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仲夏之死 本書特色
★ 刻畫苛酷命運,以及超越這種命運后必然的虛無感,被評價為三島*佳的杰作短篇選集 題名作《仲夏之死》根據真實事件構思,寫盡悲劇與宿命,治愈與空虛;用實驗性、速寫的手法醞釀短篇,編織出多彩的、詩意的、殘酷的精短故事。 ★ 日本文學翻譯名家陳德文教授傾其畢生心力翻譯修訂譯本 一頁聯合日本文學翻譯名家陳德文老師,將其畢生傾力翻譯的三島由紀夫作品共16種集中出版。陳老師的譯文被讀者評價:“該冷靜的時候就是三島原文版詞藻精準,大理石一樣的行文;到了情欲段落突然活色生香,看得人熱血沸騰。這種對照下,更顯出了本作異樣的美。不愧是我心中*好的三島著作的譯者。” ★ 延續一頁文庫特色,采用日本文庫本*經典開本,柔軟輕盈、單手可握 經典譯本×首套文庫本×新銳設計風,為三島做一個*美版本——“別怕美好事物被苛責,我們先來讓它存在。”
仲夏之死 內容簡介
“我的青春一概都是黑暗的風暴! 《仲夏之死》創作于1952年,收錄三島由紀夫21歲到38歲創作的共11篇短篇精華。 題名作《仲夏之死》,正是作者以在伊豆金井濱聽說的真實故事為基礎構思而成,以第三者的眼光旁觀死亡的現實性,描寫了一段可怕宿命下,女主人公朝子受到的痛苦、治愈和空虛。 《香煙》是他的名篇佳作,受川端康成激賞推薦。這些早期創作的技術實驗短篇中,描繪了戰后的日本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現實,以及日本國民走出戰爭陰影的心態——在秩序與崩毀之間尋找平衡。
仲夏之死 目錄
香煙
春子
馬戲團
翅膀
離宮的松樹
猜字謎
仲夏之死
焰火
顯貴
葡萄面包
雨中的噴泉
譯后記
自作解說
仲夏之死 節選
自作解說 三島由紀夫 自作自注本屬無聊,但說句老實話,逼使自己做好這件事的唯一熱情,與其說是為了讀者,毋寧說是為了自己。就是說,要想避免經過第三者之手而遭致他人胡亂猜測與臆想,那就只能不怕麻煩,親自動手,將過去的舊作論說一番。 《香煙》(1946),是我戰后*早寫的短篇小說。在戰爭剛剛結束的空前混亂的時代,之所以寫作如此悠長而沉靜(static)的小說,較之所謂“反時代的熱情”,僅僅來源于個人對自己過去所持有的表現技法(法語:métier) 的再確認。老實說,我的筆墨及思想,對于戰爭剛剛結束后的那個時代,能*熟練地直接進行分析與表達。 轉換一下話題,重讀舊作所獲得的感動,少年時期的回想及追憶真實的感覺,以及記在腦子里的眾多故事,所有這些,至少保持到二十年代將近終結的時代。使得這些盡皆失去的因素,一是年齡,一是繁忙的社會生活。要讓以往紋路清晰的感覺記憶被隨意擺布,必須是在肉體極不健康(請看普魯斯特!)的時候,因為健康的身體不適應此種記憶。我失去幼少時代溫柔甘美的記憶的時期,正值我的肉體完全符合于我面對健康的時候。此外,盡管《香煙》一篇里煙草的氣味以及橄欖球部室內陰郁(melancholy)的氣息,對于病弱的少年來說都會帶來新鮮的感覺,但如果真正在這種氣氛里過上十多年,就會變成普通日常的感覺了。 川端康成先生讀了這個短篇的原稿,隨即推薦給《人間》雜志,但當時促使先生心里認為我可以成為一名文人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至今都揣摩不到。這篇《香煙》是否已經確立了一名作家的地位,對于現在的我來說還是認識不清。要想尋求這篇小說*接近的因緣,恐怕就是堀辰雄的《灼熱的面頰》了。 《春子》(1947)同樣發表于《人間》,但這篇作品完全成了不同類型的小說,很可能是戰后女性同性戀大流行的先驅。我受《人間》雜志小說專輯的委托,豪情滿懷,一股氣兒寫了一百多頁,誰知送到木村德三總編那里,作為一名*優秀的小說編輯,他指出幾處冗長的地方,大刀闊斧砍削,*后只剩下了八十頁。比起原來的稿子,其緊湊的程度,連我自己都深感驚奇。對于當時的我來說,木村先生就是神佛般的技術指導。 《春子》幾乎沒有觀念上的操作,是一部徹底的官能主義作品。此事在當時來說,成為一種異常的、缺乏敬意的處理。我在《春子》小說中想實現的目標,是運用健全的現實主義處理文學上的頹唐趣味。這種方法直到今天,大體成了我小說做法的基礎。 《馬戲團》(1948)是給一本小小的雜志《進路》寫作的。當時正值大學畢業后進入大藏省。那時候,滿載著高級評論、難解小說的新雜志如繁星滿天。但那些雜志并非全部都能賣掉,所以一家接一家破產。雖說關閉后再開,但不論哪家雜志社,都受到高度的觀念主義的統治。因而,在一切都受到商業制約的情況下,創作欄目也獲得了自由。所謂中間小說的產生是很久以后的事。這篇作品從作者一方來看,處處皆是純文學的練習文字,一切都不必考慮向商業妥協!恶R戲團》就是出現于這種間隙中隨心所欲寫成的小品。 然而,舊有的新聞記者主義次第復活,文藝春秋新社也通過《文學界》和《文藝春秋》(專輯),顯示出將手法凝練的新人作家統合起來的勢頭。另一方面,戰后不可一世的觀念主義的新聞報道開始衰亡!冻岚颉罚1951)、《離宮的松樹》(1951)和《猜字謎》(1952),是我致力于完善短篇小說技法,而在這些理想的舞臺上發表的作品群!冻岚颉犯接懈睒祟}“戈蒂耶風格的故事”。雖然有意模擬有別于戈蒂耶的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其實是運用講故事的手法,敘述不得不生活在戰時戰后的青年悲痛的體驗。我的這類短篇,雖然是懷著明顯的告白的打算,但當時還沒有人注意到這類告白。“告白到底是什么?”這也是對掛著此類招牌做生意的一種懲罰!峨x宮的松樹》《猜字謎》則不一樣,那是我將所考慮的短篇小說的風味,力求以數理的方式釀造出來的技術的實驗品。從我的性格來看,比起情味,我始終對方法論更感興趣。 《仲夏之死》(1952),是我這本集子中長達一百頁的小說,那是我首次世界旅行歸來后悠然練筆而寫成的作品。聽人談起伊豆今井浜發生的真實事件,便依據這件事實構思小說,其著眼點當然是在*后一行。 從方法論上說,這是將這一點作為頂點的倒置圓錐體般的普通小說。進行反向結構,即將通常所說的悲慘結局置于開頭,而且這種慘局也不具有必然性,暗示著這種必然性的宿命是*后一行。假如這是一出希臘戲劇,應該從*后一行開始,將悲慘的終結放在末尾。我是有意前后顛倒的。 假如是一般的小說,*后出現的悲劇若表現于開頭,將是一種極限的形態。幸存的女主人公朝子,受到這種完全不合道理的悲劇的沖擊,其后在緩慢時光的恩惠中如何治愈;獲得治愈后如何從可怖的空虛之中,又如何再度請求宿命的到來……這些都應是整個作品的主題。當某種苛酷可怕的宿命,花費很長時間好不容易成功地溶解于日常生活細密的網眼時,人們再次開始渴求宿命。對于這一過程的描寫,如何盡量不給讀者帶來厭倦的情緒,我想試試自己有多大本領。倘若在小說開頭使用*富刺激的場面,其后也會出現讀者并未受到任何刺激的危險。 《焰火》(1953)這一短篇,企圖運用極簡單的恐怖小說的技巧,有意施行“他人長相偶然相似”之類現代小說家*常避免的陳舊偶然的設定,其中,于焰火華麗的陰翳背后,描繪出隱藏的權力者蒼白的面孔。這是一幅瞬間政治性的速寫畫。 《顯貴》(1957)中與此相反,模特兒儼然存在,正如作品所明顯表示的那樣,將“我”的少年時代回憶的模特兒,盡量抽象化,是忠實地模仿佩特的空想、虛幻(Imaginary Portrait)的技法而寫作的短篇。我用心在佩特之流的風格中,盡量表現出冷淡、高雅、冰一般的官能性,其手法是使主人公貴族的性格自然變成作品本身的風格。 《顯貴》和《旦角》是自成一對的短篇,下面的《葡萄面包》(1963)和《月亮》也是自成一對的短篇。當時的東京開始流行 twist,好幾家夜間酒吧開業了。我在其中一家店里結識了一些少男少女,傾聽他們談話,熟悉特殊的語法,學習說隱語……逐漸接觸到他們生活底層的憂愁,完成了這兩個短篇。之后,我再沒寫過關于他們的作品;蛟S他們的生活只適用于短篇小說的題材吧。流行已成過去,他們也都上了年紀,時代也進入了更加烏七八糟的新時期,他們的青春,一個時期的新宿的周圍,還有作者我本人,也都沉埋于過去之中了。深夜的流行,因為是淺薄的,所以越發勾起人的悲思(pathetic)……如今,我很懷念那些同我相處得毫無隔閡的每一位青年男女。 《葡萄面包》中鐮倉山谷的晚宴,也是一次實際場景的速寫。 《雨中的噴泉》(1963)中少男少女同這篇不同,他們是極普通的少男少女。對于我來說,更喜歡看來很可愛的精短故事(法語:conte)。此種可愛的題材中,有必要雜以殘酷、俗惡與詩意的內容。對此,我歷來的理想,就是寫出利勒 - 亞當那種惡作劇式的作品。 一九七〇年六月
仲夏之死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 (1925—1970),原名平岡公威,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電影演員。多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位日本文壇的異類,一生崇拜殉教式的死亡,他短短一生竭盡全力用文字詮釋美的多元性。美國的日本文學研究權威唐納德·基恩認為三島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天才作家”。 陳德文 江蘇邳縣人,南京大學教授。196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語系日本語專業,1985年赴早稻田大學學習和研究,現為日本愛知文教大學專任教授。翻譯出版日本文學名家名著多種。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