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惜別【網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220689
- 條形碼:9787530220689 ; 978-7-5302-2068-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惜別【網店】 本書特色
我們總是在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后,才想到應該愛他或更愛他。 一個人的“惜別”喚起我們每個人的“惜別”。所謂惜別,是惋惜,更是珍惜! “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時光吧,好時光總會過去的,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時,其實它已經過去了。” 止庵代表作《惜別》全新修訂典雅裝幀 增補序言,解答讀者之問。以節制的文字寫出洶涌的情感! 每一位母親,都有她自己的傳奇。 把每一天都過成自己喜愛的時光,熱愛平凡生活里的火樹銀花,是母親對不公命運的回擊。 史航、馬家輝、周嘉寧,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新周刊《深夜讀書》動情推薦 新浪中國好書榜“十大好書” 以赤子之心寫就的人生之書,情深切切,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心之所愛 看完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人生的遺憾少一點,活得更好一些。 讀這本書時,天正在下雨。我讀著,就像在別人的大黑傘下避了雨。——史航 母親去世,止庵以此書談死,談生,談存在與不存在,悼亡故可惜生。——馬家輝 從前我看死亡,只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但《惜別》讓我看到了陪伴。——周嘉寧 海報:
惜別【網店】 內容簡介
《惜別》是止庵在母親故去三年后,追憶往昔的至情之作,也是他遍覽中外典籍,直視生死的哲思之作。此次經精心修訂,增補部分內容。 母親的手澤與作者的追憶交替串聯起母親生前的一個個細節:端午節五芳齋肉粽的滋味,古稀之年初當模特的喜悅,病中閱讀的幾百本推理小說,以及ZUI后一個春節里的煙花……字里行間浸透了一位平凡母親對生命的熱愛,和止庵對母親無限的緬懷。 母親的離世,促使止庵在前人的生死議論間上下求索,討論生與死這一和每個人休戚相關,但又永遠難以解讀的哲學問題:怎么看待死,其實就決定了怎么對待自己的生。 這是一部以赤子之心寫就的根本之書,人生之書,充滿永恒的況味與慰藉。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心之所愛。看完這本書,或許能讓人生的遺憾少一點,活得更好一些。
惜別【網店】 目錄
新版序
附繁體字版序
**部分存在于不存在
第二部分曾經存在
第三部分在死者
第四部分不存在之后的存在
附記夢
第五部分向死而生
第六部分留影
后記
惜別【網店】 節選
母親去世整一個月那天,我獨自進城,“舊地重游”。—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在追尋什么。我乘公共汽車到燈市東口。路口西南角上原來有家香儂餐廳,現已改為北京蒙娜麗莎婚紗攝影東單旗艦店。母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我們曾經在此為她祝壽,當時拍的照片我還留著。沿東單北大街南行,協和醫院對面,原是上海餐館雪苑,現已改為紅石頭餐廳。母親和我曾經多次來這里吃飯,常點的菜是響油鱔糊和油爆河蝦,還記得有位倒茶的女服務員,人已不算年輕,上海口音,說話挺客氣的。再向前走路過大華電影院,這是母親和我常看電影的地方,如今裝修改造,暫停營業。 我在東單乘公共汽車,到南池子下來。我曾在日記里寫道:“二〇〇二年十月四日,陪母親去王府井,沿皇城根、菖蒲河走到天安門,在起士林吃飯。”之前好幾天,母親就給姐姐寫信說: “方方準備在我們午睡后陪我乘車進城去王府井一帶看看,那里有兩個新修的公園,一是皇城根公園(就是小過曾住過的胡同,都拆了),一是南池子南河沿那里,原有河道,后被填上,蓋了房子,現又把房子拆了,恢復了原有河道,叫菖蒲河公園。我們想去看看。下午去可以看見白天景,然后吃晚飯,再看夜景。乘出租回來。這是計劃。” 待我們按計劃去過了,她又寫信說: “原來的舊河道廢了,上面蓋了房子,都是那么又低又矮的平民住房,現在推了,重新開通河道,再建公園。配合那紅墻,里面建了一排古建筑,這公園是值得一游的。” 此番我重訪菖蒲河公園,南池子大街路西的一半已經關閉;路東的一半兩頭亦擋以鐵欄,然錯有缺口,可以穿行。里面人跡稀少,花草全無,景色蕭疏。問環衛工人,則云冬天誰還會來,西邊“十一”前就關了。 我一直走到東華門大街。路北中國銀行樓上,當時開過一家老佛爺,母親要我陪她去看,發現檔次甚低,掃興而出。后來這家店也關張了。母親*喜歡逛金魚胡同西口路北把角的綠屋百貨,她曾在信中說: “這個市場特別長,差不多到燈市口(包括過去的郵局),那么大的展廳都賣花,各種各樣的花太多了,真是好啊。現在*時興的花木是‘富貴竹’,從臺灣來的,一根根綠的細竹長成一捆,上面還能開紅花。還有蝴蝶蘭、郁金香、風信子,等等。仙人掌上的花有多種顏色。我來了三次都只走了一半,中間隔了一個西堂子胡同,我以為到頭了,其實二樓是通過去的。” 沒過多久綠屋百貨就拆了,很長時間工地都荒著,母親念念不忘這商場,常說何必著急趕走它呢。 這天晚上,我和大哥一起在華龍街的起士林吃飯。此處亦已面目全非,北面的開放式走廊不見了,店門改了位置,店內也添設了洗手間。問服務員,說是前年春天改造的。母親的信中記下了二〇〇二年十月四日那次點的菜: “沙拉,奶油湯,方方吃炸雞卷,我吃的罐燜牛肉,又吃了栗子粉。奶油栗子粉多年未吃了,栗子粉略嫌粗點,奶油是那種帶點酸味的,很好吃。” 又說: “我們在華龍街起士林吃的西餐,讓人還想再去。” 大哥和我在那里坐了很久,回憶起母親的許多往事。 幾天后我又路過朝陽門北小街的樓外樓,正是吃飯時候,里面卻黑燈瞎火。這也曾是母親和我常來的地方。幾年前換了招牌叫哨兵海鮮,現在干脆關張了。記憶*深的是**次來,查母親的信是二○○一年六月十五日,那天飯剛吃到一半,突然天色如墨,街上車輛、行人幢幢有如夢寐,繼而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母親寫道: “我們點的油爆蝦、家鄉鱔絲(加綠豆芽和咸菜,是炒的)和火腿冬瓜球,兩碗飯,兩杯龍井茶。我們吃飯時,天陰下來了,后來就全黑了,就像夜里那樣黑,然后打雷下大雨。我們慢慢吃,還送了一個果盤,西瓜與哈密瓜,西瓜不好吃,也許因先吃了哈密瓜的緣故。等大雨停了,我們又打的回家。” 當時母親望著窗外的那種既驚異又忻幸的表情,此刻猶在我的眼前,鮮明真切極了。 漢語有個新詞叫“地標”:“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據此認出自己身在何方,有類似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樓、教堂、寺廟、雕像、燈塔、橋梁等。” 也許可以說,還有一種屬于個人的“記憶地標”或“情感地標”。 我發現,與母親相關、與她和我那一段共同經歷相關的這種“地標”,已經陸續不復存在。它們甚至先于母親的不存在而不存在了。
惜別【網店】 作者簡介
止庵,傳記、隨筆作家,著有《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隨筆》《云集》《沽酌集》等。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