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19731
- 條形碼:9787300119731 ; 978-7-300-11973-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 內容簡介
《小說的準備:法蘭西學院課程和研究班講義(1978-1979,1979-1980)》由四個不同部分組成,包括兩次課程講演系列,兩次研究班講義系列。四個部分之間沒有主題方面的直接關聯,但彼此之間存在著思想方向上的統一性。該書可視為作者以研究寫作為名進行的一次文學倫理學自白。該書包含著兩種異質性的否定行為:通過用古典小說貶低現代小說在一般理念層面上宣告的死亡;通過承認自身小說寫作計劃的失敗在個人實際層面上來體踐之終結。*終的隱喻,就成了的隱喻。該書表現出一種客觀分析與主觀表現交織融合的特殊寫作風格,是巴爾特為我們留下的一份在倫理話語掩飾下的、值得細細品味的唯美主義。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 前言
羅蘭·巴爾特(1915-1980)是已故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思想家和理論家,結構主義運動主要代表者之一,并被學界公認為法國文學符號學和法國新批評的創始人。其一生經歷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作者故世后留下了5卷本全集約6 000頁和3卷本講演錄近千頁。這7000頁的文稿,表現出了作者在文學、文化研究和人文科學諸領域內的卓越藝術品鑒力和理論想象力,因此可當之無愧為當代西方影響*大的文學思想家之一。時至今日,在西方人文學內*稱活躍的文學理論及批評領域,巴爾特的學術影響力仍然是其他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難以企及的。
1980年春,當代法國兩位文學理論大師羅蘭·巴爾特和保羅·薩特于三周之內相繼謝世,標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乃至西方兩大文學思潮——結構主義和存在主義的終結。4月中旬薩特出殯時,數萬人隨棺送行,場面壯觀;而3月下旬巴爾特在居住地Urt小墓園下葬時,僅有百十位朋友學生送別(包括格雷馬斯和?疲扇硕际歉前莸臒釔壅吆脱芯空,而彼此的文學實踐方式非常不同,*后是薩特得以安息在巴黎著名的Montparnasse墓地內福樓拜墓穴附近。薩特是雅俗共賞的社會名流,巴爾特則僅能享譽學界。
1976年,巴爾特以其欠缺研究生資歷的背景(據說20世紀50年代末列維一斯特勞斯還曾否定過巴爾特參加研究生論文計劃的資格),在福科推薦下,得以破格進入*高學府法蘭西學院。1977年1月,挽臂隨其步入就職講演大廳的是他的母親。8個月后,與其廝守一生的母親故世,巴爾特頓失精神依持。在一次傷不致死的車禍后,1980年,時當盛年的巴爾特,竟“自愿”隨母而去,留下了有關其死前真實心跡和其未了(小說)寫作遺愿之謎。去世前兩個月,他剛完成其*后一部講演稿文本<小說的準備》,這也是他交付法蘭西學院及留給世人的*后一部作品。而他的**本書《寫作的零度》,則是他結束6年療養院讀書生活后,對飽受二戰屈辱的法國文壇所做的**次“個人文學立場宣言”。這份文學宣言書是直接針對他所景仰的薩特同時期發表的另一份文學宣言書《什么是文學?》的。結果,30年間,沒有進入過作為法國智慧資歷象征的“高等師范學院”的巴爾特,卻逐漸在文學學術思想界取代了薩特的影響力,后者不僅曾為“高師”哲學系高材生,并且日后成為法國二戰后首屈一指的哲學家。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 目錄
小說的準備
Ⅰ:從生活到作品
法蘭西學院課程講義(1978-1979)
1978年12月2日講義
1978年12月9日講義
1978年12月16日講義
1979年1月6日講義
1979年1月13日講義
1979年1月20日講義
1979年1月27日講義
1979年2月3日講義
1979年2月10日講義
1979年2月17日講義
1979年2月24日講義
1979年3月3日講義
結論
1979年3月10日講義
迷園的隱喻
跨學科研究
1978-1979年度研究班講義
1978年12月2日研究班導論
1979年3月10日結束的講義
小說的準備
Ⅱ:作品作為意志
法蘭西學院課程講義(1979-1980)
1979年12月1日講義
前言
Ⅰ:寫作的欲望
1979年12月8日講義
1979年12月15日講義
領隊獨白,方法,敘事
1980年1月5日講義
Ⅱ:**試煉:選擇,懷疑
1980年1月12日講義
……
普魯斯特和攝影
對所知甚少的攝影資料所作的檢驗
附論
羅蘭·巴爾特文集:小說的準備 作者簡介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其一生經歷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后輝映,并被公認為蒙田以來法國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_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了研究社會、歷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了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系”,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歷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過了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向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后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_蘭·巴爾特對于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產對于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合于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別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