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y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yī)內科學·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四五”規(guī)劃教材
新聞傳播學(第4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809162
- 條形碼:9787566809162 ; 978-7-5668-091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聞傳播學(第4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新聞傳播學(第四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是在第三版的基礎上修訂、完善而成。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新進展、研究成果對教材進行修訂,以適應新聞學教與學的要求。該書從新聞的起源、定義、性質、特征,新聞傳播學要素、傳播媒介、廣播電視傳播的特點,網絡傳播媒體及其特點等方面系統(tǒng)地闡述新聞傳播學的理論體系。
新聞傳播學(第4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 目錄
第四版重印說明
第四版說明
第三版說明
再版說明
**版說明
**章 緒論
**節(jié)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廣泛影響
一、新聞傳播事業(yè)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yè)
二、新聞傳播事業(yè)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第二節(jié) 學習和研究新聞傳播學的意義
一、社會全體成員都應學習新聞傳播學基本知識
二、學習和研究新聞傳播學有利于做好新聞工作
三、學習和研究新聞傳播學有利于推進新聞改革
第三節(jié) 新聞傳播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一、西方新聞傳播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二、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第四節(jié) 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一、傳播與傳播學
二、新聞傳播學
三、新聞傳播學的基本內容
第五節(jié) 學習和研究新聞傳播學的方法
一、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二、學習和研究新聞傳播學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新聞
**節(jié) 新聞的起源和本源
一、新聞起源于人們社會性生產生活的需要
二、新聞起源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批判
三、新聞的本源是事實
四、新聞必須用事實說話
第二節(jié) 新聞和信息
一、信息的定義和特征
二、信息的分類
三、新聞和信息的關系
第三節(jié) 新聞的定義、本質和特征
一、關于新聞定義的辨析
二、新聞的定義
三、新聞的本質
四、新聞的特征
第四節(jié) 新聞的分類及其與歷史、宣傳和文學的關系
一、新聞的分類
二、新聞與歷史、宣傳和文學的關系
第三章 新聞傳播要素
**節(jié) 新聞傳播者
一、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特征
二、新聞傳播者的權利和義務
三、新聞傳播者的職業(yè)素質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媒介
一、新聞傳播媒介的產生和發(fā)展
二、報紙的傳播手段及其傳播特點
三、廣播電視的傳播手段及其傳播特點
四、網絡媒體及其傳播特點
五、媒介融合及其發(fā)展趨勢
第三節(jié) 新聞接受者
一、受眾的含義及其特征
二、受眾的分類
三、受眾與新聞傳播媒介的關系
四、受眾研究的歷史發(fā)展
第四章 傳播符號
**節(jié) 傳播符號學研究的興起
一、傳播符號學研究興起的背景
二、傳播符號學研究的產生及流派
三、中國傳播符號學研究
第二節(jié) 符號的定義、分類及其結構
一、符號的定義
二、符號的分類
三、符號的基本結構及其矛盾運動
第三節(jié) 符號的意義與功能
一、符號的意義
二、符號意義的產生及其傳播途徑
三、符號的功能
第五章 新聞傳播過程
**節(jié) 新聞傳播模式
一、傳播模式及其功能
二、幾種主要的新聞傳播模式
第二節(jié) 新聞選擇及其標準
一、新聞選擇的必要性
二、新聞價值
三、新聞政策
第三節(jié) 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與受眾
一、事實轉化為新聞的基本因素
二、新聞傳播者怎樣傳播新聞
三、受眾接觸新聞媒介的心理
四、受眾怎樣選擇、理解和利用新聞
第四節(jié) 新聞傳播效果
一、新聞傳播效果及其分類
二、新聞傳播效果的實現
三、新聞傳播效果的評價
第六章 新聞傳播事業(yè)
**節(jié)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產生
一、何謂新聞傳播事業(yè)
二、新聞傳播事業(yè)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三、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產生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報刊業(yè)的發(fā)展
二、通訊社事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
三、廣播電視事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
四、新聞網站的產生和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性質、特征和功能
一、新聞傳播事業(yè)的性質
二、新聞傳播事業(yè)的主要特征
三、新聞傳播事業(yè)的基本功能
第四節(jié) 兩種不同的新聞傳播事業(yè)
一、新聞傳播事業(yè)的階級性
二、資本主義新聞傳播事業(yè)
三、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yè)
第七章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基本原則
**節(jié)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真實性原則
一、新聞傳播事業(yè)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
二、新聞傳播事業(yè)真實性原則及其含義
三、新聞失實的表現
四、新聞失實的原因
五、如何確保新聞真實
第二節(jié)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客觀性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的提出
二、客觀性原則的含義及其評價
三、正確把握客觀性原則
第三節(jié)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黨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
一、新聞傳播事業(yè)黨性原則的形成
二、新聞傳播事業(yè)黨性原則的基本內容
三、新聞傳播事業(yè)的人民性原則
四、新聞傳播事業(yè)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的一致性
第八章 新聞傳播事業(yè)的運作方法
**節(jié) 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
一、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及其基本內容
二、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的基本要求
三、講求正面宣傳的藝術
第二節(jié) 輿論監(jiān)督與新聞批評
一、輿論監(jiān)督及其作用
二、輿論監(jiān)督和新聞批評之關系
三、輿論監(jiān)督和新聞批評的原則及方法
第三節(jié) 新聞策劃
一、新聞策劃的定義與作用
二、新聞策劃的特征
三、新聞策劃的類型
四、新聞策劃的方法
第四節(jié) 新聞精品及其新聞美
一、新聞精品的標準
二、新聞精品美在何處
三、新聞傳情
四、新聞審美意象
第九章 新聞自由與新聞控制
**節(jié) 新聞自由
一、新聞自由的產生和發(fā)展
二、新聞自由原則的基本內容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聞自由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新聞自由
第二節(jié) 新聞控制
一、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社會控制
二、新聞傳播法規(guī)
第三節(jié) 新聞職業(yè)道德
一、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定義、特征和作用
二、西方新聞自律運動的產生和發(fā)展
三、中國社會主義新聞職業(yè)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新聞傳播學(第4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 節(jié)選
《新聞傳播學(第四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信息產業(yè)部2000年11月頒布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yè)務管理暫行規(guī)定》,我國的網絡媒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中央新聞單位和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區(qū)及其所轄地市新聞單位依法所設立的新聞網站(頁);二是非新聞單位依法所設立的綜合性互聯網站(綜合性非新聞單位網站)。新聞網站或傳統(tǒng)媒體網絡版是指傳統(tǒng)媒體利用自身的新聞資源和互聯網的功能在互聯網上建立的網站,它們在網站上發(fā)布自己采集的新聞報道,播放自己制作的節(jié)目,實際上是傳統(tǒng)媒體在互聯網上的延伸。綜合網站或網絡自生媒體是指某個組織或個人利用網站、主頁等網絡工具定期制作和發(fā)布新聞而形成的網絡新聞傳播媒體。這類網站又可分為三種形態(tài):一是商業(yè)網站,如新浪、搜狐、網易等,它們通過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搜索引擎開展商業(yè)活動,新聞頻道只是其中的一項服務;二是專業(yè)網站,如健康、旅游、體育、女性、交友等方面的網站,它們以提供專業(yè)化的信息服務為特色;三是個人網站,即公眾人物和網絡愛好者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或推銷自己的觀點和業(yè)務而設立的網站。 隨著寬帶無線接人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迫切希望能夠隨時隨地乃至在移動過程中都能方便地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服務,移動互聯網應運而生并迅猛發(fā)展。移動互聯網,即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二者結合起來,成為一體,是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融合下催生的產物,主要指由蜂窩移動通信系統(tǒng)通過移動便攜終端接入訪問互聯網絡。移動互聯網的主要功能是能使用戶實現隨時隨地訪問互聯網,從而獲取互聯網上無限豐富的信息資源,享受到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應用和服務。 截至2017年,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將達到30.7億。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相比,具有小巧輕便、高便攜性、通信便捷、隱私性和應用簡單等特點。智能終端的普及使得臺式機、筆記本電腦與移動終端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許多以往只能在臺式機或筆記本實現的功能已經越來越多地可以在智能移動終端上實現了。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正席卷社會的方方面面,新聞閱讀、即時通信、視頻節(jié)目、電商購物、公交出行等熱門應用都出現在移動終端上,在蘋果和安卓商店的下載已達到數百億次,而移動用戶規(guī)模更是超過了PC用戶。 技術革命進一步推動了媒體形態(tài)加速演變。移動互聯網對媒體結構產生了深刻影響,傳統(tǒng)單一媒體形式的傳播機構開始向移動互聯網延伸,呈現出融合發(fā)展的趨勢。首先是移動數據終端和紙質媒體的融合,如手機報的出現。其次,移動終端與廣播媒體的融合,如手機等移動終端中嵌入廣播應用,廣播能夠在移動互聯網終端上拓展影響力。第三,廣電媒體借助移動互聯網走向移動化,主要表現是廣電內容生產機構開始與移動通信運營商合作布局手機電視業(yè)務,將自身制作的優(yōu)質內容推向移動智能終端,并提供點播、直播等服務。 在此發(fā)展過程中,手機作為移動終端的一個重要介質,扮演著愈發(fā)重要的媒體角色。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7.5010,較2016年底提升了2.4個百分點,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53%和35.8010,較2016年底均有所下降,其中使用臺式電腦的比例變化尤為明顯,下降7.1個百分點。除即時通信功能,在其他網絡應用(如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網上支付等)中,使用手機終端的比重均呈現穩(wěn)步增長的趨勢。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而非臺式電腦獲取資訊與服務。手機媒體,作為網絡媒體的延伸,被認為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它具有超強互動性、綜合性、即時溝通、個人化體驗、跨地域傳播等多種傳播特性。隨著智能手機的升級,手機終端上的各種功能被進一步整合,比如微博、微信等新興的社交應用平臺,還能拓展新的功能需求,手機屏幕上由此集合了新聞發(fā)稿、資訊獲取、社交聊天等功能,融合了自媒體、新聞媒體與綜合信息平臺的功能,在角色上越來越豐富。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手機媒體將會成為一種*主要的傳播媒介。 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網絡媒體具有和傳統(tǒng)的三大媒體不同的傳播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多媒體傳播。所謂多媒體,是指將數據、文本、聲音及各種圖像在單一、數字化環(huán)境中一體化。網絡傳播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依靠單一符號或以某一符號為主要載體的局限性,真正實現了多種符號交融,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信息的符號傳遞方式。第二,非線性傳播。傳統(tǒng)媒體都是線性傳播,都體現出一種時間流程的不可逆轉性和空間界面的不可交替性。網絡傳播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二維限制,以超鏈接的閱讀方式,使得網絡中的信息處于相互通融狀況,從而為受眾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第三,信息傳播的個人化和交互性。在網絡傳播中,用戶可以對網絡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修改、放大和重組,成為信息的操作者,享受個人化的信息服務。同時,用戶可以通過網站設置的“用戶論壇”“電子公告板”“時事評論”甚至“電子郵件”等對網站所發(fā)布的信息進行及時反饋,與網站和其他用戶共同探討和發(fā)表意見。由于傳和受雙方角色交互性改變,傳統(tǒng)媒介中“把關人”嬗變?yōu)椤靶畔⒎⻊照摺薄K麄冊趥鹘y(tǒng)媒體時代所承擔的信息篩選和議程設置角色被削弱,而信息服務功能得到加強。第四,信息容量巨大。由于電腦巨大的信息儲存量和萬維網、聯網數據庫、郵件目錄群、新聞討論組和電子郵件等多種采集途徑的同時使用,使得網絡媒體擁有超常規(guī)信息容量。一個只有9G的硬盤可以儲存45億個漢字的信息量,而一份對開100版報紙一天*多只能提供50萬字的信息。第五,能夠直接推動社會民主政治的進步。 ……
新聞傳播學(第4版)/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蔡銘澤,1956年11月出生,湖南岳陽人。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湘潭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2年)和法學碩士學位(1987年);博士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獲法學(新聞學)博士學位(1993年)。先后在湘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廣州師范學院、暨南大學任教。曾任廣州師范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已發(fā)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6部,主編教材1部,參撰專著與教材6部。其中,《中國國民黨黨報歷史研究》(團結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2013年再版,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新聞傳播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7年修訂本,2009年第三版,2014年第四版)、《(向導)周報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興稼細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獲學界與讀者好評。教學科研之余,將為人、處世、讀書、治學、為文、書翰之心得著述為文,在《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報刊發(fā)表。此類文章,言簡意賅,文辭考究,粲然可觀。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