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站城協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890937
- 條形碼:9787560890937 ; 978-7-5608-909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站城協同 內容簡介
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城市高密度地區的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現象也愈加嚴峻。軌道交通的加速發展緩解了城市交通運能不足的主要矛盾,但由于我國大城市的軌道交通在追求線網規模的同時并未對站域整體開發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得軌道交通車站地區的開發潛能無法得到充分的實現。本書針對目前不容樂觀的現狀提出了研究問題:如何建立軌交站域多樣化交通可達性與空間使用的協同模型,在研究、分析、解釋該問題的基礎上,為軌交站域的設計與開發提供量化的決策支持。
站城協同 目錄
序
自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緣起
1.1.1 現實背景
1.1.2 研究緣起
1.2 研究問題界定
1.2.1 研究對象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標與意義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意義及創新點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關理論及方法概述
2.1 以行為活動為表征的城市空間形態研究
2.1.1 城市空間形態的主要研究內容
2.1.2 城市空間形態研究中的若干傾向
2.2 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方法的發展
2.2.1 城市空間形態度量方法的時間演進
2.2.2 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的代表性工具及方法
2.2.3 城市空間形態度量工具的工作原理
2.3 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在人流活動研究中的應用
2.3.1 城市空間形態與交通出行方式
2.3.2 城市空間形態與人流分布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基礎數據準備及度量方法構建
3.1 樣本案例的選取及概況介紹
3.1.1 案例選擇
3.1.2 案例概況
3.2 站區人流活動的調查內容及方法
3.2.1 數據采集內容
3.2.2 數據來源及調查方法
3.3 站區空間形態的度量指標體系構建及度量方法
3.3.1 站區空間形態的四個基本調查維度
3.3.2 站區空間形態的度量分析方法
3.3.3 站區空間形態的度量指標體系構建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礎數據度量結果及特征分析
4.1 軌道交通站區人流活動的特征分析
4.1.1 線路總客流量與站均客流量的基本特征
4.1.2 站點客流量的基本特征
4.1.3 站區通行人流的基本特征
4.1.4 站區(主要公共空間)駐留人流的基本特征
4.1.5 街道人流分布的基本特征
4。2基于站區單元的空間形態特征分析
4.2.1 站區與周邊路網的空間構形特征
4.2.2 站區空間組成的基本特征
4.2.3 站區功能構成的基本特征
4.2.4 站區公交設施的基本特征
4.3 基于街道單元的空間形態特征分析
4.3.1 站區步行路網的空間構形特征
4.3.2 街道空間組成的基本特征
4.3.3 街道功能構成的基本特征
4.3.4 街道公交設施分布的基本特征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軌道交通站區人流活動的綜合影響分析——以站區為基本分析單元
5.1 研究方法概述
5.2 站點客流量的綜合影響分析
5.2.1 站點客流量的單項影響指標
5.2.2 站點客流量的綜合影響因子提取
5.2.3 站點客流量的綜合影響模型構建
5.3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分析
5.3.1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單項影響指標
5.3.2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因子提取
5.3.3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模型構建
5.4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分析
5.4.1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單項影響指標
5.4.2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因子提取
5.4.3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模型構建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的綜合影響分析——以街道為基本分析
單元
6.1 模型構建方法概述
6.2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的相關影響因素
6.2.1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路網構形因素
6.2.2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空間組成因素
6.2.3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功能構成因素
6.2.4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公交設施因素
6.3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的綜合影響模型
6.3.1 模型構建
6.3.2 模型檢驗
6.3.3 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3.4 模型的解釋作用
6.4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綜合影響模型的實際應用
6.4.1 綜合影響模型的應用型轉化
6.4.2 綜合影響模型的可視化表達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主要結論
7.1.1 空間形態對站區人流活動的影響
7.1.2 空間形態對街道人流分布的影響
7.2 研究主要貢獻
7.2.1 系統性梳理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方法的發展脈絡與度量工具
7.2.2 建立站區空間形態定量分析的多維度框架
7.2.3 構建站區人流活動的綜合影響模型
7.2.4 創建快速預判街道活力的應用工具
7.3 研究局限性與未來展望
7.3.1 樣本類型及數量進一步擴大
7.3.2 數據采集方法進一步更新
7.3.3 交通路網類型進一步拓展
附錄A 10樣本站區人流活動調查數據
附錄B 10樣本站區空間形態調查數據
附錄C 3樣本站區空間形態指標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附錄D 10樣本站點客流量的空間形態影響因子分析
附錄E 10樣本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空間形態影響因子分析
附錄F 10樣本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空間形態影響因子分析
附錄G 3樣本站區邏輯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
附錄H 3樣本站區人流分布綜合影響模型的參數估計分析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彩圖匯總
自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緣起
1.1.1 現實背景
1.1.2 研究緣起
1.2 研究問題界定
1.2.1 研究對象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標與意義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意義及創新點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關理論及方法概述
2.1 以行為活動為表征的城市空間形態研究
2.1.1 城市空間形態的主要研究內容
2.1.2 城市空間形態研究中的若干傾向
2.2 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方法的發展
2.2.1 城市空間形態度量方法的時間演進
2.2.2 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的代表性工具及方法
2.2.3 城市空間形態度量工具的工作原理
2.3 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在人流活動研究中的應用
2.3.1 城市空間形態與交通出行方式
2.3.2 城市空間形態與人流分布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基礎數據準備及度量方法構建
3.1 樣本案例的選取及概況介紹
3.1.1 案例選擇
3.1.2 案例概況
3.2 站區人流活動的調查內容及方法
3.2.1 數據采集內容
3.2.2 數據來源及調查方法
3.3 站區空間形態的度量指標體系構建及度量方法
3.3.1 站區空間形態的四個基本調查維度
3.3.2 站區空間形態的度量分析方法
3.3.3 站區空間形態的度量指標體系構建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礎數據度量結果及特征分析
4.1 軌道交通站區人流活動的特征分析
4.1.1 線路總客流量與站均客流量的基本特征
4.1.2 站點客流量的基本特征
4.1.3 站區通行人流的基本特征
4.1.4 站區(主要公共空間)駐留人流的基本特征
4.1.5 街道人流分布的基本特征
4。2基于站區單元的空間形態特征分析
4.2.1 站區與周邊路網的空間構形特征
4.2.2 站區空間組成的基本特征
4.2.3 站區功能構成的基本特征
4.2.4 站區公交設施的基本特征
4.3 基于街道單元的空間形態特征分析
4.3.1 站區步行路網的空間構形特征
4.3.2 街道空間組成的基本特征
4.3.3 街道功能構成的基本特征
4.3.4 街道公交設施分布的基本特征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軌道交通站區人流活動的綜合影響分析——以站區為基本分析單元
5.1 研究方法概述
5.2 站點客流量的綜合影響分析
5.2.1 站點客流量的單項影響指標
5.2.2 站點客流量的綜合影響因子提取
5.2.3 站點客流量的綜合影響模型構建
5.3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分析
5.3.1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單項影響指標
5.3.2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因子提取
5.3.3 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模型構建
5.4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分析
5.4.1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單項影響指標
5.4.2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因子提取
5.4.3 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綜合影響模型構建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的綜合影響分析——以街道為基本分析
單元
6.1 模型構建方法概述
6.2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的相關影響因素
6.2.1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路網構形因素
6.2.2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空間組成因素
6.2.3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功能構成因素
6.2.4 影響街道人流分布的公交設施因素
6.3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的綜合影響模型
6.3.1 模型構建
6.3.2 模型檢驗
6.3.3 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3.4 模型的解釋作用
6.4 軌道交通站區街道人流分布綜合影響模型的實際應用
6.4.1 綜合影響模型的應用型轉化
6.4.2 綜合影響模型的可視化表達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主要結論
7.1.1 空間形態對站區人流活動的影響
7.1.2 空間形態對街道人流分布的影響
7.2 研究主要貢獻
7.2.1 系統性梳理城市空間形態定量分析方法的發展脈絡與度量工具
7.2.2 建立站區空間形態定量分析的多維度框架
7.2.3 構建站區人流活動的綜合影響模型
7.2.4 創建快速預判街道活力的應用工具
7.3 研究局限性與未來展望
7.3.1 樣本類型及數量進一步擴大
7.3.2 數據采集方法進一步更新
7.3.3 交通路網類型進一步拓展
附錄A 10樣本站區人流活動調查數據
附錄B 10樣本站區空間形態調查數據
附錄C 3樣本站區空間形態指標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附錄D 10樣本站點客流量的空間形態影響因子分析
附錄E 10樣本站區通行人流密度的空間形態影響因子分析
附錄F 10樣本站區駐留人流密度的空間形態影響因子分析
附錄G 3樣本站區邏輯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
附錄H 3樣本站區人流分布綜合影響模型的參數估計分析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彩圖匯總
展開全部
站城協同 作者簡介
莊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可持續城市設計的實踐與方法。
書友推薦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