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法哲學名著譯從叢:法哲學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2257
- 條形碼:9787100172257 ; 978-7-100-17225-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哲學名著譯從叢:法哲學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原為龐德在1922年的一篇演講稿,基于宏大的歷史社會視野、以雄辯的語言極為精煉地概括了龐德的法哲學思想。本書的特色有三:其一,本書是法哲學的歷史性研究。側重于法哲學總體及其主要論題(法律的目的、法律的應用、責任、財產、契約)的歷史演變過程;其二,本書是法哲學的社會學(社會理論)研究。偏重法哲學思想的社會基礎,以社會變遷為出發點解釋法哲學思想的歷史演進。其三,本書是法哲學的社會功效式研究。以社會功效作為評判法律的基本準則,立足于當代社會的基本特征的社會功效*大化,為法哲學諸多爭議性議題提供了答案。
法哲學名著譯從叢:法哲學導論 目錄
前言
**章 法哲學的功能
第二章 法律的目的
第三章 法律的應用
第四章 責任
第五章 財產
第六章 契約
參考文獻
索引
法哲學名著譯從叢:法哲學導論 節選
《法哲學導論/法哲學名著譯叢》: 在哲學家的手中,第四種法律理念經常表現為另一種形態,即第五,法律被看作是一套對永恒不變的道德法典的揭示與宣告。 第六,法律被認為是在政治組織化社會中,人們關于彼此關系的一套約定。這是將法等同于法律、將法等同于城邦國家的造法與裁定的民主版本,后一種等置在柏拉圖的《米諾斯》-書中被討論過。德摩斯梯尼向雅典陪審團建議此種等置方式,并不突兀。在這樣一種理論中,此種政治理念非常可能得到一種哲學理念的支持,通過訴諸于內含于允諾的道德義務,能夠解釋人們為何應遵守他們在民眾集會中達成的協議。 第七,法律被認為是反映了支配宇宙萬物的神化理性。更準確地說,法律反映了此理性向作為道德存在的人類指示的“應當如何”,有別于此理性向其他生物指示的“必須如何”。此乃托馬斯·阿奎那的法律觀,它的生命較為持久,一直持續到17世紀,并且在這段時間內有很大的影響力。 第八,法律被認為是在政治組織化社會中,主權者關于人們應該如何導控自身的一系列命令,此類命令的效力*終來源于被人們信奉的主權者的權威根基。古羅馬共和時期和古典時期的法律學者正是如此理解實在法的,正是由于皇帝擁有羅馬人民轉移給他的主權,《法學階梯》才會說,皇帝的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此種思維模式非常適合那些在16、17世紀致力于集權化的法國君主政體的法律人,正是通過他們,此思想模式促成了公法之誕生。該思想模式也適合英格蘭1688年之后出現的議會至上之狀況,并成為英國的正統法律理論。它還能夠迎合人民主權的政治理論,依這種理論,人民被認為繼承了議會主權(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和法國國王的主權(法國大革命時期)。 第九,法律被認為是一種經由人類經驗而發現的規約體系,依此,個體人類的意志可以實現*為完全的、能夠與他人意愿的類似自由相協調的自由。此種理念被歷史學派持有,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先前的幾乎整個世紀,它使得法學家失去了對法律的主權者命令理論的忠誠。它認為,人們憑借經驗發現原則,經驗并非人類有意識的努力的結果,而是以某種不可避免的方式被決定。此過程要么被正當、正義理念或自由理念的展開所決定(自由理念在人類的正義實施中實現自身),要么被生物學法則、心理學法則或者種族特性之運作所決定,該過程的必然結果就是當下之法律體系與當下之人民。 第十,人們把法律理解為一套原則的體系,借由法學著述與司法裁判,它在哲學層面被發現并在細節上得到完善。依照此原則體系,人的外在生活成為理性的評判對象,或者換句話說,行動中的個體之意志與其伙伴的意志得以協調。此思維模式出現于19世紀,那個時候,自然法理論在流行了兩個世紀之后被人們拋棄了,哲學被要求對法律的體系性安排與細節完善提供批判性指引。 ……
法哲學名著譯從叢:法哲學導論 作者簡介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1964),美國著名法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二十世紀“社會學法學”的奠基人之一,其學說對當代法學理論有深遠影響。代表性著作有:《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法律史解釋》《法律與道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理學》等。 于柏華,法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權利理論和法哲學。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