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鄭振鐸講唐五代兩宋文學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040793
- 條形碼:9787550040793 ; 978-7-5500-407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鄭振鐸講唐五代兩宋文學簡史 本書特色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我國現代杰出的作家、文學史家、藝術史家、文物考古學家和翻譯家。 《鄭振鐸講唐五代兩宋文學簡史(精)/大師講堂學術經典》是鄭振鐸論述唐五代兩宋文學的經典之作。全書包括了“隋及唐初文學”“律詩的起來”“開元天寶時代”“詞的起來”“五代文學”“變文的出現”“北宋詞人”“鼓子詞與諸宮調”“南宋詞人”“元及明初的詩詞”十個部分的內容。
鄭振鐸講唐五代兩宋文學簡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鄭振鐸對中國古典詩詞發展脈絡的研究著作,以全新的視角闡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堪稱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微型百科。
鄭振鐸講唐五代兩宋文學簡史 目錄
律詩的起來
開元天寶時代
詞的起來
五代文學
變文的出現
北宋詞人
鼓子詞與諸宮調
南宋詞人
元及明初的詩詞
鄭振鐸講唐五代兩宋文學簡史 節選
隋及唐初文學 隋及唐初文學皆受梁陳的影響——南朝文士北上者之多——隋的詩壇——詩人的楊廣——北方詩人:薛道衡、盧思道及李德林——楊素與孫萬壽——南朝的降臣們:王胄及許善心等——唐初的詩壇——陳隋的遺老們:許敬宗等——長孫無忌、李義府與上官儀——魏徵——王績——初唐四杰:王楊盧駱——白話詩人王梵志——隋及唐初的散文——玄奘的翻譯工作——《大唐西域記》 一 從庾信、王褒入周以后,北朝的文學起了一個很大的變動。幾乎是自居于六朝風尚“化外”的北周與北齊的文壇,登時發生了一個大改革,把他們自己擲身到時代的潮流之中,而成為六朝文學運動中的北方的支流。到了隋文帝開皇九年(589 年),南朝的陳,為隋兵所滅,自后主陳叔寶以下諸文臣學士,皆北徙。于是跟隨了南北朝的統一,而文壇也便統一了。在隋代的三四十年間(581—618)差不多沒有什么新的樹立。從煬帝楊廣以下,全都是無條件地承襲了梁、陳的文風。李淵禪代(618 年)之后,情形還是不變。唐初的文士們,不僅大多數是由隋入唐的,且也半是從前由陳北徙的;像傅奕、歐陽詢、褚亮、蕭德言、姚思廉、虞世南、李百藥、陳叔達、孔穎達、溫彥博、顏師古諸人,莫不皆然。當然,那時文壇的風氣是不會有什么丕變的。及王、楊、盧、駱四杰出現,唐代的文學,始現出從自身放射出的光芒來。但王、楊、盧、駱諸人,與其說是改變了六朝的風尚,還不如說是更進展地把六朝的風尚更深刻化、更精密化、更普及化了。他們不是六朝文學的改革者,而是變本加厲地把六朝文學的勢力與影響更加擴大了。他們承襲了六朝文學的一切,咀嚼了之后,更精練地吐了出來。他們引導了、開始了“律詩”的時代。在他們的時候,倩妍的短曲,像《子夜》《讀曲》之流是不見了;梁、陳的別一新體,像“沙飛朝似幕,云起夜疑城”(梁簡文帝),“白云浮海際,明月落河濱”(吳均),“終南云影落,渭北雨聲多”(江總)之流,卻更具體地成為流行的詩格。這便啟示著“律詩時代”的到來。在這一方面,所謂“四杰”的努力是不能忘記的。 二 先講詩壇的情形。隋代的詩壇,全受梁、陳的余光所照,既如上文所述。陳叔達、許善心、王胄以及虞世基、世南兄弟,皆為由陳入隋者。北土的詩人們,像盧思道、薛道衡等也全都受梁、陳的影響。當時的文學的東道主,像帝王的楊廣,大臣的楊素,也都善于為文。楊廣的天才尤高,所作艷曲,上可追梁代三帝,下亦能比肩陳家后主。 楊廣為文帝楊堅第二子。弘農郡華陰人。開皇元年(581 年),立為晉王。后堅廢太子勇,立廣為太子。又五年,殺堅自立。在位十四年。為政好大喜功,且溺于淫樂,天下大亂遂起。廣幸揚州,為宇文化及所殺。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正和陳、李二后主,宋的徽宗一樣,而其運命也頗相同。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流,自然更不易與他追蹤逐北。像他的《悲秋》: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復來。 露濃山氣冷,風急蟬聲哀。 鳥擊初移樹,魚寒欲隱苔。 斷霧時通日,殘云尚作雷。 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共星來。 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辭”。惜全篇已不能有。
鄭振鐸講唐五代兩宋文學簡史 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我國現代杰出的作家、文學史家、藝術史家、文物考古學家和翻譯家。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并開始發表作品。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五四運動爆發后,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并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雜志。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刊》。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倡導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大革命失敗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店主編《世界文庫》。1932年,《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箲鸨l后,參與發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和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聯共黨史》、《列寧文選》等。抗戰勝利后,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1949年以后,歷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 1958年10月17日,因飛機失事遇難,年僅50歲。 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文學大綱》、《中國文學論集》、《中國俗文學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創作有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僂集》、《歐行日記》、《山中雜記》、《短劍集》、《困學集》、《海燕》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