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辭賦編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765624
- 條形碼:9787560765624 ; 978-7-5607-656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辭賦編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內容簡介
“唐宋元辭賦編年史”對唐宋元的賦學人物、作品、賦集、賦論以及與賦學相關的制度、事件進行編年系 月,系統展示賦學研究成果,力求在全面整理賦學文獻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賦學嬗變軌跡及其發展演進的內 外動力.本叢書以年月日為經,以賦學文獻為緯,客觀、立體、多方面地展現唐宋元賦學的發展歷程,其中對 賦學發展史的關鍵時間節點、如何處理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的關系、如何刪繁就簡等問題的探討,對推進中 國文學編年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具有填補空白的積極意義。
中國辭賦編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目錄
◎隋文帝開皇元年(陳宣帝太建十三年) 辛丑581年
◎隋文帝開皇三年(陳后主至德元年) 癸卯583年
◎隋文帝開皇六年(陳后主至德四年) 丙午586年
◎隋文帝開皇八年(陳后主禎明二年)戊申588年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 辛亥591年
◎隋文帝開皇十五年 乙卯595年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 丙辰596年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 丁巳597年
◎隋煬帝大業元年 乙丑605年
◎隋煬帝大業二年 丙寅606年
◎隋煬帝大業四年 戊辰608年
◎隋煬帝大業八年 壬申612年
◎隋煬帝大業九年 癸酉613年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 乙亥615年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丁丑617年
正編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 戊寅618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 辛巳621年
◎唐高祖武德五年 壬午622年
◎唐高祖武德九年 丙戌626年
◎唐太宗貞觀二年 戊子628年
◎唐太宗貞觀四年 庚寅630年
◎唐太宗貞觀五年 辛卯631年
◎唐太宗貞觀七年 癸巳633年
◎唐太宗貞觀八年 甲午634年
◎唐太宗貞觀九年 乙未635年
◎唐太宗貞觀十年 丙申636年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 丁酉637年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戊戌638年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 己亥639年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辛丑641年
◎唐太宗貞觀十六年 壬寅642年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癸卯643年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 甲辰644年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 乙巳645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 丙午646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 丁未647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 戊申648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己酉649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 壬子652年
◎唐高宗顯慶五年 庚申660年
◎唐高宗麟德二年 乙丑665年
◎唐高宗乾封三年/總章元年 戊辰668年
◎唐高宗總章二年 己巳669年
◎唐高宗總章三年/咸亨元年 庚午670年
◎唐高宗咸亨二年 辛未671年
◎唐高宗咸亨三年 壬申672年
◎唐高宗咸亨四年 癸酉673年
◎唐高宗咸亨五年/上元元年 甲戌674年
◎唐高宗上元二年 乙亥675年
◎唐高宗上元三年/儀鳳元年 丙子676年
……
后編 五代
附錄 作者及賦題索引
參考文獻舉要
后記
中國辭賦編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節選
《中國辭賦編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首先,在《唐六典》卷四“禮部”條所列“大瑞”“上瑞”“中瑞”“下瑞”諸條中,均未及溫洛事。《淮南子·地形訓》云:“洛水輕利而宜禾。”②禾者,性喜暖。可知洛水之溫,實地氣使然。上引徐堅《初學記》卷六《地部中·洛水》“敘事”引《述征記》云:“洛水底有礬石,故上無冰。”試圖對此進行科學解釋。可知洛水時溫,并不是異象,故史書未載,唐人亦并不以此為異象或禎祥。此賦卻一反常識,起首即云:“惟上天降厥瑞,瑞著于川。惟君人臨厥圣,圣通于天。由盛德之應矣,化清洛之溫然。”顯然是以溫洛為祥瑞,與時人認識不同。且賦末稱:“方今地不藏寶,天惟瑞圣,茲水也有時而溫,由一人之德盛。”顯然是以自然中洛水先溫的現象與君王之德相比附,贊頌一位居于洛陽的“圣通于天”的天子盛德。這樣以溫洛為天子圣德而天降祥瑞的說法,或與時代政治需要有關。 其次,賦文再三以“圣”相稱,可能與此位居于洛陽的天子尊號有關。檢有唐歷史,貞元以前,唐代政治中心稍有變遷:自光宅元年(684)改東都為神都,至武則天天授元年(690)九月,“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即移位洛陽,自唐玄宗開元起,洛陽又恢復了陪都的地位。在此期間,先后有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曾長期或短時居住于洛陽,而生前有加尊號之舉的僅有武則天與唐玄宗。此兩者中,唐玄宗雖在開元五年(717)至開元二十四年(736)間五次巡幸東都,然其所加尊號中,直至開元二十七年(739)的“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始有“圣”字,而此時唐玄宗返回長安,不復東巡。因此,此位居于洛陽的天子,只能是武則天。檢《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賜酺七日。乙酉,加尊號日圣神皇帝。” 再次,此賦所寫為“水之應”,與武則天女主掌權的現實一致。因為按照傳統陰陽觀念,男為陽,女為陰;山為陽,水為陰;帝為陽,后為陰,水代表至陰之仁德。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日:“水者冬,藏至陰也。宗廟祭祀之始,敬四時之祭,禘袷昭穆之序。天子祭天,諸侯祭土。閉門閭,大搜索。斷罰刑,執當罪,飭關梁,禁外徙。恩及于水,則醴泉出。”①而皇后武則天稱帝,必然涉至陰之水的祥瑞。此賦將并非異象的洛水時溫附會為“盛德之應”,即是以“醴泉出”同樣的意蘊贊頌天子。故此賦不厭其煩地頌揚天子盛德通天,天授靈貺,正是以洛水喻天子,贊頌其包容、博大的美德。至陰之仁德與武則天的女主身份恰好對應。此賦頻頻使用諸如“和氣”“溫溫”“煦然如春”“微暖”“澄潔”等女性化的詞語,且云:“若夫德至則應,天且不言。就其深則酌之不竭,變其性乃即之也溫。”可能即是這類女身稱帝、以陰居陽位的暗示。 *后,武則天時代,“四方承旨,多獻符瑞”(《舊唐書·馮元常傳》),如《新唐書·岑文本傳》附《岑長倩傳》載:“武后擅位,喜符瑞事,群臣爭言之。”故此賦以溫洛為祥瑞,或出于武周時政治需要和文士希旨。此賦作年或可定于武周時期。檢《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載:圣歷三年(700)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停金輪等尊號,大酺五日”。可知,從天授元年(690)至久視元年(700)間,武則天尊號雖然多變,但一直保有“圣神皇帝”的尊號,故此賦當在此階段產生。又,賦首云:“惟上天降厥瑞,瑞著于川。惟君人臨厥圣,圣通于天。”顯然有所指。檢《資治通鑒·唐紀二一》,萬歲通天元年(696)三月“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規模率小于舊。上施金涂鐵鳳,高二丈,后為大風所損;更為銅火珠,群龍捧之,號日通天官。赦天下,改元萬歲通天”。“圣通于天”或兼指此。又賦云:“當短至之時,景為凜烈;及暄變之際,應在淪漣。”溫洛發生在冬至時。應當注意的是,“載初元年春正月,神皇親享明堂,大赦天下。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改舊正月為一月”(《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