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文化地理學譯叢:地方與無地方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5425
- 條形碼:9787100175425 ; 978-7-100-1754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地理學譯叢:地方與無地方 內容簡介
《地方與無地方》是歐美人本主義地理學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影響十分廣泛。它既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論著,也是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本著以現象學為基本方□□,從經驗的視角著力刻畫“地方”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變化,并批判性地指出人類生存場所遭遇的“失根”危機與可能面臨的命運。同時,該書提出的地方的“內部性”與“外部性”術語對學界的影響尤為深遠。本譯著譯自□008 年的重印本。作者在其中增加了一篇新的前言,著重介紹“地方”這一概念的內涵在當時出現的變化,并指出新千年以后的全球旅行與商業形態雖已不同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但“地方”依然是人本主義地理學認識并解釋世界的關鍵出發點。與此同時,這篇前言也道出“無地方”這一術語的內涵演進,即“無地方”與“地方”已不再呈現為尖銳的對立狀態,反而在后現代的處境下呈現出彼此交織的狀態。“無地方”的內涵盡管存在上述變化,但原創于1976 年的這部著作依然是我們去理解雷爾夫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文化地理學譯叢:地方與無地方 目錄
前言
致謝
1.地方與地理學的現象學基礎
2.空間與地方
3.地方的本質
4.論地方認同
5.地方感與本真的地方建造
6.無地方
7.今日的景觀經驗
8.地方的前途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文化地理學譯叢:地方與無地方 作者簡介
愛德華·雷爾夫,加拿大地理學家愛德華·雷爾夫以其著作《地方與無地方》聞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與段義孚、布蒂默等人齊名為當代歐美人文主義地理學思潮的中流砥柱。雷爾夫的論著多從人類的經驗視角出發去探討地理學的現象學基礎。其研究往往涉及對地方感、地方依附與地方認同的闡述,以及它們隨時代演進而出現的變化。此外,雷爾夫頗具影響力的著作還包括《理性的景觀與人本主義地理學》(1981)和《現代城市景觀》(1987),等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