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少點精致的俗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58599
- 條形碼:9787541158599 ; 978-7-5411-585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少點精致的俗相 本書特色
繼《行走的達蘭喀喇》之后,侯志明又一部洋溢著質樸真情的散文集。一部服從于內心*真實情感愿望的作品集,有事說事,有情抒情,有理論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
少點精致的俗相 內容簡介
《少點精致的俗相》是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的一本散文集,由阿來作序,賈平凹題寫書名。內容以對往日親情的追憶、對名人的訪談側寫和一些游記為主。所收錄文章文風樸實無華,文筆流暢,行文富于真情實感。文章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追問、熱愛和反思。
少點精致的俗相 目錄
憶舊
燈如紅豆……3
天地間有篇文章做不完……8
年的味道……16
我的老師們……22
倔強遙遠的夢……26
搖曳的亞菊……30
餓的恐懼與飽的困惑……34
牛也號哭……39
復合之物……47
祖制……50
童年野趣……54
訪談
脊梁……63
本色……106
棋后……138
我和流沙河的兩面之交……143
觀景
四子王,一朵紅格艷艷的花……155
穿過九寨的美景……161
孤獨的揚州……173
成都的雨……178
梭磨河流過馬爾康時……182
彭山,半得山水半得仙……189
文言
少點精致的俗相……199
三真……205
進了左耳把它從右耳趕出……211
當悲憫在筆下流淌時……215
人生無處不寬窄……220
蝙蝠的命運……225
平視人生……227
后記……231
少點精致的俗相 節選
燈如紅豆 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經常會在夜深人靜后,走出臥室,走到陽臺,點一支煙,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無數盞燈組成的。遠處望是整齊、燦爛的,如安臥的長龍波光粼粼;近處看是柔和、恬淡的,如沉思的哲人憂郁靜謐。望著望著,有時會掉下眼淚來。 是的,不止一次。 因為我總會想到童年、少年時陪伴我的那盞小油燈。那是一盞煤油燈,尺把半高。油燈結構之簡單簡直無法描述:下面是一個如老式的新華字典大小的木座,木座的中間是一根木棍,木棍的頂端是一個碗狀的鐵盒,鐵盒里是一個小學生用過的墨水瓶,墨水瓶里倒上煤油,瓶蓋上插一根圓珠筆芯粗細的鐵芯,在鐵芯里穿一根棉線,煤油浸潤棉線,便可以點燃。在我的記憶中,這盞燈一直伴隨我長大成人上大學離開家。 我們家兄弟姐妹五人,在那個困難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嘗過生活的艱難。別的不說,就是一家人偶爾做件新衣和平時的縫縫補補,對母親來講就是一項繁重的勞作。冬天到了,要把單衣單褲洗凈絮上棉花做成棉衣;夏天來了,要把棉絮掏出來洗凈變成單衣。姐姐的衣服小了,要給弟弟穿,須把女裝改男裝;哥哥的衣服要給妹妹穿,又要把男裝改女裝。長的要改短,短的要加長,顏色不一樣的還要漿染一致,母親的辛勞可想而知。 春節前的母親是*忙碌的。一進臘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燈前,趕做新衣或者漿洗舊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還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覺,發現母親還在燈前納鞋底做新鞋,腿上蓋著被子,身上披著棉衣。一手拿著鞋底,一手交替拿錐子和針線。先用錐子扎,再用針穿線,再在膝蓋上使勁地勒緊。我看著看著,忽然看見她渾身一抖,把手里的東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緊緊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臺上。燈仍然在嗤嗤地發著光,沒被吹滅。我知道她還會起來,我就沒吱聲,靜靜地等候著。果然,過了五六分鐘吧,她又坐了起來,拿起沒做完的活兒。我想過去摟住她看看扎傷的手,想勸她去睡覺,但我一張口,說出的卻是:“媽,我要尿尿。”媽沒有抬頭,只是說:“燈亮著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轉身,站在那兒,盯著母親,希望她看我一眼,等來的卻是:“冷,快去睡,感冒了過不好年。”她仍沒有抬頭。“那你怎么還不睡?”“快完了,一會兒睡。”在母親的心里,為了孩子過年的新衣新鞋,這些活兒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時的。年年如此。 直到今天,雖然比四十多年前好過了若干倍,但在我心中,那盞小小的油燈從沒有熄滅。它渺小像母親,它柔弱像母親,但它明亮也像母親,照亮的是我們艱難生活的每一天,并陪伴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后來,我們家又有了另一盞油燈。那是一盞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帶了玻璃燈罩的油燈。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盞燈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個調整亮度的開關。這是父親做了生產隊會計,村里給買的。因此,雖然我們很喜歡,但除了父親,我們從來沒有人擅自去用。所以,我印象中的這盞燈總是和父親聯系在一起的。自從有了這盞燈,我們總希望父親天天計工分,天天整理賬,天天點亮這盞燈。那樣不但整個家里會明亮很多,而且我們可以蹭亮光看書寫作業。有一年的年底,父親又點亮那盞燈,開始給人們算賬,我又蹭光寫起作業,寫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覺,發現父親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盤。冬天天冷,他一會兒呵手,一會兒跺腳。眉頭緊鎖,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著父親著急不安的樣子,我便從被窩里伸出頭問: “爹,咋了?” “沒咋。”他也沒有看我。 “沒咋,那咋不睡?”我又問。 這時他轉過臉,看著我說:“有兩毛錢,對不上賬。” “多了還是少了?”我接著問。 “多了。”他說。 “多了,那好呀!”我說。 他又轉過頭并擰小燈火,走過來坐在炕沿邊摸著我的臉:“不知道給誰少算了,兩毛,一個壯勞力兩天才能掙到。” 在我心中,那盞小小的油燈也從來沒有和父親分開過。它教給我認真、公道、善良地對人對事,遇有疑難,遇有誘惑,面對選擇時推己及人,這樣就一定會受人尊重,更不會步入歧途。 1982年,我上了高中。雖然那時學校有了電燈,但晚上是要定時關燈的。為了在教室關燈后能多學習一會兒,很多同學都備了一盞小油燈。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說有幾件東西是不能離開的,那么,這盞小油燈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當冬天的寒冷凍得我手不能拿筆、想放棄的時候,是這盞小小的燈給了我些許的溫暖。當筆中的墨水凍得不能寫字時,是這盞燈幫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燈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們那個連老師都配不齊的學校,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考上大學的。尤其難忘的是,有一個冬天的早晨,我帶了燈去教室背書,可是只過了一會兒就油盡燈滅。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時,一個與我坐得不遠的女同學將她的燈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來走出了教室。這一舉動是我萬萬沒想到的,因為在那個年代,男女同學是連話都不說的。何況這個女同學是我們男生認為*丑,且經常被嘲諷的,而且她也應該是意識到了的。那一刻,我大吃一驚。從那天起,我似乎懂了,真正的美麗和善良、正直、勇敢等都有關,但唯獨和外表、長相無關系。 其實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雖然村里安了電燈,但為了省電省錢,我家仍然點的是這盞小油燈。1990年夏天,我和愛人帶了一歲多的兒子回去探親。我本來怕生在城市的兒子不習慣,會哭鬧,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兒子非常喜歡這盞燈,一到晚上,便會圍著這盞燈轉,燈光會把他的影子投到墻上,使他覺得好玩,無比開心。天黑掌燈后,居然成了孩子*快樂的時刻。我原有的顧慮不但消失了,而且還為孩子喜歡這盞伴我長大的燈而感到欣慰。 四十年來,陪伴我長大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油燈,都已難得見到了。但它記錄的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改革開放的變遷是那樣的清清楚楚,照耀我前行的路也是那樣的明亮寬展,給我的啟迪又是那樣的深刻受用,甚至到了每每相思、常常感動、發癡發呆的地步。 “燈如紅豆*相思”的前面還有一句,是“書似青山常亂疊”。把燈和書聯系起來的這位詩人,忽然升華了我對燈相思的境界和品位。我覺得,多讀點書,心里會點亮一盞燈,因為這盞燈,人的心里會少了陰暗多了光明,少了計較多了寬容,少了忌恨多了悲憫,少了浮躁多了深沉…… 也許這是我相思燈的又一緣由或寫完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獲吧。
少點精致的俗相 作者簡介
侯志明,內蒙古四子王旗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先后在沈陽礦務局、新華社遼寧分社、四川分社以及四川綿陽、內江、峨眉電影集團工作,現供職于四川省作家協會。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