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鄉村旅游對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影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422243
- 條形碼:9787516422243 ; 978-7-5164-222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旅游對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影響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本書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可作為旅游業的從業人員、管理者及高等院校等相關師生的參考用書。依據人力資本形成的四大形式(職業遷移、教育、在職培訓、健康)這一經典分析框架展開研究。**,在職業遷移方面:①與龍脊平安壯族的傳統觀念及對職業遷移和人力資本提升的限制相比,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龍脊平安壯族熱情好客和重農輕商觀念的變遷,影響了村民的職業選擇行為。②職業遷移對于龍脊壯族農民增收具有顯著影響,其收入構成擴展到家庭旅游經營性收入、旅游工資性收入、旅游財產性收入、旅游轉移性收入四種,旅游收入在占總收入中占極大比重。第二,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是人力資本開發的基礎途徑,對人力資本的研究,*早就是從研究教育開始的。與其他人力資本形式相比,教育投資的成本較高、收益期較長、投資收益率曲線在前期較為平緩。但從長遠來看,它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貧困問題,是個人和社會生產力的源泉。第三,在培訓方面:旅游業發展提高了龍脊平安壯族各類培訓的機會、類型、頻率、程度。自我培訓方面:村民多選擇邊際收益高的旅游技能培訓,而其他三類主體針對培訓的指向雖不盡相同,但培訓的效果卻是一致的,都促進了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增長,增加了村寨整體的人力資本存量、鄉村旅游素質以及旅游收益。第四,在健康方面:①鄉村旅游發展使平安壯寨人居環境得到改善;②鄉村旅游發展提升了平安壯族農民的醫療衛生保健意識,促進了醫療條件的改善;③鄉村旅游發展促進了龍脊平安壯族不健康的傳統習俗和觀念的變遷;④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政府、旅游公司和龍脊平安壯族農民自身這三類投資主體增加了健康投資,壯族農民健康程度得到提高,其健康投資的邊際收益提高,邊際成本下降,健康資本顯著增加。 鄉村旅游與農民人力資本之間的互動是漸進、循環的,其積極效果是顯著的、鏈條式的:鄉村旅游開發為農民轉移就業提供了條件和初始動力,而農民轉移就業是農民增收的前提;農民增收又為其實現人力資本積累與提升提供了深度遷移、教育、培訓、健康等方面的投資基礎,而“旅游農民”形成是農民人力資本積累與顯著提升的標志。“旅游農民”的形成為鄉村旅游的高層次發展提供了內生轉型升級動力。鄉村旅游與農民人力資本的互動,具有兩大顯著特點:①在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民人力資本積累的互動中,“干中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方式,是農民人力資本積累過程中的典型特征。主要在“干中學”中,龍脊平安壯族農民的溝通能力、餐飲技藝、經營管理能力得以提升,實現了人力資本提升。②在民族旅游發展情境下,地方性知識資本得以拓展成為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一項重要的、新的資本形態,是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積累與提升的一條特殊路徑。地方性知識的高資本收益率特性促進了龍脊平安壯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促進了壯族傳統文化的旅游開發與農民增收,促進了平安壯族傳統知識再生產與文化再生產。本書還總結了鄉村旅游與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互動中產生的五類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鄉村旅游對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影響 內容簡介
本書以旅游影響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 將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相結合, 采用實證為主、規范為輔的研究方法, 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范疇, 對鄉村旅游對少數民族人力資本的影響展開了研究。
鄉村旅游對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影響 目錄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和研究意義
1.1.1 研究緣起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述評
1.2.1 國外人力資本研究
1.2.2 國內人力資本研究
1.2.3 旅游發展與人力資本研究綜述
1.3 主要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理論觀點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術路線
1.4.4 創新點
1.4.5 田野調查介紹
第 2 章 龍脊平安壯寨的鄉村旅游發展與壯族農民
生活概況
2.1 平安壯寨的區域背景—龍脊風景名勝區
2.1.1 龍脊風景名勝區
2.1.2 旅游資源
2.1.3 龍脊風景名勝區的旅游發展概況
2.2 田野點平安壯寨概況
2.2.1 地理環境
2.2.2 自然條件
2.2.3 歷史沿革
2.2.4 社會經濟發展
2.2.5 對外交通狀況
2.2.6 基礎設施現狀
2.3 龍脊平安壯寨的鄉村旅游發展:歷程、模式與特點
2.3.1 旅游發展歷程
2.3.2 旅游開發治理模式
2.3.3 平安壯寨鄉村旅游發展的特點
2.4 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龍脊平安壯族農民生活概況
2.4.1 旅游經營活動
2.4.2 工作情況
2.4.3 培訓情況
2.4.4 日常生產生活消費情況
2.4.5 對旅游發展的看法和認識
第 3 章 鄉村旅游發展與龍脊平安壯族的職業遷移
3.1 鄉村旅游發展對職業遷移的影響
3.1.1 龍脊平安旅游轉移就業情況分析
3.1.2 龍脊平安壯族傳統職業及其與此相適應的習俗和價值觀念
3.1.3 旅游開發與龍脊平安壯族的職業遷移
3.2 職業遷移對龍脊平安壯族增收的影響
3.2.1 家庭旅游經營性收入
3.2.2 旅游工資性收入
3.2.3 旅游財產性收入
3.2.4 旅游轉移性收入
3.2.5 平安壯族旅游總收入及增收分析 ·
3.3 職業遷移與龍脊平安壯族的“干中學”
3.3.1 “干中學”模型
3.3.2 “干中學”與龍脊平安壯族的溝通能力
3.3.3 “干中學”與龍脊平安壯族餐飲技藝的提升和相關觀念的轉變
3.3.4 “干中學”與龍脊平安壯族市場經營知識和技能的積累
本章小結
第 4 章 鄉村旅游發展對龍脊平安壯族學校教育的影響
4.1 教育與人力資本開發
4.2 鄉村旅游發展對龍脊平安壯族受教育年限的影響
4.2.1 旅游開發前龍脊平安壯族的教育情況
4.2.2 旅游業發展對家長教育決策的影響
4.2.3 旅游業發展與學生教育需求
4.3 旅游開發背景下龍脊平安壯族教育的特點
4.3.1 教育具有較強的外部性
4.3.2 旅游業的發展打破了教育與經濟的惡性循環
4.3.3 教育與旅游的不對稱
本章小結 第 5 章 鄉村旅游發展對龍脊平安壯族培訓的影響
5.1 旅游開發與自我培訓
5.2 旅游開發與旅游公司培訓
5.3 旅游開發與酒店培訓
5.4 旅游開發與政府培訓
5.4.1 旅游服務培訓
5.4.2 農業培訓
5.4.3 管理培訓
本章小結
第 6 章 鄉村旅游發展對龍脊平安壯族健康的影響
6.1 旅游發展對村寨環境衛生條件的影響
6.1.1 旅游發展改善了村寨的環境衛生條件 ·
6.1.2 村寨環境衛生條件改善的解釋 ·
6.2 旅游發展對龍脊平安壯族衛生意識和醫療條件的影響
6.2.1 旅游開發前龍脊平安壯族的衛生意識和醫療狀況 ·
6.2.2 旅游開發后龍脊平安壯族衛生意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
6.3 旅游發展對龍脊平安壯族傳統習俗和觀念的影響
6.3.1 抽煙習俗的變遷
6.3.2 婚姻習俗的變遷
6.3.3 生育與養育習俗的變遷
6.3.4 多子多福觀念的改變
6.3.5 飲食觀念的變遷
6.4 旅游業的發展與村民健康投資
本章小結
第 7 章 鄉村旅游與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互動機理
7.1 鄉村旅游開發對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提升的促進
7.1.1 鄉村旅游開發與龍脊平安壯族的職業遷移
7.1.2 職業遷移與龍脊平安壯族農民增收
7.1.3 龍脊平安壯族農民增收與人力資本積累
7.1.4 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提升與“旅游農民”的形成
7.1.5 鄉村旅游發展影響農民人力資本的循環框架
7.2 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提升對平安壯寨鄉村旅游發展的促進作用
7.3 地方性知識資本:鄉村旅游與龍脊平安壯族的人力資本拓展
本章小結
第 8 章 鄉村旅游與人力資本的互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8.1 鄉村旅游與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互動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8.2 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積累與鄉村旅游發展升級的建議
本章小結
第 9 章 結論與不足
9.1 結論
9.2 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后記
鄉村旅游對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影響 節選
2.2 田野點平安壯寨概況 2.2.1 地理環境 平安壯寨坐落于龍勝各族自治縣東北部和平鄉境內,西南邊接龍脊村,東北方為中六、大寨和小寨,地處海拔 1916 米的崇山峻嶺深處(圖 2.8),梯田海拔*高處 1180 米、*低處 380 米、垂直落差 800 米。平安屬桂北高寒地帶的內陸山區,是“龍脊十三寨”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平安壯寨是龍脊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分,高聳在龍脊梯田的山梁上,是一個典型的大型壯寨,占地約 3 萬平方米,耕地面積 783 畝,其中水田有 600 畝,距山下的金竹壯寨6000 米,距龍脊古壯寨 2000 米。2.2.2 自然條件平安壯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 17.1℃左右,相對濕度為 80%,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休閑避暑的好去處。年均降雨量為 1600 毫 米 ~1733 毫米,4~8 月為雨季,占全年降雨的 72%。境內地面裸露的山體多為前震旦系的砂質巖,巖石多呈墨綠色。境內水源涵養好、溪溝密布,一年四季長流不斷。由于地形相對高度差異懸殊,所以形成了植被垂直分布的復雜性和地帶性,1000 米海拔以上為保護完好的山地次生林,1000 米海拔以下多為人工種植的村落植被。 2.2.3 歷史沿革 平安壯寨所在區域一直屬于龍勝縣管轄,龍勝縣被設為縣一級行政機構始于清乾隆六年(1741 年),并隨著龍勝縣劃分的改變而變化,民國時期隸屬鎮南鄉,現在隸屬和平鄉。平安壯寨曾用名為馬城寨、平瑤村,后改叫平安壯寨,以壯族為主。他們自稱為“布也”,祖先在明萬歷年間從南丹河池遷居至此,已有500 多年的歷史。 2.2.4 社會經濟發展旅游開發之前,居民的經濟收入主要為務農和外出打工,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果蔬等;旅游開發以后,旅游業逐步成為他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包括餐飲、住宿、購物、導游服務及門票分紅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水稻、辣椒、茶、紅薯、芋頭、玉米等。水稻每畝正常產量為 300 千克—500 千克,*高達 600 千克。目前,村寨出現了“農忙是農民,農閑是工人;出門搞旅游,開店當老板”的兩棲型農民,在開展旅游后村寨一舉脫貧,收入逐年增長,現在已經是屬于比較富裕的民族村寨。 2.2.5 對外交通狀況 平安壯寨與外界的交通狀況良好,距龍勝縣城 30.6 千米,距桂林市區約 103千米。目前從縣城到平安壯寨的二級公路已經連通,從黃洛瑤寨到平安壯寨的盤山公路為 5 千米。目前景區已由駿達和龍脊公司組建駿龍運輸公司,道路也已經在原先的基礎上重新整修。到達龍脊風景名勝區門口后,9 座以上的客車均需到龍脊梯田綜合服務區統一換乘景區專線車,到達平安壯寨驗票口后,沿石板路行走約 1 千米即可到達村寨。 2.2.6 基礎設施現狀 經過旅游發展,景區內的各種設施已經相比初期有了較大改善。目前平安壯寨有約 2 米寬的水泥路直通村口的停車場,景區內有寬 1.5 米的石板路從平安壯寨建筑群直通兩個觀景臺。其中,一號、二號觀景臺之間的砂石路 1 米寬。郵電方面,水、電、固定電話、閉路電視都已經在村寨內接通,移動、聯通信號覆蓋整個區域,旅館全部接通網絡,村寨內設置有郵政代辦點,能滿足基本需求。
鄉村旅游對龍脊平安壯族農民人力資本的影響 作者簡介
吳忠軍,博士,教授,現任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院長,旅游規劃與環境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旅游研究院民族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旅游專業委員會主任、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西旅游產業研究院長。從事旅游規劃與開發、民族旅游教學與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召開了十屆中國民族旅游論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1項重點)、國家自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主持編制旅游規劃80余項,參與編制旅游規劃15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出版著作3部,主編出版教材4部。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5項,教學成果獲廣西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廣西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2項,《旅游景區規劃與開發》獲全國首屆優秀旅游教材。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