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發展心理學(第4版·數字教材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9281
- 條形碼:9787300289281 ; 978-7-300-2892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發展心理學(第4版·數字教材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人類個體從受精的一刻起,就開始了五彩繽紛的人生旅程。發展心理學的目標就是對人一生發展變化的方式進行科學研究,從而揭示其中的特點及規律。本書從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心理社會性發展等三個方面描繪了人一生發展的歷程,闡述了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對生命過程的交織影響。
本書較為完整地介紹了關于人類發展的理論觀,涵蓋六大類十余種視角,既有仍然充滿勃勃生機的經典理論,也有近年來聲名鵲起的創新理論;而用于解釋具體發展問題的微型理論則散見于各相關章節。同時,本書也較為完整地描述了個人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及規律,反映了關于個人發展的近期新研究成果。這主要得益于眾多發展心理學家滿懷熱情且持之以恒的研究努力,他們不僅在研究歷史較長的兒童期、青少年期發展領域獲得了新發現,而且,在過往研究相對薄弱的成年期發展領域也取得了較多的新成果,使我們能夠更加完整地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生歷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同樣反映了我國發展心理學家在經年累月實證研究基礎上取得的令人稱道的理論建樹。
本書的特色模塊包括:開腦思考、名家肖像、模型圖示、經典圖片、拓展閱讀、關鍵術語,以及兩套二維碼鏈接———前沿掃描、研究范例。在寫作上,本書則是深入淺出,把那些看似深奧晦澀的內容,闡述得淺顯易懂。
總之,本書向讀者展現了線條清晰的人生畫卷。
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發展心理學(第4版·數字教材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目錄
**節 發展心理學概述
第二節 研究個體發展的方法
第二章 發展心理學理論觀
**節 畢生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
第二節 精神分析觀
第三節 學習觀
第四節 認知發展觀
第五節 進化觀
第六節 背景觀
第七節 畢生發展觀
第三章 生命的開始
**節 胎兒期
第二節 新生兒
第四章 嬰兒期的發展
**節 嬰兒期的身體發展
第二節 嬰兒期的認知及語言發展
第三節 嬰兒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第五章 幼兒期的發展
**節 幼兒期的身體發展
第二節 幼兒期的認知及語言發展
第三節 幼兒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第六章 學齡兒童期的發展
**節 學齡兒童期的身體和認知發展
第二節 學齡兒童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第七章 青少年期的發展
**節 青少年期的身體和認知發展
第二節 青少年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第八章 青年期的發展
**節 青年期的身體和認知發展
第二節 青年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第九章 中年期的發展
**節 中年期的身體與認知發展
第二節 中年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第十章 老年期的發展
**節 老年期的身體與認知發展
第二節 老年期的心理社會性發展
第十一章 生命的尾聲
**節 對死亡的界定與理解
第二節 面對死亡
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發展心理學(第4版·數字教材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節選
現實生活中,個體不可避免地面臨著道德判斷。無論是是與非,還是善與惡,都需要個體在特定的參照系統中進行評價。其中,這一參照系統所涵蓋的范疇就是道德內容,而個體在這一范疇中依據參照點進行量化評價的過程就是道德形式。也就是說,個體道德系統除了判斷道德水平的道德形式之外,還包括了界定道德范疇的道德內容。然而,基于理性主義的傳統道德心理學研究重視道德形式,忽視道德內容。具體而言,傳統道德心理學研究,忽視道德情緒因素,未能充分揭示道德判斷規律;忽視道德情感與行為,未能系統描述道德發展全貌;忽視道德文化多樣性,未能全面概括道德內容(張夢圓 等,2016)。“新綜合取向”(new synthesis approach)的道德心理學研究,更注重對道德內容的研究,這也使得道德形式的研究更加深入(Haidt, 2007)。該研究取向認為,道德是在心理機能調配下,由多元道德價值觀念、多種道德行為實踐、多樣社會習俗共同構成的心理系統。這一心理系統通過抑制和調節個體的利己性來維護日常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基于這一研究取向,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2012)等提出了“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 theory)。該理論是基于進化心理學和多元文化而形成的新綜合理論體系,包括四個基本理論假設和五種基本道德內容。假設一:道德源自進化,是先天性的反應機制。進化過程使人類形成了先天道德性(Haidt, 2012)。先天道德性早于個體經驗而存在,是個體道德系統發展的起點。假設二:道德具有文化可塑性。個體的先天道德性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特定的道德規則與行為模型,表現為道德的文化特異性。假設三:道德判斷直覺先行,推理在后。個體的道德判斷是快速、自動化的直覺反應,情緒在這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推理只是對道德判斷的解釋與辯護。假設四:道德內容是多元的。進化過程中,生存適應的多樣化使得人類道德內容呈現多元特征,并且多種道德內容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個體的頭腦中(Davis et al., 2016)。依托四個基本理論假設,基于道德內容的先天存在性、共享意向性、直覺反應性、跨文化普遍性,海特等認為人類具有五種基本道德內容:關愛/傷害(Care/Harm)、公平/欺騙(Fairness/Cheating)、忠誠/背叛(Loyalty/Betrayal)、權威/顛覆(Authority/Subversion)、圣潔/墮落(Sanctity/Degradation)。這五種基本道德內容都具有各自的適應性挑戰、原初誘因、即時誘因、特有情感和相關美德(Graham et al., 2013)。關愛/傷害:與關心、照顧和保護他人免受傷害相關的道德內容。為了人類香火的傳遞,在進化過程中,個體會形成先天的同情心、利他性等涉及關愛的道德內容。公平/欺騙:在與無親緣關系的人進行價值交換和社會互動時,人們為確保雙贏而形成的道德內容。忠誠/背叛:在與外群體競爭中,個體指向內群體的道德內容。忠誠內群體會使所在群體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利益。忠誠內群體使成員獲得自豪感,背叛內群體則使成員感到憤怒。權威/顛覆:在層級化群體互動中,人們指向上下級的道德內容。資源競爭和權力爭奪而形成的合法不對稱地位,使得人們尊重上級、保護下級。尊敬與服從被認為是與權威相關的美德,而破壞秩序則會引起人們的蔑視。圣潔/墮落:與保持圣潔、避免玷污相關的道德內容。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為了避免接觸致命的病菌和寄生蟲,形成了快速檢測危險源,并通過厭惡情緒自動遠離危險源的行為免疫系統。隨著道德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有些學者認為,除了五種基本道德內容外,還存在其他未被納入的道德內容,如自由/壓迫(Liberty/Oppression)、誠實/欺詐(Honesty/Deception)、擁有/偷盜(Ownership/Theft)等(Graham et al., 2013)。經過深思熟慮,海特等將自由/壓迫作為第六種基本道德內容,認為這一基本道德內容可以解釋無明確層級結構的群體運行過程,其具體的含義是:個體面對統治和限制其自由的人,所表現出的與反抗、怨恨有關的道德內容。
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發展心理學(第4版·數字教材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雷靂,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心理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網絡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科學進展》《心理技術與應用》雜志編委,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雜志副主編。多年來一直在高校從事心理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專注于發展心理學、互聯網心理學,主要研究領域是個性與社會性發展,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100余種。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