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0685
- 條形碼:9787108070685 ; 978-7-108-0706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 本書特色
圍繞“制度”這一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核心話題,從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的視野展開各的討論。前五篇偏重從歷史學,尤其是傳統史學的角度來談制度;在歷史學研究之外,“制度”也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的重要命題,近年來“新制度主義”的興起備受關注,書中后四篇文章即偏重于此。呈現了當下熱門的制度研究之多個面向。
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 內容簡介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講座,聚焦“科度”這一極富內在張力的對象,邀請閻步克、邢義田、鄧小南、劉志偉、侯旭東、應星、周雪光、周黎安、劉世定九位知名教授,從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的視角進行討論。呈現“制度”在古往今來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多種角色,及其變遷的動力所在;展示古今中外制度研究的不同理論和不同路徑,以及跨學科視野對制度研究的拓展與推進。
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 前言
眾所周知,幾乎從歷史學在中國誕生的那一刻起,典章制度便作為一類重要知識而備受關注。《尚書》已見堯舜設官分職的詳細記載,《左傳》中也留有三皇五帝官職構成的點滴記錄,后來成書的《周禮》,更是對國家整體結構的精巧設計,充分體現了時人對于制度建設的縝密思維。而自秦漢帝國以降,制度在歷史學中的地位有增無減,有著“正史”之稱;作為中國古代史乘□重要代表的“二十四史”,其中大多設有“百官志”“職官志”,集中顯示出古人對制度的長期關注。
現代史學于中國建立后,制度研究亦在其中占據重要的篇幅。無論是講求史料考證的史料學派,還是主張理論先行的史觀學派,都曾對制度研究傾注了巨大的心力。其結果便是,幾乎圍繞每個歷史時期的史學研究,制度研究都構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環,相關成果數量之多,可謂汗牛充棟。不斷涌現的新出文獻亦為制度研究持續注入源頭活水,無論是甲骨金石,還是簡帛文書,都揭示出許多傳世文獻未見的官職設置和行政運作,推動制度研究走向具體、走向細節。
而自□0世紀90年代以降,一些敏銳的研究者還嘗試提煉、總結制度研究的理論方法。鄧小南教授倡導的“活”的制度史,閻步克教授提倡的制度史觀,侯旭東教授推動的日常統治研究,都是其中的顯例。理論方法的提出表明制度研究已很深入,但同時也顯現出,在什么是制度、如何研究制度上,還存在著不少分歧:制度是靜態存在的法令條文,還是具體政治社會中的實踐?制度居于支配性的統攝地位,還是常常被接受者的能動性所干擾甚至左右?研究制度應立足中央/國家還是地方/社會?觀察制度的視角應該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可以說,在這些關涉制度的□基礎、□緊要的問題上,研究者之間尚未形成共識。
另一方面,制度也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重要命題。早在19世紀,即有所謂的舊制度主義。而伴隨對□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流社會科學中的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的批判,制度再次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焦點,以制度為核心概念來解釋政治、社會、經濟現象的學術主張常常被稱為“新制度主義”。如何發現特定政治□□的特征以及制度運行中各類正式、非正式的慣例和價值體系?制度與行為如何互動?所有這些問題都在新制度主義的研究中得到了推進。
不過,何謂制度?社會科學內部同樣是眾說紛紜。制度是什么?制度與行動者關系如何?制度是怎樣形成的?其變遷動力又是什么?這些歷史學者密切關注的問題同樣也是社會科學研究者爭議的焦點。
□018年秋季至□019年春季,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簡稱“文研院”)推出了“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講座,邀請了一批來自各個領域的學者,聚焦“制度”這一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核心主題進行討論。講座的講稿經過整理和完善后,在三聯書店出版。
這本書的開篇,我們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閻步克,他從制度史的視角分析周代可視性的等級標志——酒爵與酒尊。發達的銜號系統、精密的升降規則、森然不紊的等級待遇,必定是行政□□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五等爵及公卿大夫士爵,在西周時還在孕育之中,它們實際都是春秋以來才逐漸成形的。然而,西周已是貴族社會,大小貴族雖不像后世那樣有成熟的品秩勛爵,但也形成了一些萌芽性的、原生性的標識方式。
為了維持并強化秩序規范的穩定存續,人們會利用各種有形符號,使秩序規范可視化。其中,由權力建構的政治秩序,尤須借助有形的符號,標示權力主體與被支配的對象。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邢義田會從可視性的角度出發,以漢代官吏的印綬和鞶囊為切人點,重新思考制度及制度史的研究問題,考察古人如何將政治制度轉化為有形、可視的符號,如何借助這些符號體現不同場合之下的權力與身份秩序。
政治制度史是學界研究中長盛不衰的熱點話題。近年來,“走向‘活’的制度史”這一研究范式受到了許多學者的高度關注。所謂“活的”,即不再拘泥于靜態的、一成不變的制度規章,轉而投向動態的、靈活多變的實施方式和功能效用,并力圖借此將制度與文化、社會群體乃至思想活動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基于這一研究背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鄧小南將以宋朝的信息渠道研究為范例,探討如何挖掘和理解制度史的“活動”因素。
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 目錄
制度史視角中的酒爵酒尊
——周代爵制的可視化形態
閻步克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從制度的“可視性”談漢代的印綬和鞶囊
邢義田 臺灣“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走向“活”的制度史
——以宋朝信息渠道研究為例
鄧小南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自下而上的制度史研究
——以“一條鞭法”和“圖甲制”為例
劉志偉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制度”如何成為“制度史”
侯旭東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比較歷史分析源流辨析
應星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論非正式制度
——中國□□□□研究的啟示
周雪光 □□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經濟學的制度范式與中國經驗
周黎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經濟社會學的制度研究
——兩條不同的跨學科研究路徑
劉世定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多面的制度:跨學科視野下的制度研究 作者簡介
閻步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邢義田,臺灣“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志偉,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應星,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周雪光,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周黎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劉世定,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