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初心 內容簡介
本書從重大人才工程人選和四大資智聚漢工程、精準扶貧一線,選擇30位踐行愛國奮斗精神的模范人物和優選群體,介紹他們的優選事跡。包括黃旭華(中船重工719所所長,中國核潛艇之父,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黃群(中船重工七六0所副所長,因搶救國家重點實驗平臺犧牲,獲書記指示號召全國學習)、裘法祖(同濟醫院醫生,中科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李德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病危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全國很好教師”)等。每篇文章由標題、人物獻詞、主體通訊、照片組成。
初心 節選
《初心:三十五位在漢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奮斗故事》: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 業內人都稱他為“鋼鐵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路鋼評價:“崔老本身就是一塊千錘百煉的特殊鋼。”崔岜用60年黨齡、70年教齡,為國家鋼鐵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詮釋了一位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根據《“勤奮勵志助學金”評選規則》,獲得該助學金的條件之一是“學習勤奮努力”。崔崑說:“根據我一生的工作體會,一個人要想取得一點成就,首先要勤奮。同時,年輕人要有一生的奮斗目標,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崔崑年少時,家鄉濟南被日寇占領,全家返回到老家濟寧,崔崑輟學三年。1940年全家又返回濟南,崔岜考入濟南齊魯中學高中部。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被偽政權接管。1943年夏他高中畢業,父親鼓勵他離開淪陷區,到大后方去繼續讀書。經過半年的準備,打聽好路線,1944年春他離開家,步行穿過位于河南商丘附近毫州的封鎖線,適逢日本侵略軍進犯中原,他匆促趕到洛陽。洛陽火車站已不售票,他爬上了火車頭側面的平臺上,經過幾天的時間才到西安。沿路火車頭冒出的黑煙已把他熏成了黑人。以后輾轉到了成都,穿過5省,歷時80多天。1944年秋,崔崑考入西遷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1946年武漢大學遷回武漢,1948年他留校任教。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鋼鐵是工業脊梁,而高性能的特殊鋼,更是托舉一個國家鋼鐵工業水平的巨臂。但當時的武漢大學并沒有這方面的專業。1951年秋武漢大學派他去哈爾濱工業大學,隨蘇聯專家學習至1954年。1958年華中工學院(1953年院系調整時武漢大學機械系并入新建立的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安排崔岜前往蘇聯著名的莫斯科鋼鐵學院進修,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兩年的留學生涯使他有機會了解和熟悉本專業的課程、實驗室的建設、研究生的培養,閱讀了大量文獻,并盡可能利用先進儀器和設備開展研究,為回國后的專業建設和從事特殊鋼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1960年,崔岜學成回國。那時,我國工業生產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鋼,卻無力自主生產,進口價格是普通鋼的10倍以上。“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崔岜和同事們加緊建設實驗室。買不到儀器設備,就帶著同事們自己動手做。4年后,終于建成了裝備比較完整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室。 “那時電力供應不足,課題組所用鹽浴爐等設備耗電量大,只能在用電低峰時使用,夜間上班是常態。”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風云回憶,因為沒有控溫自動化技術,當年崔岜常常通宵守在1200多攝氏度的鹽浴爐旁,手指按著控溫開關,眼睛緊盯著儀表數字,絲毫不敢懈怠。 熬夜之后,白天崔岜還要照常上課。*終,崔岜和課題組成員一同研發了低鉻模具鋼,含鉻降低到4%,代替原用的含12%鉻的高碳高鉻模具鋼,節約了我國當時較為稀缺的鉻,模具使用壽命延長一倍。 崔崑先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研制成8種新型模具鋼,解決了許多企業的生產難題。 崔崑介紹,教研室建立之初,經廣泛調查,他了解到工業生產急需高性能模具鋼,當時國內生產的模具鋼已不適應工業發展和新技術發展的需要。“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憑著決心,崔岜將模具鋼作為科研方向,研發了一種含鈮基體鋼,在國內外尚無先例。進入生產實踐環節,崔岜在哈爾濱軸承廠住了三個月,帶著學生和工人師傅一起,日夜守在實驗現場,在不同產品上反復實驗,*終達到課題攻關要求。這一新型鋼很快在汽車、電子、航天等行業推廣,后被納入國家工具鋼標準。 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一家無線電廠需制作印刷線路板的模具,該模具形狀復雜,上有數千個小孔,國內生產不了,只能從國外進口,每副模具約1萬美元,一年要進口100多副。崔岜與鋼廠合作,經反復實驗,研制了一種易切削模具鋼,解決了難題,用他們的鋼生產的模具每副只需約7000元人民幣,該廠每年可節約100多萬美元的外匯。這種新型鋼獲廣泛應用。此成果于1985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而當年一等獎空缺,二等獎僅4項。他先后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5項,其中國家發明獎3項,均為**發明人。他負責研制的鋼種在上百家企業獲得應用,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有四種鋼列入了2014年發布的《工模具鋼》國家標準。 1981年,他領導的華中工學院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成為全國高校該學科首批六個博士點之一。崔岜也成了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共培養了24名博士、23名碩士。崔崑一直強調:“我不想培養次品和廢品。我招的學生,進門時學歷有高有低,但都有志于科學探索和創新意識。” 合肥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劉寧回憶,當年求學時,崔老師讓研究生參與到他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省部級基金等項目中,學生得以快速成長。“嚴格要求、鼓勵創新、學以致用,這是恩師的教學原則。今天,我也這樣要求學生。” 由于崔崑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貢獻,1988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湖北省勞動模范稱號,1990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的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