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桐齡旅游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25657
- 條形碼:9787520525657 ; 978-7-5205-256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桐齡旅游記 本書特色
《桐齡旅行記(名家游記)》記錄了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王桐齡一九二四年暑期赴當時的西北大學任教過程中所親眼所見;以及1925年7月應邀去南京執教游歷江浙之所見和1921年東游旅行途中的記錄。西登華山,南下運河。半生東南西北,踏察歷史千年。
桐齡旅游記 內容簡介
《桐齡旅行記(名家游記)》由三部分構成。《陜西旅行記》記錄了作者1924年暑期赴當時的西北大學任教過程中的游歷所見,包括當時西安的街道、風俗以及文物古跡等各方面情況,同時還包括西安周邊驪山、華山和終南山的名勝,詳細論述了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江浙旅行記》記錄了作者1925年7月應邀去南京執教游歷江浙之所見,涉及江南諸城市教育、文化、民俗、名勝等各方面情況。《京奉鐵路紀行》節選自作者1921年東游旅行途中的記錄,主要包括京奉鐵路沿線、山海關等地的見聞。
桐齡旅游記 目錄
凡例
赴陜行程日志
長安之觀察
著者到陜西之任務
咸陽古帝王陵之參拜
終南山之觀察
華山之觀察
歸途日志
結論
附:陜西在中國史上之位置
江浙旅行記
凡例
途中之觀察
南京之觀察
滬寧滬杭鐵路兩旁之觀察
杭州之觀察
南運河之觀察
蘇州之觀察
無錫之觀察
揚州之觀察
鎮江之觀察
歸途
京奉鐵路紀行
京奉鐵路之缺點
山海關之現狀
關外鐵路兩旁之現狀
京津奉勞動者之比較
京奉安奉鐵路之比較
桐齡旅游記 節選
《桐齡旅行記(名家游記)》: 赴陜行程日志 民國十三年①七月七日晚六點,由北京西城察院胡同十五號敝寓乘人力車赴西車站。 此次赴陜,系應西北大學、陜西教育廳合組之暑期學校講師之聘,原約與師范大學生物學教授李順卿(干臣)同行,屆期,干臣因率領本校博物系三年生赴山東青島、博山、大汶口等處采集標本,阻于潮水,未能即行采集,不得歸,乃單獨赴西車站,與西北大學招待員、北大哲學系三年生韓城王捷三晤面,同行者為教育部僉事會稽周樹入(豫材),晨報記者會稽孫伏園,京報記者費縣王小隱,天津南開大學哲學教授昆山陳定謨,人類學教授鐘祥李濟(濟之),西洋史教授邵陽蔣延黻,基泰公司工程師關頌聲、鄺偉光(杰臣)、郭如松、沈汝楠(柳生),天津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生樂亭劉鴻恩,共十三人,陜西省長駐工代表、眾議院議員、陜縣郭光麟(伯勇),在西車站膳堂,設西餐送行。 十點,由西車站乘二等車出發。 由前門至鄭州二等車票,大洋十八元一角,外加特別快車費洋二元一角,床位費二元,共二十二元二角。車上每四人一室,左右各二床,分上下二層,有寢具、電燈、電扇,設備甚周到,較京奉頭等車無遜色。車上備有西餐,菜皆適口。 自順德至鄭州,途中多白地,僅有高數寸之小苗,旱象已成,雖以后再落雨,恐秋收亦無望矣。 八日午后,過黃河橋,遇大雨。 黃河橋久應改修,因無款,故延期,途中車行甚緩,人有戒心。 四點二十分,至鄭州,住大金臺客棧。 大金臺客棧,每室二床,二人同住一室,每日每人大洋一元;一人獨住一室,每日大洋一元二角。屋雖不甚宏敞,然有床、帳、桌、凳、盆架,無蚊子、臭蟲、跳蚤,亦可謂難得矣。晚餐有粥,有飯,有饅頭,菜尚可口。唯廁所太狹隘,蒼蠅太多,臭氣觸鼻,令人作嘔。中國人習慣,講吸收不講排泄,一嘆。 九日,午前九點半,赴車站,買三等票,上二等車;因隴海鐵路,每次列車頭二等僅各有半輛(一車分為兩截,前為二等,后為頭等)而時常為不買票之軍人占滿,余等本欲買二等票,站長令余等買三等票,上二等車,若能占有座位,再行補票;余等從其言,上車以后,幸尚有座,乃各再買三等票一張(連先買者人各有二張三等票)作為補票,價錢大洋六元四角。十點四十五分,開車。自此往西,經過滎陽、汜水諸驛,而至虎牢關,循外方山脈北山麓西上。山不甚高,有土無石,有草無木,隧道甚多,一望皆黃土層——黃河流域之沖積層,人家多在半山上或斜坂上穴居,古人所謂“人家半鑿山腰住,車馬多從屋頂過”者是也。 經過鞏縣以西,遂至洛陽平原,四面有山:東南為外方山脈,西南為熊耳山脈,西為崤山山脈,北為邙山及黃河。中有伊洛二水通流。幅員雖不甚遼闊,然形勢甚佳,土壤亦甚腴也。由洛陽而西,經過金谷園、新安、澠池諸驛,皆古來歷史上著名之地。再西至觀音堂,又入山地崤山山脈。自此往西,經過峽石驛、張茅鎮諸驛,即古來所謂崤漢之地,路愈險,山愈高,谷愈深,隧道甚多,高山深谷交錯,故隧道與鐵橋相聯絡,往往才出隧道,便過鐵橋,甫過鐵橋,又入隧道,至于鐵路兩旁皆峭壁,或一旁為峭壁,一旁為絕壑,火車由其中通過者,更數見不鮮也。峽石驛之東,有一長隧道,火車凡行七分鐘始通過。聞隴海鐵路,在民國八年以前,已通到觀音堂,所以不能即行修到陜州者,實以此隧道工程太浩繁之故。洛陽以東,河流缺乏,鐵路兩旁皆土山;洛陽以西,河流較多,山亦土石參半,觀音堂以西多石山,山與谷相交錯,谷中有小平原,平原中有小河流,風景絕佳,頗似日本;所*為憾事者,則山上無樹,一望皆灰黃二色,僅有小河流點綴其間,河流兩岸皆農田,有草,有樹,有禾稼,差覺怡情悅目耳。 晚十點半,至陜州驛,西北大學講師、陜西省長公署秘書、平鄉張毓桂(辛南),陜西督軍公署副官、駐陜州辦公處主任馬思駿(金臺),陜西督軍衛隊團騎兵營獨立排排長牛冠斗(星南)來迎,住耀武大旅館,屋內設備雖異常簡陋,而無蚊子、臭蟲、跳蚤,亦可謂難得也已。前北大理科學長、杭縣夏元瑮(浮筠),東南大學國文系教授鹽城陳鐘凡(斟玄),經濟學教授渭南劉文海(靜波),先一目到陜,亦住此處,約定同行。 自鄭州至澠池,皆黃土層,地甚肥沃,而亢旱殊甚。洛陽以西多小河流,秋水尚可觀,以東多白地,有小苗,僅高數寸,秋收無望矣。土含鐵質,色帶紅,皆立土,甚堅固。人家傍山或坂,鑿洞以居,土人名之日窯。 ……
桐齡旅游記 作者簡介
王桐齡(1878—1953),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號嶧山,河北任邱人,是我國第一個在國外攻讀史學而正式畢業的學人。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法政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課。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