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影梅庵憶語(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88803
- 條形碼:9787540788803 ; 978-7-5407-8880-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影梅庵憶語(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社會大眾《影梅庵憶語》是“憶語體”文學的扛鼎之作,若你喜歡這類“自傳其愛”的古言,一定要讀一讀這本。
本書的今譯:還原作者流麗搖曳的風格,適當注解,既方便理解,亦確保文氣流暢。
本書的原文:以道光世楷堂藏版《昭代叢書》本為底本,參考近現代近十種版本重新點校;注釋細致入微,相關人物、事件、典故、詩詞、器物、風俗娓娓道來;解讀直面人心,催人淚下……
影梅庵憶語(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古代“憶語體”文學的開山之作。作者冒襄深情追憶亡妾董小宛,截取生活片段細細道來,有風花雪月的浪漫 ,也有國破家亡的顛沛流離,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冒襄小宛的愛情里,有刻骨銘心的相伴相隨,也有落花流水的時光散漫,更有他們一起讀的書、選的詩、臨的帖、做的筆記、收集的古玩字畫、品的茶、焚的香、插的花、賞的月、嘗的美食……不避瑣屑,細細道來。隔著三百多年的時光,字里行間的芬芳與馥郁、清冽與甜美,仍然撲面而來。
全書包括譯者的前言導讀、今譯、原文&注解、譯者的后記評述,并在附錄里補充了作者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辭》和作者好友張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傳》,視角不同,文體各異。
影梅庵憶語(精裝)影梅庵憶語(精裝) 前言
前言
我們的文學史上有這么一類作品,出現較晚,數量有限,似乎不大上得臺面,作者中也沒有什么大家……卻又很受歡迎,流傳頗廣,甚至可以說,它們得到的關注、欣賞和追捧,其實是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水準程度的。
這一類,被稱之為“憶語體”,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浮生六記》,而開山之作,就是這本《影梅庵憶語》。
關于“憶語體”,我覺得《影梅庵憶語》里的一句話可以概括“自傳其愛”。
僅僅是“傳”,并不特別,中國古代“為人作傳”之風不要太盛,且不提史書的正統便是紀傳體,但凡有個把知書識字的親朋,生前死后,誰還沒有幾篇傳呢。
就比如《影梅庵憶語》的作者冒襄,翻開他的文集,為師友、長輩、父母、妻女甚至侍妾,寫的傳記不要太多,但只有這一篇《影梅庵憶語》被歸入了“憶語體”。
所以關鍵還是在于“自傳其愛”。不是世俗禮法、人情往來之作,也不是簡單記錄人物生平,而是以“私人”的方式留下的“私生活紀錄”。它很瑣碎,都是一些在正規傳記中無法放置的日常瑣事;它很淺薄,似乎只是逞著性子寫,根本不考慮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也很自我,仿佛整個世界只圍繞著自我與所愛,于世風時局天下家國全不在意……但所有這些,也正是“憶語體”的珍貴之處。
我們的文學史上缺少這樣的故事:由當事人親手書寫,僅限于*親密的人和事,記錄下親身的經歷,只為了留住一點點回憶,一些些往事,往事和回憶中點滴的酸甜苦辣、看似微不足道的愛恨嗔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憶語體”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難得的“私文學”,而我更愿意將之稱為“心靈的小史詩”。
正如我們這本《影梅庵憶語》,褪去傳說和演繹賦予兩個主角的光芒,撇開時代背景下的家國興亡之嘆,它不過就是一段簡單的、世俗的,溫暖而感傷的,關于愛和成長的故事:一個人如何遇到所愛,如何與所愛之人相守,又是如何*終失去了她,并在這樣的過程中,通過所愛之人,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真正懂得了愛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感悟到人生的無常與無常中的圓滿,此恨綿綿,卻又了無遺憾。
這樣的“心靈史詩”,似乎只屬于作者個人,但對每一個讀者而言,卻又自有其意義和價值。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將生命中真實的一段,以如此坦誠而“私人”的方式,娓娓道來,都會是一部心靈的史詩。
而這樣的故事,應該,也注定有著長久的生命力,縱使時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就離去,他們所屬的時代也已結束……但故事卻永遠讓人為之動容,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詩人的詩句——
那些細小的花朵
散發著永遠的芬芳 接下來,我來簡單地說這本書的“構成”,以及我個人對今天的我們,如何欣賞解讀此類古籍的一點小想法。 首先,是我所作的“今譯”,即將相對古奧(——其實也沒有那么古奧,明清的文言文已經相當“白話”了)的原文,“翻譯”成白話。
我一直覺得,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翻譯,也應該盡力遵守“信、達、雅”,而不是像做功課一樣逐字逐句精準全面的譯出。
很多時候,明明是那么美,那么氣韻流暢、和諧悅耳,那么生動而鮮明的“文言”,譯成白話之后,不知怎么就顯得呆板而笨重,反而比原文更佶屈聱牙,不能卒讀。甚至因此形成了某種“古文翻譯體”,在網上成為調侃對象。
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將之真正視為“翻譯”。
真正的翻譯,在準確傳達原文意思的同時,還應該做適當的調整、裁剪、潤色和補充,以期傳達出原文的風格、韻味、節奏與美感。甚至為此在有些地方和原文“對不上”,也沒有關系。
所以,我在作“今譯”的時候,極力模仿原作者流麗搖曳甚至略微有些做作的風格,而沒有做到逐字逐句準確譯出,還請讀者諸君見諒。
同時,為了文氣流暢,在“譯文”中,我盡可能地減少注解,只保留比較關鍵重要的,會影響到對文章理解的少部分,而且盡量做到精簡,仍然是希望呈現到讀者眼前的,是完整的文字,帶給讀者順暢的閱讀感——當然,順暢之余,如果竟還能有些愉悅和享受,那我就真是喜出望外,幸甚至哉了。 相應的,在隨后的“原文”部分,我就不厭其煩地詳加注解了。
我始終覺得,所有的今譯、改寫,其實都不過是某種“做罐頭”和“剝堅果”的工作。
那些流傳至今的辭章,都曾經是**鮮活“美味”的作品,只是時光流逝,曾經的明白曉暢變成了艱澀難懂,曾經的不言而喻變成了不知所云……這種時候,就需要有人來對其進行一些“加工”,就好像是把往昔的甜美果實做成罐頭,以免它顯得像是被歲月風干了水分和味道,或者是敲開對今天的人來說已經成為理解障礙的“外殼”,使大家能比較容易地嘗到內核的“果仁”。
當然,除非是真正的大家操刀,否則這樣處理加工過的文字,肯定會流失大部分的風味。因此,我總希望,讀者朋友們在嘗過“罐頭”之后,若是覺得還對味兒,甚至有幾分可口,頂好能順藤摸瓜地去看原文。大多數時候,那是強化了許多的“對味”和“可口”。——而若是能真有讀者,看了我的“今譯”,進而對原文產生興趣,那我就真是太榮幸喜悅了。
至于注解工作,不用說,中國自古于文學一道,就將之視為重中之重。所以我不敢不遵循古禮,在做注解的時候,戰戰兢兢、不厭其煩,不僅是生僻的字詞,古今不同的語義,包括那些山川地理、歷史人文的掌故,只要是文中出現的,都盡量詳細解釋,文中的引用,也盡量附上被引用的原文全篇,以及相關的前因后果……有時也許會有太累贅啰嗦的嫌疑,但我總覺得,這樣的功夫,能多下一點就盡量多下一點。只是或許會對讀者造成閱讀上的影響,也只能在這里預先道歉了。 而且冒襄行文頗喜歡用梗(有時候甚至用得不太妥當),真的一處沒有解釋到,就有可能造成誤解。
而且,因為是一篇“私文學”,所以難免涉及到一些“私人關系”,文中出現了大量的人名,對他們的生平不作解釋,也不會影響閱讀,只要知道“這是個朋友”“這也是個朋友”“這是個好朋友”就行了。
但是,如果對這些人物的生平有進一步的了解,再對照文中他們出鏡的瞬間,會特別有感觸,從而增加閱讀的質感和厚度。
比如文中出現一位“黎美周”,冒襄寫到他和小宛收藏的生黃香,黎美周作為廣東人,看了都不認識,驚嘆好可愛。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細節,黎的表現也很可愛,感覺是個有點憨憨的熱心朋友。但如果我們了解到,他不僅是個畫家、才子,曾經在一次明末著名的詩會上奪魁,風光一時,明末之后,他還親自披甲上陣,帶兵死守贛州,一直打到巷戰,身中數箭,與其弟一同殉國。
這時,再回頭看小冒香他炫耀自己收藏的名香,他“訝為何物,何從得如此精妙?(哇塞!呢啲系咩?乜咁可愛?)”,就更加可愛,也更加讓人感慨了。
所以,對于出現的人物,只要能夠,我都盡量簡單講一講他們的生平經歷,既是為讀者增加閱讀的質感,也是為了讓這些曾經鮮活而豐富的生命,更為人所知一點。 *后,和所有的“憶語體”一樣,《影梅庵憶語》截取的是生活中的片段,雖然小宛的生命定格于文末,但冒襄的人生還在繼續,小宛去世后,他又活了四十二年,整整半生。
所以在原文之后,我又根據《冒辟疆全集》和《冒巢民先生年譜》,將他之后的人生,簡單地勾勒一番,以饗讀者。
這就好比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結束之后,被打動的觀眾,總希望知道仍幸存的主角,在故事結束之后,又經歷了什么。所以才會有簡單的字幕交代后來的事兒。——當然,似乎可以說這有點俗,故事結束了,一切定格于作者所選定的*后一個畫面不好嗎?但我承認,我自己就是一個有點俗的讀者,也就不避庸俗,附上一小段尾聲了。 *后,看完所有這些,或許還有讀者仍有興趣與余力,意猶未盡。而恰好這篇《影梅庵憶語》之外,還有冒襄追憶董小宛所作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辭》,和他的朋友張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傳》,視角不同,文體各異,可以對照著看一看。
同時,因為所述事件內容大致相當,所以我就不再做過多的解釋評注,只是原文附上,供有興趣和余力讀者朋友進一步“鉆研”了。 以上,便是我對《影梅庵憶語》作今譯、評注和相關資料編輯的思路,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小觀點了。
總之,我雖不才,一部《影梅庵憶語》,卻真的是一篇難得的至性至情之作,值得讀者諸君,將生命中的若干時辰,放置其中。
謝謝。
半枝半影
2019年11月 于北京
影梅庵憶語(精裝) 目錄
前言 \ 3 /
影梅庵憶語·今譯
序
一、紀遇
二、紀游
三、紀靜敏
四、紀恭儉
五、紀詩史書畫
六、紀茗香花月
七、紀飲食
八、紀同難
九、紀侍藥
十、紀讖 \
尾聲
《影梅庵憶語》人物譜系關系圖
影梅庵憶語·原文 & 注解
序
一、紀遇
二、紀遊
三、紀靜敏
四、紀恭儉
五、紀詩史書畫
六、紀茗香花月
七、紀飲食
八、紀同難
九、紀侍藥
十、紀讖
后記 圍觀三百年前那段“不完美愛情”
附錄 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辭(有序跋)
冒姬董小宛傳
影梅庵憶語(精裝) 節選
前言 我們的文學史上有這么一類作品,出現較晚,數量有限,似乎不大上得臺面,作者中也沒有什么大家……卻又很受歡迎,流傳頗廣,甚至可以說,它們得到的關注、欣賞和追捧,其實是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水準程度的。 這一類,被稱之為“憶語體”,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浮生六記》,而開山之作,就是這本《影梅庵憶語》。 關于“憶語體”,我覺得《影梅庵憶語》里的一句話可以概括“自傳其愛”。 僅僅是“傳”,并不特別,中國古代“為人作傳”之風不要太盛,且不提史書的正統便是紀傳體,但凡有個把知書識字的親朋,生前死后,誰還沒有幾篇傳呢。 就比如《影梅庵憶語》的作者冒襄,翻開他的文集,為師友、長輩、父母、妻女甚至侍妾,寫的傳記不要太多,但只有這一篇《影梅庵憶語》被歸入了“憶語體”。 所以關鍵還是在于“自傳其愛”。不是世俗禮法、人情往來之作,也不是簡單記錄人物生平,而是以“私人”的方式留下的“私生活紀錄”。它很瑣碎,都是一些在正規傳記中無法放置的日常瑣事;它很淺薄,似乎只是逞著性子寫,根本不考慮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也很自我,仿佛整個世界只圍繞著自我與所愛,于世風時局天下家國全不在意……但所有這些,也正是“憶語體”的珍貴之處。 我們的文學史上缺少這樣的故事:由當事人親手書寫,僅限于*親密的人和事,記錄下親身的經歷,只為了留住一點點回憶,一些些往事,往事和回憶中點滴的酸甜苦辣、看似微不足道的愛恨嗔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憶語體”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難得的“私文學”,而我更愿意將之稱為“心靈的小史詩”。 正如我們這本《影梅庵憶語》,褪去傳說和演繹賦予兩個主角的光芒,撇開時代背景下的家國興亡之嘆,它不過就是一段簡單的、世俗的,溫暖而感傷的,關于愛和成長的故事:一個人如何遇到所愛,如何與所愛之人相守,又是如何*終失去了她,并在這樣的過程中,通過所愛之人,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真正懂得了愛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感悟到人生的無常與無常中的圓滿,此恨綿綿,卻又了無遺憾。 這樣的“心靈史詩”,似乎只屬于作者個人,但對每一個讀者而言,卻又自有其意義和價值。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將生命中真實的一段,以如此坦誠而“私人”的方式,娓娓道來,都會是一部心靈的史詩。 而這樣的故事,應該,也注定有著長久的生命力,縱使時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就離去,他們所屬的時代也已結束……但故事卻永遠讓人為之動容,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詩人的詩句—— 那些細小的花朵 散發著永遠的芬芳 接下來,我來簡單地說這本書的“構成”,以及我個人對今天的我們,如何欣賞解讀此類古籍的一點小想法。 首先,是我所作的“今譯”,即將相對古奧(——其實也沒有那么古奧,明清的文言文已經相當“白話”了)的原文,“翻譯”成白話。 我一直覺得,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翻譯,也應該盡力遵守“信、達、雅”,而不是像做功課一樣逐字逐句精準全面的譯出。 很多時候,明明是那么美,那么氣韻流暢、和諧悅耳,那么生動而鮮明的“文言”,譯成白話之后,不知怎么就顯得呆板而笨重,反而比原文更佶屈聱牙,不能卒讀。甚至因此形成了某種“古文翻譯體”,在網上成為調侃對象。 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將之真正視為“翻譯”。 真正的翻譯,在準確傳達原文意思的同時,還應該做適當的調整、裁剪、潤色和補充,以期傳達出原文的風格、韻味、節奏與美感。甚至為此在有些地方和原文“對不上”,也沒有關系。 所以,我在作“今譯”的時候,極力模仿原作者流麗搖曳甚至略微有些做作的風格,而沒有做到逐字逐句準確譯出,還請讀者諸君見諒。 同時,為了文氣流暢,在“譯文”中,我盡可能地減少注解,只保留比較關鍵重要的,會影響到對文章理解的少部分,而且盡量做到精簡,仍然是希望呈現到讀者眼前的,是完整的文字,帶給讀者順暢的閱讀感——當然,順暢之余,如果竟還能有些愉悅和享受,那我就真是喜出望外,幸甚至哉了。 相應的,在隨后的“原文”部分,我就不厭其煩地詳加注解了。 我始終覺得,所有的今譯、改寫,其實都不過是某種“做罐頭”和“剝堅果”的工作。 那些流傳至今的辭章,都曾經是**鮮活“美味”的作品,只是時光流逝,曾經的明白曉暢變成了艱澀難懂,曾經的不言而喻變成了不知所云……這種時候,就需要有人來對其進行一些“加工”,就好像是把往昔的甜美果實做成罐頭,以免它顯得像是被歲月風干了水分和味道,或者是敲開對今天的人來說已經成為理解障礙的“外殼”,使大家能比較容易地嘗到內核的“果仁”。 當然,除非是真正的大家操刀,否則這樣處理加工過的文字,肯定會流失大部分的風味。因此,我總希望,讀者朋友們在嘗過“罐頭”之后,若是覺得還對味兒,甚至有幾分可口,頂好能順藤摸瓜地去看原文。大多數時候,那是強化了許多的“對味”和“可口”。——而若是能真有讀者,看了我的“今譯”,進而對原文產生興趣,那我就真是太榮幸喜悅了。 至于注解工作,不用說,中國自古于文學一道,就將之視為重中之重。所以我不敢不遵循古禮,在做注解的時候,戰戰兢兢、不厭其煩,不僅是生僻的字詞,古今不同的語義,包括那些山川地理、歷史人文的掌故,只要是文中出現的,都盡量詳細解釋,文中的引用,也盡量附上被引用的原文全篇,以及相關的前因后果……有時也許會有太累贅啰嗦的嫌疑,但我總覺得,這樣的功夫,能多下一點就盡量多下一點。只是或許會對讀者造成閱讀上的影響,也只能在這里預先道歉了。 而且冒襄行文頗喜歡用梗(有時候甚至用得不太妥當),真的一處沒有解釋到,就有可能造成誤解。 而且,因為是一篇“私文學”,所以難免涉及到一些“私人關系”,文中出現了大量的人名,對他們的生平不作解釋,也不會影響閱讀,只要知道“這是個朋友”“這也是個朋友”“這是個好朋友”就行了。 但是,如果對這些人物的生平有進一步的了解,再對照文中他們出鏡的瞬間,會特別有感觸,從而增加閱讀的質感和厚度。 比如文中出現一位“黎美周”,冒襄寫到他和小宛收藏的生黃香,黎美周作為廣東人,看了都不認識,驚嘆好可愛。 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細節,黎的表現也很可愛,感覺是個有點憨憨的熱心朋友。但如果我們了解到,他不僅是個畫家、才子,曾經在一次明末著名的詩會上奪魁,風光一時,明末之后,他還親自披甲上陣,帶兵死守贛州,一直打到巷戰,身中數箭,與其弟一同殉國。 這時,再回頭看小冒香他炫耀自己收藏的名香,他“訝為何物,何從得如此精妙?(哇塞!呢啲系咩?乜咁可愛?)”,就更加可愛,也更加讓人感慨了。 所以,對于出現的人物,只要能夠,我都盡量簡單講一講他們的生平經歷,既是為讀者增加閱讀的質感,也是為了讓這些曾經鮮活而豐富的生命,更為人所知一點。 *后,和所有的“憶語體”一樣,《影梅庵憶語》截取的是生活中的片段,雖然小宛的生命定格于文末,但冒襄的人生還在繼續,小宛去世后,他又活了四十二年,整整半生。 所以在原文之后,我又根據《冒辟疆全集》和《冒巢民先生年譜》,將他之后的人生,簡單地勾勒一番,以饗讀者。 這就好比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結束之后,被打動的觀眾,總希望知道仍幸存的主角,在故事結束之后,又經歷了什么。所以才會有簡單的字幕交代后來的事兒。——當然,似乎可以說這有點俗,故事結束了,一切定格于作者所選定的*后一個畫面不好嗎?但我承認,我自己就是一個有點俗的讀者,也就不避庸俗,附上一小段尾聲了。 *后,看完所有這些,或許還有讀者仍有興趣與余力,意猶未盡。而恰好這篇《影梅庵憶語》之外,還有冒襄追憶董小宛所作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辭》,和他的朋友張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傳》,視角不同,文體各異,可以對照著看一看。 同時,因為所述事件內容大致相當,所以我就不再做過多的解釋評注,只是原文附上,供有興趣和余力讀者朋友進一步“鉆研”了。 以上,便是我對《影梅庵憶語》作今譯、評注和相關資料編輯的思路,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小觀點了。 總之,我雖不才,一部《影梅庵憶語》,卻真的是一篇難得的至性至情之作,值得讀者諸君,將生命中的若干時辰,放置其中。 謝謝。 半枝半影 2019年11月 于北京
影梅庵憶語(精裝) 作者簡介
作者:冒襄(1611—1693)
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齋,江蘇如皋人,明末清初才子名士,與陳貞慧(定生)、方以智(密之)、侯朝宗(方域)并稱“明末四公子”,風骨錚錚,著作等身。著有《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寒碧孤吟》《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
他和秦淮名妓董白(小宛)的愛情故事亦是纏綿悱惻。董小宛去世后,冒襄寫下《影梅庵憶語》,追憶二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自傳其愛”的“憶語體”文學之先河,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浪漫動人的一筆。 譯注者:半枝半影
一直堅守著老式“書齋”風格的寫作者,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靜,只為性靈所至而書寫,安靜寫作,安靜翻譯,安靜推薦解讀自己喜歡的作品與作者。
“與世書”系列的古文今譯,追求譯文的氣韻與美感,力圖“神似”原作風格;注釋細致入微,對每一人物、事件、典故、詩詞、器物、風俗皆不避瑣屑,娓娓道來;通過扎實的考證補充原文的空白之處;相關解讀分析,力求直面人心、洞察世情,深刻又寬容、溫暖而犀利;致力于在古文今譯一事上用心至性,打磨佳作。
已出版《風言風語——青春者詩經筆記》《浮生六記(今譯)》《與茶說》等作品。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