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品讀與感悟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3434
- 條形碼:9787229153434 ; 978-7-229-15343-4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品讀與感悟 本書特色
《品讀與感悟》通過講述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向讀者闡釋了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文字淺顯易懂,故事生動有趣,對讀者會有所啟發。
品讀與感悟 內容簡介
本書在選文上并未將兩部史書逐篇品讀評析, 而是選取了作者感興趣的一些經典篇章, 讀《史記》有10篇, 讀《資治通鑒》有51篇 ; 在內容上也并不是釋讀原文為主, 而是先用今人的語言簡略介紹了本篇主要討論的這個故事, 然后結合現實的情況進行評介, 講述在生活工作中為人處世的道理。
品讀與感悟 目錄
史記篇
之一 任人唯賢國之大幸/003
之二 勤懇做事留美名/008
之三 德被蒼生國泰民安/012
之四 以德報德善莫大焉/016
之五 昏庸暴虐遭人恨/021
之六 識時務者為俊杰/026
之七 多措并舉得天下/031
之八 德治仁政社稷興/034
之九 養癰遺患禍害無窮/040
之十 說話做事要有技巧/044
資治通鑒篇
之一 驕橫埋下禍根/053
之二 學會高眼看人/057
之三 辯證看待嫉妒/062
之四 多舍必然多得/066
之五 做官應有骨氣/069
之六 團結友愛*怡人/073
之七 改革應積極穩妥/077
之八 盲目決策后患無窮/081
之九 敢于表現也是美德/084
之十 得失不在一時/089
之十一 幫人就是幫己/092
之十二 包容鑄就偉業/096
之十三 小人不可得志/103
之十四 果斷行事事竟成/106
之十五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110
之十六 劉邦用人的“得”與“失”/113
之十七 要保持好政策的連續性/116
之十八 公平公正方得人心/119
之十九 多給手下自主權/125
之二十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131
之二十一 有勇更要有謀/135
之二十二 做事要防患于未然/139
之二十三 教化百姓不可一蹴而就/142
之二十四 命運迥異的“狂人”/147
之二十五 多面人生看曹操/151
之二十六 聰明反被聰明誤/158
之二十七 有才(財)也不能任性/164
之二十八 紙上談兵要不得/168
之二十九 寬以待人受人尊/170
之三十 不為假象所惑/175
之三十一 品德鑄就“墮淚碑”/179
之三十二 難得糊涂也逍遙/184
之三十三 不務正業難長久/187
之三十四 切莫自毀長城/192
之三十五 急流勇退須慎重/196
之三十六 謹言慎行行千里/201
之三十七 多學賢人智慧/205
之三十八 敬畏之心不可無/209
之三十九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213
之四十 治國之策須接地氣/216
之四十一 依法辦事憑正氣/220
之四十二 功高更應低調/223
之四十三 相得方能益彰/227
之四十四 為人坦蕩受人尊/230
之四十五 謹防口蜜腹劍之人/234
之四十六 寬厚嚴謹護聲譽/238
之四十七 危難之中見本色/242
之四十八 踐諾尚需篤行/246
之四十九 眾叛親離有緣由/253
之五十 屈就并非壞事/257
之五十一 為官之道當學馮道/262
品讀與感悟 節選
任人唯賢國之大幸 任人不唯親,只唯德、只唯賢、只唯才,一般的人是很難做到的,世襲制的封建社會就更難以做到了。而在遠古時代的堯卻做到了,直到今天,他禪讓的美名仍在流傳。 然而,他的禪讓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著實費了很大周折。 堯在位的時候,就在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他問:“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有人推薦他的兒子丹朱,說丹朱通情達理,而堯則說,丹朱么,這個人愚頑、兇惡,不能用。有人推薦共工,說他能夠廣泛聚集民眾,做出了業績,而堯則說,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有人推薦鯀,堯則說,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 堯看到推薦一個人選那么困難,就說:“那么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及隱居者當中推薦吧。”這時,有人就說,有一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此人可用。堯也聽說過此人,就答應試試。試用手段之一,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任司徒之職,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都遵從不違。手段之二,堯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變得有條不紊。手段之三,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恭恭敬敬。手段之四,堯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經過反復試用,堯認為舜十分聰明,也很有道德,就把天子位禪讓給了舜。舜果然不負眾望,做出了很大成績。 看來,堯在選人、用人上是很英明的。其主要表現:一是頭腦清醒,不人云亦云。皇位的傳承,歷來都是一個大的政治事件。接續順利,國家安康;接續不順,生靈涂炭。堯如果沒有主見,聽憑周圍的人左右,可能會使政局復雜,難以控制局面。幸運的是,堯確實有自己的主見,敢于否定一些不合適的人選,這就為選好人、用好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胸懷全局,以國家利益為重。按說,堯把位子讓給他的兒子,那在原始社會是理所當然的,別人都不會有什么意見。但堯卻認為,讓給舜,天下人就能得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所以他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想想,這是何等的胸懷啊!三是任人唯賢,以德才兼備為標準。應該說,堯的兒子丹朱,以及大家推薦的共工、鯀等都是比較能干的人,都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堯對他們還是不放心、不滿意,*后,他通過反復的考驗,證明了舜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于是就毅然決然地把位子禪讓給他。這種看得遠、探得深、究得細的做法,不失為我們考察干部、任用干部的良策。再說,舜是異族,還是一個流浪漢,重用這樣的人,是要有一番勇氣的。但堯卻頂住壓力,力排眾議,給了舜施展才華的舞臺,這不能不說是胸懷與勇氣的完美結合。 可喜的是,歷史上類似堯這樣任人唯賢的明君還很多,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就是其中一位。說起齊桓公,還有一個曲折離奇而又令人難忘的故事: 齊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公子糾,另一個叫公子小白,他們各有一個很有才能的師傅。由于襄公荒淫無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糾跟著他的師傅管仲到魯國去避難,公子小白則跟著他的師傅鮑叔牙逃往莒國。 不久,齊國發生大亂,襄公被殺,另立國君。第二年,大臣們又殺了新君,派使者到魯國去迎接公子糾當齊國國君,魯莊公親自帶兵護送公子糾回國。 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因為離齊國近,搶先回國奪得君位,所以經莊公同意,先帶領一支人馬去攔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隊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時,發現公子小白正在趕往齊國,便上前說服他不要去。但是,公子小白堅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管仲以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魯國去護送公子糾到齊國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鮑叔牙將他救治后,趕在管仲和公子糾之前回到了齊國都城,說服大臣們迎立公子小白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管仲回到魯國后,公子糾在莊公軍隊的保護下繼任君位。于是,齊、魯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魯軍大敗,只得答應齊國的條件,將公子糾逼死,又把管仲抓起來。齊國的使者表示,管仲射過他們的國君,國君要報一箭之仇,非親手殺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將他押到齊國去。 就這樣,管仲被捆綁著,從魯國押往齊國。一路上,他又饑又渴,吃了許多苦頭。管仲被押到齊國都城后,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后來齊桓公不僅沒有對管仲報一箭之仇,反而聽從鮑叔牙的勸說任命他為相國,而鮑叔牙自愿當他的副手。在管仲、鮑叔牙的輔佐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個霸主。 由此可見,一個人、一個國家要成就一番大業,不僅要有驚世駭俗的雄才大略,更要有寬以待人、任人唯賢的心胸和雅量。選人用人,關乎國之興亡。選好人,無異于錦上添花、如虎添翼;選不好人,國家遭殃、人民遭難。所以說,任人唯賢,國之大幸也!
品讀與感悟 作者簡介
徐昕,男,1966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1990年畢業于云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系。博士研究生。現為云南出版集團監事會主席。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