樂。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在其他方面省吃儉用。身上穿的衣服從來都是破舊的;上學時兩雙長襪疊在一起穿,為的是遮住襪子上的破洞;原本應該到膝蓋的校服蓋住了腳踝,因為一件校服要穿6年。盡管無法適應新生活,我卻很喜歡學校,尤其是科學課和數學課,并可以完全沉浸其中。我對汽車和機器人興趣濃厚,夢想著用思維操縱物體。在學校,教室就是我的實驗室。10年后,母親在當地開了一個非營利性救護所,幫助其他難民在墨爾本安家落戶。十幾歲的時候,我開始在資源中心做志愿者,提供翻譯服務,幫助移民尋找培訓機會和與職業對應的工作。后來我進入法學院學習,開始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在法學院學習的*后一年,我為社區提供的服務得到了認可,被授予1998年度澳大利亞青年獎。這個全國性獎項代表了極大的榮譽,使我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用“震驚”這個詞描述我當時的心情毫不夸張。為什么是我?我心里想。往屆獲獎者都是奧林匹克運動員、成功的企業家,還有屢獲殊榮的音樂家,而我只是來自富士貴區的一個移民子女,所做的也只是幫助其他像我這樣的難民罷了。獲得這一榮譽對我來說就像是把不會游泳的人扔進了泳池里。獲獎后,我的生活像是被分化成了兩個平行世界:在**個世界中,我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是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我甚至沒有屬于自己的房間,依舊跟母親、妹妹擠在一張床上;而在第二個世界中,我在各大場合被眾多成功人士稱贊,還被邀請去我聽都沒聽過的地方做演講。**個世界中的我是真實的,而在第二個世界中,我就像一個騙子,如同冒名頂替了別人的頭銜一樣。在那些盛大的活動中,除了微笑和附和任何人說的任何話外,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我感到害怕,不知所措,我對那些協議一竅不通,甚至不知道怎么使用餐具。我告訴母親我堅持不下去了,她卻提醒我,當年我們登上那艘船出發時,她與現在的我年齡相仿,那時的她冒著生命危險帶著我們來到未知的世界,對她來說,生活沒得選,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只能勇敢面對。她告訴我:“不用偽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于是,我接受了所有邀請,但我不再一味微笑、附和別人,而是勇敢發聲,呼吁大家關注青年失業、教育失衡問題,關注那些被邊緣化、被剝奪權利的人們。結果,我受到越來越多高級別會議、智庫、學校和俱樂部的邀請,我的聲音開始被更多的人聽到。我有機會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職業運動員、音樂家、企業高管、杰出的科學家……他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生活中充滿了無限可能。母親一直告訴我,成為一名醫生或者律師都意味著成功,因為這兩種職業都能讓我幫助他人并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對于這兩種職業可以帶來的經濟利益,母親只是暗示但從來沒有明說。在醫生和律師之間,我選擇了后者(盡管我熱愛科學),因為我看見血就會感到眩暈與不適。我從法學院畢業后便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但律師并不適合我。隨著眼界越來越開闊,遇到的種種挑戰使我對成功有了新的看法。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以非常規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幾年后,我聽從了內心的召喚,辭去工作,成了他們中的一員。在被抵押貸款或其他責任牢牢困在自己不想從事的職業中之前,我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放棄了原有的生活,選擇重新開始。我還依稀記得自己鼓起勇氣將這個決定告訴母親時的情景。2000年,我作為特別訪問者應英國高級專員公署和外國聯邦辦事處的邀請前往英國,母親隨我一同前去。我告訴她我要辭職,然后屏住呼吸等待她的反應。而母親的話讓我十分震驚,她說只要我的選擇是遵從內心的,她無論如何都會支持我。母親的話仿佛一盞明燈,讓我可以拋開顧慮,奮勇向前。我組建了一個團隊,成員是我在旅途和演講中結識的一群像我一樣的人,在我們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我租了一幢聯排房屋,部分團隊成員住在一起,開始投入工作。一年來,我們一分錢也沒有賺到,沒錢交房租。為了不被趕出去,我從一個顧問那里借了5 000美元,每天晚上我都會煮一鍋湯跟大家一起喝。那是技術繁榮的年代,我們集思廣益,想為新信息時代做點貢獻。我們經常苦苦探索,直到深夜,那時的大多數想法是瘋狂的、不切實際的,但也不乏一些新穎的創意。2001年,我們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個在電視上推廣短信投票的公司,我們開始在澳大利亞和東南亞開疆拓土,推廣這項服務。2003年,短信投票業務正式出售,我再次來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但這次我有了選擇的權利。我可以重復**次創業的成功,在應用程序領域開發新的信息技術,或者回到過去,繼續做一名律師,甚至回到更早的過去,做一名演講者,為有需要的人發聲。但當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時,我發現以上任何一條路都不盡如人意。我的目標始終是通過創新為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改善世界的現況。我的家人為我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我的選擇必須對得起他們的付出和無條件的支持。一天晚上,我與朋友共進晚餐。我們談論起大腦,以及大腦在人類體驗中的核心地位和它所具有的各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功能。對神經可塑性的研究揭示了改變大腦的可能性,挖掘這種可能性可以重塑自我和人類的思考過程,改善健康狀況,延長壽命,增強我們與世界、與周圍其他人互動的方式。那次談話一直持續到深夜。強化這個宇宙中*強大、*神秘的物體的功能到底存在多少可能性和挑戰?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中,這個問題始終占據著我的大腦,而這恰恰是我人生的助推劑,我想親身參與人類大腦的發展過程。艾倫·凱曾說:“預測未來的*佳方法是創造未來。”從此,我開始了自己的研發過程。歡迎來到腦機革命時代那天晚上與朋友的談話激發了我的靈感,從那以后,我便一直從事大腦開發和大腦增強的研究。在過去的15年中,我屢獲殊榮,在神經技術領域擁有多項專利。公司團隊所研發的頭戴式大腦裝置被4 000多個出版物引用,并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售。門德斯憑借它實現了用意念駕駛賽車的壯舉。毫無疑問,它正在利用人腦的力量來推動我們認知能力的發展,并且已被廣泛應用于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大腦的理解,提高了疾病治愈能力。這些研究成果和技術進步正在被神經技術專家、神經科學家和其他創新者應用,為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我們稱其為腦機革命時代。對于這個名字,我們需要好好理解,不然很可能誤導下一代,要知道他們是在一個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成長起來的。腦機革命時代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變革時代,我們使用和理解大腦的方式可能會永遠改變它對人類的意義,無論我們是否積極參與,它都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中。人類大腦變化迅速,我們已經處于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拐點——信念崩塌的懸崖峭壁邊。這不僅體現在個人的思維和學習方式上,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易往來和整個社會的發展上。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教授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定義如今這個物理、數字、生物諸領域高度融合的時代。 盡管我們無法預見這種融合將使整個社會發生怎樣的巨大變革,但醫療、教育、交通、金融、安全、娛樂、媒體等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已是事實。例如,醫學界已經應用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來幫助檢測癌性腫瘤,無人駕駛汽車已經行駛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作為該領域的發明家和企業家,我知道我們所創造的東西給未來帶來了希望,同時也帶來了生理、心理和倫理方面的挑戰。超級人腦擁有光明的發展前景,也暗藏潛在的危險,技術濫用的可能性永遠存在。各級政府都需要制定有關政策,規范人工智能及其他大腦增強技術的發展,確保它們能發揮*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各國必須有針對性地重新調整今后的教育系統、醫療保健系統、勞動法等,以應對這些技術帶來的巨大影響。由神經學家、技術人員以及生物制藥企業領導組成的世界經濟論壇神經技術全球未來委員會致力于探究神經技術發展對個人以及行業、政府和社會的影響,我很榮幸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我們一同探討創新型治理模型,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大限度地普及技術發展的紅利。*近一段時間,我暫停了手中的研發工作,環游世界,講述自己把科幻世界變成現實的夢想。不久前,《國家地理》雜志和探索頻道想找一個“懂行”且可以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人腦未來發展的人,他們找到了我,讓我在世界各地的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向著名的首席執行官、首席信息官、企業家、技術創新者和政府領導人介紹大腦增強技術的驚人進步。盡管我經常在世界舞臺上與重量級人物見面,但我永遠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我是一個在貧窮社區中長大的移民,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對于從事神經技術研究的人來說,沒有哪一個時刻比現在更重要,因為我們不僅要捍衛明天的承諾,還要實現科技進步的普及化與民主化。正在改變世界的大腦增強工具可能導致更大的貧富差距,創造出神經科學的“精英”階層。他們在商業和生活中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而這對其他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或者,這些工具可以充當一個均衡器,縮小社會差距,讓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超級計算機帶來的便利。為了確保我的發明對人類大腦和整個社會的進步具有普遍的積極作用,我深感重任在肩。要對人腦未來的發展做出貢獻有很多種方法,我選擇設計一種低成本、易攜帶的方式來收集、分析和使用腦電圖中的數據。腦電圖是一種記錄腦電波的工具。我希望將這項技術帶出實驗室,以供消費者、企業家和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我們將加快創新的步伐,同時確保平等使用權,讓更多人可以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世界上有很多人無力購買先進技術產品,我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我也了解到,大多數人永遠沒有機會參加國際會議,聽取世界上*偉大的神經科學家、科學工作者和創新人士的真知灼見。為了與大家分享我學到的知識,我將在這本書里向讀者介紹大腦的未來。人類對掌控大腦的渴望有些人可能對“增強大腦”這一提法感到不安與焦慮,但提高腦力的企圖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這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萬年前智人誕生以來,我們一直苦苦探尋各種方法、發明各種工具將顱內的濕件(人腦)升級換代,比如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的物理認知工具。這些工具擴展了我們的自然能力,使我們能做到很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語言、數字、科學、教育,這些都是我們為提高思維能力而開發的工具,在塑造和保護生存環境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巨大優勢。但是,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為我們指引方向的*強大工具依舊是我們的大腦。地球上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才有了現代人,盡管從基因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進化從未停止,但這一進程卻十分緩慢。我們適應自然的速度遠遠快于人類的進化速度,大腦機理讓我們天生具備這個能力。人腦的認知機制使我們能夠創造并應對現代世界。這是我們*重要的資產,是“自我”的所在地,也是所有人的個人世界的中心。我們的視覺、聽覺和嗅覺都來自大腦,它將我們的感官數據收集起來,轉換成現實的體驗。大腦是人類認知的總閥門,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少之又少。而借助*新的影像技術,我們終于可以揭示人腦的一些奧秘了。大腦生來就是可以被改變的,這是到目前為止我所了解的所有與大腦相關的知識中*令我感到驚訝的事。人腦平均重量只有三磅,但其中卻蘊含著無限潛力。幾個世紀以來,醫生和科學家普遍認為大腦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傳統理論認為,人類成年之后頭骨中的神經元、突觸、灰質和白質就不能再被改變。而事實恰恰相反,大腦可以被改變,但只會越變越糟,比如:大腦一旦受傷就不可能完全康復;衰老會引起神經元死亡,這是無法逆轉的過程;如果某人不幸患上了精神疾病,那么其余生都將與病魔相伴。這些觀點認為,我們被一成不變的大腦控制著,一旦大腦受損,我們將再也無法逃脫被大腦俘虜并控制的命運。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幸運的是,劃時代的神經可塑性科學1有力地反駁了這些觀點。目前,醫學界和科學界普遍認為大腦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實體,具有再布線、再編碼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大腦的神經元就像熱帶雨林中的樹木,可以伸展“枝葉”與其他神經元相連,并不斷改變其內部神經網絡。它不僅能調整自身以適應周圍世界的變化,還能不斷進行再布線、再組織,以適應我們使用大腦的方式。為了對一些重復進行的活動提供功能性支持,部分神經通路還會自主加強。但如果神經元沒有在神經網絡中“放電”和“布線”,即沒有被相應的神經活動“使用”,其功能就會逐漸減弱直至神經元消失。這一過程意味著,大腦的確可以控制我們,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控制大腦。我們的思想、行動和外界環境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方式,這是一個重大發現,用新興技術有目的地改造大腦將不再是紙上談兵。到目前為止,盡管科學家已經對宇宙的奧秘了如指掌,但我們顱骨中這個三磅重的器官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我們的大腦中有1 000億個神經元和數萬億個突觸,它們的工作原理
腦機革命 作者簡介
[澳]譚樂在世界經濟論壇神經技術和腦科學未來全球未來理事會任職。在新興的“腦機接口”領域,譚樂是公認的頗具影響力的先驅之一。她是一位發明家、企業家,在神經技術領域擁有多項專利,是硅谷神經信息科學公司EMOTIV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她首創的“頭戴式大腦裝置”可以讀取用戶的腦電波,用意念控制虛擬物體。這一裝置充分開發了人腦的力量,突破了我們認知界限,為改善人類健康、預防疾病開辟了新的途徑。她的大膽創新也引領了人腦科技的未來。2010年入選《快公司》影響力科技女性。2011年入選《福布斯》你需要知道的50位名人。2013年入選《國家地理》新興探險家。自2009年來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青年領袖。她曾在多部紀錄片中亮相,是一位備受追捧的演講者,并在眾多論壇上為女性領導者、企業家、技術創新者和思想領袖發表了數百篇主題演講。她的TED演講——“能讀懂腦電波的耳機”和“我的移民故事”獲得了數百萬點播量。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