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歲月的痕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4286
- 條形碼:9787549634286 ; 978-7-5496-342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歲月的痕跡 本書特色
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 本書作者的這些零零碎碎的散文日記,編輯成書的時候,他**次因為對文字的敬畏,內心開始有些不安。 因為他知道,這本《歲月的痕跡》,幾十篇散文,是難以完整表達他深藏內心深處,對這個偉大時代的感恩。
歲月的痕跡 內容簡介
一個中國農村的孩子,走出曾經貧困的江南小村,在上海的大學任教,在大報社當主編,在南半球的悉尼闖蕩…… 那些曾經的愚昧和無知,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被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所改變。 曾經在電視機旁為體操王子李寧的精神所感動,后來卻能與李寧成為20年熟知的朋友;曾經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民家的孩子,后來卻能與澳大利亞前霍克先生單獨吃飯聊天……這一切像是一場夢,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偉大中國的崛起。 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告誡他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感恩”是所有道德的起點。他在行走于世的路上,遵照了父親的囑咐。 這些文字是歲月的痕跡,更是他一路走來的體驗。除了要與讀者分享過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一起去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
歲月的痕跡 目錄
序言
文學,回歸心靈之路
卷一:致故鄉
家鄉,彩色的記憶003
童年,是一首詩006
母親,心中的河009
難忘的家庭會012
紅燒肉015
姐姐的辮子018
夏夜的記憶021
那雙白色的舊鞋024
我的**輛自行車027
我的高中班主任031
小街盡頭的那棵老樹035
老宅 038
在父親*后的生命時光041
清明,在父親的墓碑前044
消逝的風景047
告別家鄉050
卷二:致機遇
侯捷部長:開啟我的地產路055
在地產主編的日子里059
一封局長的來信064
懷念曾經的媒體圈067
地產三劍客071
“荒島”的往事075
飄揚在南半球的五星紅旗080
卡斯麗:要說愛你不容易084
悉尼的華人地產圈088
再見曼哈頓093
“弄堂口”的情懷097
湖友會,友誼的長廊101
*后的告別105
在文字的情懷里相遇109
房產,其實是一劑毒藥113
歲月靜好:致地產老友116
卷三:致人生
大學畢業30年123
快樂,其實很簡單126
難忘的三輪車夫129
那一枚紅校徽133
那片池塘邊的草地136
新年的鐘聲139
久別的陽光142
艱難的回家之路145
平淡,是種境界148
歲月如刀152
遇見美好155
我和墨爾本的中國青年158
文字里的清高161
在悉尼銅帆雕塑前164
感恩167
太陽雨170
卷四:致遠方
涅瓦河畔的風景175
百老匯之夜179
在多米尼加的海邊182
美麗的霍巴特185
世界杯決賽現場189
春節,在異域的街頭193
洛恩:肆無忌憚的美197
冬季到悉尼去看海200
稻佐山的燈海203
窗外的漢拿山207
貝拉湖的晨光211
馬其頓山的森林214
一封空中的致歉信217
淚花閃亮的青春220
飄蕩在喬治大街的琴聲223
以嬰兒的名義吶喊文明226
卷五:致友人
霍 克:中國的好朋友233
李 寧:一切皆有可能237
譚 盾:天頂上的一滴水242
劉 英:遨游在嗩吶帝國246
隈研吾:撕開建筑的硬殼250
邱啟敬:雕刻狂人254
邁 克:麥琴根的天才鋼琴家258
傅建平:莊園里的五星紅旗262
湯渂茳:我的澳洲律師266
張洪瑞:悉尼的博士廚師271
松尾貢:長崎海邊的老人275
邵野夫婦:火鍋的故事278
沈 杰:輪子上的夢想282
晏 子:一軒納天下285
倪建達:上海爺叔的故事288
后記 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
歲月的痕跡 節選
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的這些零零碎碎的散文日記,編輯成書的時候,我**次因為對文字的敬畏,內心開始有些不安。 我知道,這本《歲月的痕跡》,幾十篇散文,是難以完整表達我深藏內心深處,對這個偉大時代的感恩。 歲月的痕跡里,堆滿著許多的懷念。 我在幾年前回到老家,兒時的那些小村、河流不見了,取代的是一個全新的居住小區。就在那年,我父親的離世,這個我生命里*重要的人,把我很多童年的記憶帶得很遠。 我的心有些飄浮而復雜。 我從這生命起步的江南小城,到今天南半球工作的悉尼,半個多世紀的歷程里所經歷的一切,曾經的貧困、愚昧和無知,被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改變。 我盡力想用文字,把這些過去的記憶留存下來,讓它能鮮活地成為更新的懷念。我只是我們這一代人中非常普通及幸運的一員,作為一個中國農民的孩子,我能在大學的講臺授課,在黨報的殿堂采編,在國際的舞臺投資管理,這些如夢而至的人生,絕不只是因為個人的努力與勤奮,也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 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是源自心底的體驗。因為我在*好的年齡遇上了一個*好的年代,因為我在行走世間的路上遇到了許多真誠的朋友,因為無數的因為,我每次回過頭去回望人生的時候,連許多細節都如詩似畫地變成深刻的印記。 歲月的痕跡里,涂滿著斑斕的色彩。 我知道這本書,還稱不上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散文集。只是,記錄了曾經的過去,那些真實地發生的一些細節。 一年前,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也是我《文匯報》的好友羅達成長兄,約我小聚并遞上了他患癌多年與世隔絕、用生命歷程書寫的報告文學集《八十年代激情文壇》一書。我整晚的情緒,被這些文字感動著。 我慶幸在《文匯報》有14年的經歷,與這些文人墨客的相伴,我這個理科生開始對人生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這個過程,讓我在文字世界里感悟到了另一種力量。 我一直把《文匯報》視為發育我精神生命的“娘家”,文字以特殊的溫暖潤養著我,使我后來步入彌漫銅臭味的地產世界里,依然珍藏著文字世界里的幾許真實和純粹,我日后獨自行走在陌生世界的路上,才不會孤獨。 感謝緣分。 去年春季的那個晚上,巧遇了文匯出版社社長周伯軍,他一見如故的鼓勵,讓我開始把這些散落多年的文字合輯出版的想法變為了行動。我因此特別感動,能以文字的方式再次回到“娘家”,回到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實在是一種幸福。 歲月的痕跡里,折射著時代的變遷。 小時候,從來沒有想掙這么多錢。吃飽穿暖是祖祖輩輩的 愿望。 那時,世界是遙遠而陌生的。我甚至不相信地球是圓的。 我在大學讀書時,遇上改革開放新時代的來臨。那個時候,我被李寧和中國女排的精神感動;在《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中想象美國;我看著《上海灘》連續劇了解這個城市的過去。 我沒有想到,后來我與李寧成為熟知的朋友。我沒有想到,踏上澳洲的土地后,霍克總理在一張餐桌單獨與我吃飯聊天。一個中國農民的兒子,與一個曾經的西方大囯的總理坐在一起,我突然覺得,自己與世界靠得很近很近。這一切,既不是虛構的一場美夢,也不是文學創作的構思,而是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普通中國人真實的經歷。 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聽我們的說教,包括我的兒子。我無意把我們過去的生活、習慣和感受強加于他們。但我相信這些非常純樸的故事,會像一面鏡子,讓他們更清晰地照耀出今天的幸福。 我不想用苦難去消遣文字,而想用記憶向昨天敬禮! 歲月的痕跡里,珍藏著無數的感恩。 6年前,我拖著簡單的行囊去南半球工作的時候,隨身帶了50面定制的五星紅旗。有人會誤以為這是政治的作秀,但我知道,這是對祖國和時代的感恩。 沒有今天祖國的強盛,我們絕不可能在西方世界里抬起頭顱。在悉尼Park St的辦公室,在伊麗莎白大街的展示館,我在五星紅旗下工作、談判,有一種自豪和溫暖。 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告誡我無論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感恩是所有道德的起點。他的話影響了我的一生。 我在行走于世的路上,驗證了父親的囑托。我盡力想把文字留住一路的體驗,直到這本《歲月的痕跡》面世的這一天,我仍遺憾,這些裝訂的文字碎片,永遠注釋不了內心的感恩。 歲月的痕跡里,映照著明天的希望。 培根曾說:“黃金時代在我們的前面,永遠不在我們的背后。” 是的,人不能沒有回憶,但不能在回憶里生活。在一個全新的世界面前,我們還會有很多的遇見。一切都在更新,需要把所有的驕傲歸零。我想以《歲月的痕跡》,與朋友一起去迎接明天的 太陽。 感謝這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文匯出版社編輯的一路指點。 感謝我多年的好友、著名書法家繆金元題寫了書名。 更感謝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寫序的“高配”。我想,這可能源于我們曾經是《文匯報》同桌工作多年的好友,也可能我們是同一代人,以這樣的方式一起感恩這個偉大時代。 許仰東 2021年2月
歲月的痕跡 作者簡介
許仰東,筆名荒島。20世紀60年代生于江南水鄉,當過大學教師、報社主編、企業家。80年代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作品。2015年起赴澳大利亞工作,其行走于世的散文作品游散于海內外網絡,不少作品點擊量超過百萬。這是其第一本以“感恩”為主題的散文集。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