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東北奇事 本書特色
22個東北民間流傳的奇聞逸事,283張情節連貫的特色剪紙。打開它,欣賞東北特色俗世奇人的“連環畫”,體會原汁原味的東北淳樸民風,理解那片孕育著熾熱心靈的黑色土地。
東北奇事 內容簡介
本書為有名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曹保明先生的短篇東北民俗故事作品集,收錄《蛤蟆填斗》《二十四爺》《一俊遮百丑》《沒量心》《王二思妹》等二十二篇故事,每篇故事均有關云德先生的東北特色剪紙作品作為插圖,剪紙作品共二百八十三張。故事情節與剪紙作品協調統一,宛如一部東北“連環畫”,極具東北文化特點,具有藝術價值。故事多展現二十世紀初期的東北民間傳說,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通俗有趣,刻畫東北俗世奇人,飽含獨特而豐富的東北民俗文化。
東北奇事 目錄
001|蛤蟆填斗
013|女炮手
025|二十四爺
038|一俊遮百丑
052|沒良心
059|楊半仙
070|王二思妹
081|隋老五
089|紙扎媳婦
101|爆炒活雞
119|歪脖子放山
130|忍罵
143|桃花杏美
153|菜心與菜幫
165|老姑草
177|黏耗子
186|縫狗
196|笨
202|借種
219|風交木棺
231|含淚靈芝
260|黑魚捎書
306| 后記 奇,原來是這樣……
東北奇事 節選
蛤蟆填斗 東北吉林遼源,有個胃津鄉,這里有一個屯,叫作“以兒充斗”。 多奇怪的一個名!誰到這兒了,都想打聽,這是咋回事。一打聽,卻驚出一身冷汗。 民國初年,這個屯子叫砬子洼屯,一聽這名,就知道四周盡是石砬子,只有一塊平地,屯里住著二三十戶人家。有一戶人家姓呂,老頭叫呂豐年,老兩口四十多歲才生下一個兒子,這孩子從生下來就又瘦又小,只有腦袋像正常人,身上呈軟骨狀,平常躺在炕上,別人不注意,還以為是一個鋪子、褥子扔在那兒,說話也說不太清,一發音哇哇響,爹娘便給他起名叫“蛤蟆”。蛤蟆從小缺營養,娘也缺營養沒奶,只能弄點米湯喂給蛤蟆喝,可他喝也喝不上溜。爹娘身體不好,爹是“羅鍋”,娘是癱巴,娘只能爬著下炕,趴在灶坑那兒燒炕、做飯。日子過得很苦,可是老了老了得了這么個兒子,老兩口還是很喜歡。 蛤蟆爹早年是一個打魚的,他心眼兒好,每天打魚回來,經 常給各家院杖子上“卡”一小包魚,讓大伙嘗嘗鮮。后來有一年,他從船上摔下來,背磕在石頭上了,從此成了羅鍋樣,人們叫他“摔羅鍋”,呂豐年這個本名反倒被人忘了。他家在這個屯里,逐漸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家,只有到了每年的三十晚上,快過年了,人們喜歡聚到蛤蟆家聽摔羅鍋講故事,這時,他家才像個普通人家。 由于蛤蟆家人緣好,加上早年摔羅鍋經常幫助村里人,于是村里人也都惦記著他家,村里人誰家有點好吃的了,包粽子了,下來青菜、瓜果了,往往就給蛤蟆家也包上一小包,然后到他家卡在他家的杖子上。村里人也不用進屋親手給,因為一進屋,蛤蟆全家都會感謝鄉親,鄉親們看不得蛤蟆家人感恩自己那眼神兒,特別是蛤蟆,他一激動、一笑,像哭,一哭,像怒,把人們嚇得回頭就跑。 因此,屯鄰們往往把救濟他家的“小包”,卡在他家的杖子 上就趕緊走。 他們家也習慣了,每天到吃飯的時辰,蛤蟆爹便會對老伴說:“我說你呀,看看今天有啥包?” “唉!”老伴答應著抹把眼淚,爬下炕去。 爹也會對蛤蟆說:“兒呀,你猜猜今兒個是啥包?” 就這樣,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靠屯里人救濟著。 到了1930年,老兩口已經八十歲了,蛤蟆也四十歲了,但他的身體還是那樣小,依然整日躺在炕上起不來。他的面容已經變老,滿臉都是褶子,只有兩只眼發亮,說話還是哇哇響。村里發生任何事情,全靠王保長來給蛤蟆家送話。 這幾天,屯子里亂七八糟的,外邊不斷傳來叭叭的大鞭子響聲,呂豐年知道,這是上方催公糧的來了。當年,在東北一帶, 民國政府實行公糧制,每年一交,定出數來。如果哪個屯子按人口交不上公糧,輕則撤你五保村的待遇,重者罰你保長和連甲,還要逼村里派出大批民工去干重體力活兒。 下晌,王保長愁眉苦臉地走進來,告訴呂豐年:“蛤蟆爹,這兩天,別出屋!現在上邊正催糧。去年收成不好,咱屯子還差 三斗不夠裝車……你把你的苞米都藏起來。如果來人檢查,別出聲,村里李大院外出借糧去了。唉,他明天早上回來,如果還借不夠,咱村子就遭殃了!” 說完,王保長又愁眉苦臉地走了。 夜里,蛤蟆全家人都睡不著了。 天快亮時,呂豐年咬著牙來到門口,老伴和他一塊兒趴在院門口的杖子上,聽大道上的人們議論說:“這可咋辦哪?李大院剛剛借糧回來了!可是,只借來了二斗,還差一斗啊,這下咱屯子要玩完哪!” 這些話,深深地刺痛了呂豐年的心。 他和老伴往屋里走時,一個主意在他心里生成了。唉,他想,他們一家人,這一輩子全靠村里人的相幫啊,現在是關鍵時刻了,有錢出錢,沒錢出力,他們也該出出力呀!可是,他們家有啥“力”可出呢? 誰知,他卻真想到了一個能出的“力”。 這時,他們走進了外屋,呂豐年和老伴商量說:“蛤蟆他娘,現在,村里到這個節骨眼兒上了,就差一斗糧了!別的咱也幫不上忙,我看,咱幫大伙湊上這一斗糧吧……”然后,他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干脆把兒子裝在斗里,再把家里剝下的那半斗苞米粒子倒進斗里,湊夠一斗,交上去。他說到這兒,又加了一句:“蛤蟆他娘,這也算咱家這些年對鄉親的一點回報!”誰知,蛤蟆他娘一聽,連忙說道:“那可不行!蛤蟆也是一條人命啊!” 蛤蟆爹說:“不行?那還咋報答鄉親們?再說,咱家三口人,活著,就等于給鄉親們造孽,帶來的只有負擔。咱們無以為報,不這么辦,又能怎么辦?” 蛤蟆娘聽了,嚶嚶地哭了。她說:“這么做,咱們也對不起蛤蟆呀!”但哭了一會兒,她說:“唉,要辦你也得征求一下孩子自己的意思啊!” “好,我去說!” 蛤蟆爹下定決心后,和老伴進了屋里。 蛤蟆正在炕上“哇哇”地叫,那是他閑得沒事在“練歌”, 練歌也就是哇哇地叫。 爹娘坐上炕去,坐在兒子身邊,爹把村里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對兒子說了一遍,又加了一句:“兒呀,我們這樣做,你別恨爹娘。這輩子,我們對不住你了!” 誰知,蛤蟆一聽,說:“爹!娘!這樣做就算對了。鄉親們這樣待承咱們全家,咱們不這樣做,也沒什么可報答的,我沒意見,我自個兒愿意!就這么辦吧!” 啊?沒承想,兒子答應得這么干凈,利落。 于是,老兩口含淚囑咐兒子:“一斗裝二十五斤糧,咱家就六七斤舊苞米種,也有些塵土。你先蹲在斗里,爹往斗里倒米時,你忍著點,千萬別出聲,安安穩穩地被收糧的人運走。如果探子扎你,也忍著點,米倒進去后,你使勁往斗里面鉆! 兒子說:“心放肚子里吧,爹,娘!” 于是,老兩口含淚準備起來。 他們給兒子熬了他生命中的*后一碗粥,讓兒子喝了。蛤蟆爹又趕緊去通告王保長,說他家有一斗糧,明天收糧車經過門口時,可以把這斗糧加上數。王保長聽了,又驚又喜,全屯人心上的石頭也都落了地。 第二天早上,收糧的車慢慢地來了。那是一輛黃牛拉著的大車,車上圍著蘆葦囤子,糧食倒在里面就行。這時,只見蛤蟆爹捧著糧斗出來了,那收糧人照樣舉起糧探子,往里面扎了一下,然后看收在探印里的糧食成色。蛤蟆爹的心提到了胸口,直到打探子的人說“成了”,他才一步跨到牛車的囤子前,嘩的一聲,將斗扣了進去。 事情過去三天之后,王保長,李大院,還有村里的幾個老人,他們帶著老酒來到呂豐年家,想慶賀一下屯里這次終于過了交公糧的難關。大家進了屋,端著酒茶,讓呂豐年放炕桌子,好上炕喝酒?梢豢纯簧,竟干干凈凈的,被褥都不見了! 王保長邊倒酒,邊問呂豐年:“蛤蟆呢?” 呂豐年說:“他走了……” 李大院說:“他平常不會走?” 呂豐年老伴說:“蛤蟆,填斗了!” “啊,蛤蟆填斗了?” 只聽“啪嚓”一聲,王保長手里的酒壺落在地上,摔了個粉碎。 這,誰還能吃飯哪,人們立刻下地出門,要去遼源縣追拉糧車。 可是,上哪兒追呀?打聽到消息的人說,那糧車,當天先到縣里,然后裝火車,火車再拉糧到小四平。有的說奔了通榆;有的說奔了農安;還有的說直接去了內蒙古的扎萊諾爾或海拉爾。 又過了幾年,呂豐年兩口子也老死了。后來,一場大水把他家的房子沖垮了。 可是多少年過去了,以兒充斗的故事,一直在這個地方流傳著……
東北奇事 作者簡介
曹保明,著名文化學者,曾任中國文聯全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六、七、八屆副主席,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省人民政府參事;現任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民間故事》雜志社長、主編(編審二級);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十大杰出人物。曾出版《最后的漁獵部落》《東北文化源頭記錄》等百余部作品。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