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生活在裂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622417
- 條形碼:9787551622417 ; 978-7-5516-224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活在裂隙 本書特色
劉瑜 吳聲 高群書(@他回精神病院了) 熊培云 聯合推薦 ★ 以簡白干凈的散文為形式,以作者在中美兩國十余年的生活體悟與感悟為緣起。 ★ 分為人生智慧、世間真相、處世之道、愛情親情、中美之間、人文表達、走過之城、生活之歷八輯。 ★ 不瑣碎,不空泛,以古典靜美的方式傳遞銳利的思想。 ★ 為現代快節奏都市人群提供直抵內心深處的智性文字。
生活在裂隙 內容簡介
劉瑜 吳聲 高群書(@他回精神病院了) 熊培云 聯合推薦 ★ 以簡白干凈的散文為形式,以作者在中美兩國十余年的生活體悟與感悟為緣起。 ★ 分為人生智慧、世間真相、處世之道、愛情親情、中美之間、人文表達、走過之城、生活之歷八輯。 ★ 不瑣碎,不空泛,以古典靜美的方式傳遞銳利的思想。 ★ 為現代快節奏都市人群提供直抵內心深處的智性文字。
生活在裂隙 目錄
**輯 智慧能使人站到生命之上
“生命在則欲望不止,欲望不止則痛苦不息。”
人性比你想的復雜 /002
人的動物性與植物性 /004
如何成為智慧之人 /007
無用之學之有用 /010
“逆來順受”的智慧 /013
當下的力量與幸福感 /016
欲望的萬有引力 /019
快樂的本質 /022
苦難的底色 /025
放下方得解脫 /027
大多數人是如何平庸化的 /030
天才的月亮 /033
愛好也是解藥 /037
克服油膩的慣性 /040
人以群分 /042
成于人合,敗于不合 /044
矛盾與創造力 /046
自由即自律 /048
自足的智慧 /050
用回憶證明來過這世界 /052
衰老的亮度 /054
遺忘的時代 /056
生活的箴言 /058
人的樣子 /060
取舍的能力 /062
生死為邊界,困局即出口 /064
第二輯 液態時代一切的堅固都在消散
“我們這個時代不缺崇拜與荷爾蒙,缺的是冷靜的注視與理性。”
世間一切皆假說 /066
人與人之間充滿誤解 /068
輿論的烏合 /070
偶像崇拜都是造神運動 /072
生活在裂隙 節選
人性比你想的復雜 世間*復雜的,莫過于人性。 毛姆說:“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里的。”所以,人性經不起判斷, 它的靈活多變讓每個人既是天使,亦是撒旦。 某種意義上說,我對大眾媒介*抵觸的,莫過于它對人性的簡化。因為介質的有限性,無論是電影、電視、紙媒…… 都承托不了人性的復雜。 新媒體的快速流轉更是加快了我們對他人的粗暴概括。歷史人物都會被后人蓋棺定論,“定論”之后,真相便不再重要— 這實在是后人對前人*大的殘忍。世人眼光永遠只停留在行為的結果,卻無人追溯行為的理由。 于是,犯罪者必然毫無善心,投降者必然與堅毅無關? 在我看來,人的某些行為具有偶然性,用必然去覆蓋偶然, 難免過于絕對。 我們幼年所閱歷過的大量文本都充斥著這種簡化的絕對, 等我們踏入社會后,依然沿用這種思維的慣性去判定人,辨別敵友。簡化是為了站隊,復雜方能包容。 個人與群體彼此包容的起點在于—對人性復雜的懂得。 所以,我會時常提醒自己,去理解人性,不要急于判斷 人性。 如何成為智慧之人 首先要明確的是,智慧不等于知識和博學。 博學之人擅長引經據典,但引述的只是他人的思考,并不代表自己原生的見解。博學的人很少,智慧之人更是萬里挑一。 智慧的起點是對人生根底的困惑,這往往始發于一些覺醒。比如,你發現無論你取得多少成績、獲得多少財富,這些都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比如,你遭遇了一些重大挫難, 尤其是親人離世,你開始質疑人活著的終極意義。尋找智慧的過程因人而異,理性之人偏于哲學,感性之人偏向宗教。前者靠邏輯說理,后者用故事慰藉。當然,無論哲學還是宗教, 都只能提供佐料,醞釀智慧的素材還得來自個人的人生經歷。 智慧的生發與內化都需要建立在對自己、對他人的時時內省與觀察之上。所以,蘇格拉底會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智慧的淺層表征是能預見當下現象、即時結果之后更長遠的穩固作用。 凡人行事多基于條件反射—遇事、沖動、作出反應, 不預想后果。有智慧之人在遇事后,會重復設想未來的長遠影響,糾正本能沖動,再據此行事。 舉個例子,普通人的視界會局限在獲得物質的一剎那歡愉,而智慧之人則會看到物質到頭來都不會對人的幸福有任何影響,反而隨著財物堆積,會給人帶來不可避免的操勞。用智慧指導行為,往往意味著對本能的克服。有智慧之識, 但無法在行為上依守智識的人,是不能稱其為智慧的。畢竟, 行為比思考更難,行為需要克服人不自覺的動物本性,思考則可以在不受本性干擾下穩步進行。因此,看一個人的真實面貌,看他所行比所言更直接有效。智慧往深里去,就是對人生虛無本質的看透與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建定。因為發現虛無,智慧的覺醒往往意味著一絲理性的絕望。 也因為理解虛無,所以,新構建的價值體系(無論是基于宗教或哲學)反給人帶來一種穩定與使命感。這就如同當你理解了黑暗才是夜晚更明確的存在,你才真正意識到了星星的光亮。 智慧之人毫無例外是憂郁的,他們對痛楚的敏感,以及精神上的敏銳,都要比常人凸顯。智慧之人也毫無例外是不熱衷于社交的。叔本華說過,“一個人具備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與人交往”。對他們而言,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比得上靜處獨思的自得更寶貴。 人群的秩序 記得當年我乘坐的飛機剛落地波士頓,我心中期盼的是見到一個極其摩登現代的都市,結果,車一開出機場,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樸素沉靜的小城,都趕不上外灘的繁華,那才是 2006 年。 十幾年過去了,中國都市的樣貌日新月異,如今的中國人再去游歷其他地方,估計都會有強烈的落差:啊,原來紐約就這樣啊;啊,原來東京就這樣啊;啊,原來首爾、巴黎就這樣啊…… 城市的硬件改造有如整容手術,確實可以一蹴而就讓城市樣貌得到飛速提升;相反,城市的內在氣質卻是長期的積淀, 它需要依靠城市中大多數人的自覺與合為。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看外在設施容易被誤導,還是應該看整體人群的秩序感。 細小到坐地鐵的時候人們是否自動靠右站立,讓趕路的人從左側先過;司機能否遵守交通規則,愿意自覺讓道給其他司機與行人…… 比如,這幾年我每次回上海,都驚喜地發現人群的秩序感甚至要超過了紐約,而路上的行車也越來越遵守規則,跟八九年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我們甚至可以從一個城市人群在通行中的狀態推測出這個城市商業的規則與秩序感。打個比方,一個登機毫無秩序的城市,其商業秩序也會更叢林野蠻。 秩序是人獲得安全感的前提。 秩序意味著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可預測,脫軌的行為也會得到懲罰與糾正。秩序的缺乏,意味著這個社會默認的常態依舊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搶奪。 美貌從不是人生的捷徑 美貌看似是一種捷徑,然而,這捷徑的持久性太短,并不值得信賴。 美貌在年輕時似乎可以打開人生的很多路徑,不過,選擇過多,卻也容易讓人迷失選錯,能在過多的誘惑中保持理性與自制的人畢竟很少。 看了林青霞、張艾嘉、胡因夢三位臺灣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女明星的人生軌跡,如果說美貌是人生的捷徑,那她們便應該擁有*順利的人生路途,但是,美貌與財富也許可以交易,但美貌與幸福卻根本無關。她們仨,年輕時都風華絕代, 傾國傾城,也都心系才子,情感充沛豐富。然而,青春逝去后, 人生逐漸分化成不同的軌跡。往事成風,各自的人生本無所謂高低,只有當事人自己了解冷暖。相較而言,覺得張艾嘉算是活得很漂亮,胡因夢活得很獨立,林青霞活得很克制。 張艾嘉應該是三個人中*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個性奔放, 能量豐富,樂觀自信。看她與許知遠的對談,許提到張艾嘉唱歌、演戲、導演都成了介入者,雖沒有進而成為哪個領域的偶像,反倒促使她在藝術的各條航道上堅持至今。 想來還真是,張艾嘉似乎一直都有一種“邊緣感”與“文藝氣”,這與她一路成長起來所接觸的都是臺灣香港地區*杰出的電影人、音樂人相關,那群人有著豐滿沖撞的理想, 其實,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文化精神自由絢爛的時代。不光是她,胡因夢在她的書里也提到過她那時在紐約受到的沖撞與浸染。 張艾嘉在生子結婚后,依然保持著創作與獨立,雖人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也都讓她反思、累積,沉淀成了人生的智慧。如果說張艾嘉是通過外向的戲劇創作,去完成她的人生, 豐富自己的精神,那胡因夢則是相反。在經歷了愛情的風云痛苦后,她在 35 歲便息影,一心向內找,通過靈修尋找精神上的寧靜,與自己達成和解。 胡因夢同樣是很有才華并注重自身獨立的女性,她內心有強烈的沖突,看她的書能感受到她父母婚姻的不幸給她帶來的內心創傷,在她一頭扎進李敖的愛,又被猛烈踢出李敖的世界后,她內心的孤獨與撕裂想必很劇烈,成為她尋尋覓覓各種精神解藥的契機。到了晚年,看她依然在堅持翻譯各種書籍,想必是已找到內心的錨。 而林青霞,我感覺她反而是三個人中活得*受制的人。她善良、敏感、多情,卻又被“大美人”的人設綁架過深, 她太過看重世人對她的看法。偶像被多少人崇拜,就被多少人的眼光綁架。 從她的文字里,你分明可以讀到一個識大體、人緣好、心細如發、多愁善感的人,但是,她也只是默默接收了一切, 扮演好她的角色。她從 17 歲就開始演戲,她書里反復提到, 人生的戲比戲劇的戲更難,因為劇本要自己寫。而她這樣一個受制于他人眼光的女孩,也就注定了她人生的劇本里不會有“自由”這兩個字。 人生獲得幸福很難,對女性來說,也許更難。美貌其實并不能讓人一步踏入“幸福”,反而還會讓人對人生有了更高的期望。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人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力越強, 越能保持充沛的探索與追求(無論是向外還是向內),并以此激勵自我的爬升進階,越能接近人生整體的圓滿充實感。
生活在裂隙 作者簡介
立雯,八零后,生于江蘇無錫,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后獲全獎于麻省理工學院攻讀比較媒體碩士項目。畢業后旅居波士頓,從事過金融、市場、戰略等工作,現任國際創新咨詢公司frog全球市場總監。十余年來,以“異鄉人”之眼,借商業之遇,觀人世冷暖,察人性百態,一一訴諸文字。微博ID:@立雯。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