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希特勒的首席哲學家與第三帝國失竊的秘密)(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44258
- 條形碼:9787229144258 ; 978-7-229-14425-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希特勒的首席哲學家與第三帝國失竊的秘密)(精) 本書特色
希特勒將猶太人視為劣等人,對猶太人實施了種族滅絕政策,600萬猶太人死于納粹之手。 為何如此泯滅人性、有違天理的想法,會被納粹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一切,要從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希特勒的“精神導師”、納粹黨“大祭司”)說起。 一戰戰敗后,德國的普通民眾好不容易把戰場上的親人盼回了家,希望能重拾往日的美好生活,但喪權辱國的停戰協議讓他們被毀掉的生活雪上加霜,滿目瘡痍的社會中涌動著不安和不甘,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做錯了什么?日益累積的社會情緒急需一個出口,于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將矛頭對準了“多金”的猶太人,大肆宣揚是“德國人并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被內部的叛徒出賣了”,普通老百姓自然接受了這種理論,所以謬論傳播開了就變成真理了。落魄的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就是利用這種環境,不斷擴散反猶思想。 有著相同出身和經歷的羅森堡和希特勒很快便在反猶的洪流中相識了,并成了志同道合的戰友,為重塑德國而奮斗。羅森堡將他們之間的交往以及第三帝國高層的一些秘辛都記在了一本跨越10年,長達500頁的日記中。 “羅森堡日記”可不是一本普通日記,它不加修飾地記錄了一個納粹領袖的思想、理念。閱讀“羅森堡日記”,就是在窺探一個黑暗靈魂的真實內心。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 : 希特勒的首席哲學家與第三帝國失竊的秘密》則是圍繞著“羅森堡日記”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過程展開的,其曲折的過程猶如一部需要抽絲剝繭的偵探小說。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譴責納粹之惡,也沒有長篇大論地說教,而是讓讀者自己從紀實故事中自然生發出對于“本為伸張正義的紐倫堡審判,何以變成了美國拉攏德國的手段”“猶太人大屠殺計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猶太人生死逃亡路上的人性考驗”“作為審判證據的‘羅森堡日記’,為何卻淪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等問題的思考,引導我們對人性和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對于一切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實保持警醒。 納粹之惡并不遙遠,它一直在薄如蟬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動。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希特勒的首席哲學家與第三帝國失竊的秘密)(精) 內容簡介
希特勒的“精神導師”、納粹黨“大祭司”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有一本私人日記,記錄了1934年至1944年間,即希特勒上臺的次年至納粹失敗前幾個月,羅森堡與希特勒的交往、第三帝國高層的復雜斗爭等隱秘內幕,被視為研究希特勒思想演變及第三帝國興亡史的重要史料。這是因為羅森堡假希特勒之手,將自己的思想變成了現實,把屠殺數百萬猶太人的惡行變成了“合理又合法”的事情。 全書抽絲剝繭,真實還原了日記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曲折過程,揭示了納粹政權內部隱秘的運作方式、希特勒的思想演變和猶太人驚心動魄的生死逃亡歷程。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希特勒的首席哲學家與第三帝國失竊的秘密)(精) 目錄
序幕:秘密地窖/10
第1篇 失而復得:1949—2013
第1章 斗士/19
第2章 “一切都消失了”/33
第3章 “窺探黑暗靈魂的內心”/50
第2篇 走鋼索的人生:1918—1939
第4章 “命運的繼子”/69
第5章 “全國*讓人討厭的報紙!”/78
第6章 黑夜降臨/103
第7章 “羅森堡之路”/122
第8章 日記/145
第9章 “機靈運作和幸運巧合”/160
第10章 “我的時機尚未成熟”/168
第11章 流亡托斯卡納/187
第12章 “我已經贏得整個納粹黨的人心”/201
第13章 逃離/217
第3篇 開戰:1939—1946
第14章 “即將到來的重壓”/227
第15章 野心勃勃/240
第16章 洗劫巴黎/248
第17章 “羅森堡,你的偉大時刻來了”/273
第18章 特別任務/292
第19章 “我們特有的悲劇命運”/313
第20章 美國本土的納粹分子/320
第21章 “混沌部”/328
第22章 一片廢墟/348
第23章 “至死忠誠于他”/367
尾聲/408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希特勒的首席哲學家與第三帝國失竊的秘密)(精) 節選
第1章 斗士 二戰結束4年后,在紐倫堡正義宮的“600號法庭”,一名檢察官正等待裁決下達。這將是對被美國政府起訴的納粹戰犯的*終判決,也是檢察官羅伯特??肯普納(Robert Kempner)孤注一擲等待的結果。 肯普納時年49歲,他生性好斗頑固、善于交際、慣耍陰謀,終其一生,下巴總是翹著的,似乎在挑釁對手——他的對手可不少——拿出他們的撒手锏。雖然其貌不揚,身高1米72,而且已經開始禿頂,但肯普納似乎有一種讓人追隨他或是敵視他的個人特質。你可以說他充滿領袖氣質,也可以說他招搖賣弄;可以說他篤志力行,也可以說他獨斷專行;可以說他是正義衛士,也可以說他是粗鄙村夫,這完全取決于你怎么看他了。 20年間,肯普納大半都在與希特勒和納粹黨做斗爭,*后4年的較量舞臺是紐倫堡這座毀于“元首”的狂妄自大和盟軍狂轟濫炸的城市。他的掙扎是個體的,也是普遍的:他為了自己的生命而戰,同時也在那場世界大戰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20世紀30年代初,肯普納還只是柏林市的一名警政官員,他曾勸德國政府在希特勒及其追隨者推翻共和國、實施恐怖計劃之前以叛國罪逮捕他們。1933年,在納粹黨掌權前后,肯普納——猶太人、自由主義者、公開的反對者——失去了他在政府的職位。1935年,在經歷短暫拘留和蓋世太保的審訊后,他先后逃到意大利和法國,*后來到美國,在這里繼續他與納粹之間的斗爭。他手握大量德國政府的內部文件,打造了一個線人網絡,他為司法部門給美國的納粹宣傳員定罪提供了幫助,還向戰爭部、秘密的戰略情報局以及J.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的聯邦調查局提供第三帝國的情報。 肯普納的人生逆轉就像是好萊塢的劇本,他重返故國,將每一個讓他失去工作,因為他的猶太血統而妖魔化他、剝奪他的德國國籍,還讓他亡命天涯的人都送上了被告席。 在那場著名的國際審判中,戈林、羅森堡以及墜落的第三帝國其他重要人物被起訴犯有戰爭罪。之后,肯普納繼續待在紐倫堡,幫美國政府處理另外12起案子,被起訴者是177名納粹同謀,其中有對集中營難民實施非人道試驗的醫生,有將犯人處死的黨衛軍長官,有強迫勞工勞作而受益的企業主,也有在戰爭中對東歐平民展開大屠殺的殺人組織的領導者。 肯普納親自監督了*后的也是耗時*長的一項審判,也就是第11號案件,被戲稱為“部長審判”,因為大部分的被告都曾在位于柏林威廉大街的政府大樓里擔任要職。審判中*引人注目的是外交部國務秘書恩斯特??馮??魏茨澤克(Ernst von Weizsäcker),他曾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清掃道路,而且有證據顯示,他親自批準將6000多名猶太人從法國押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而*惡名昭彰的被告是黨衛軍高官戈特洛布??伯格爾(Gottlob Berger),他曾組建了一支以殘暴著稱的謀殺小組。“多殺兩個波蘭人,總比少殺兩個波蘭人好。”他曾經這樣寫道。而*讓人齒冷的被告是那些銀行家,他們不僅為集中營的建設提供資金,還囤積了從集中營的受害者身上剝下的成噸成噸的金牙、首飾和眼鏡。 紐倫堡審判自1947年年末拉開序幕,直到1949年4月12日才*終結束。三位美國法官走進審判室,登上法官席,開始大聲宣讀審判結果。審判書長達800頁,僅宣讀審判書就花費了3天時間。法庭的另一頭,納粹被告由憲兵們看守著,這些憲兵個個站得筆直,頭戴閃亮的銀質頭盔。納粹們通過耳機來聽審,譯員即時將判決內容翻譯成德語。審判到此全部結束,21名被告中有19名被判有罪——其中5人被控破壞和平罪,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魏茨澤克被判7年監禁,伯格爾被判入獄25年,3位銀行家被判5年到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檢方獲得了重大勝利。他們深度挖掘了納粹的文檔,4年間審訊了數百名證人,他們將罪惡昭昭的犯罪者定罪,并送進監獄。他們向世界證明,大屠殺的共謀者廣泛分布在德國政府內部。用肯普納的話說,第三帝國“犯下的罪孽罄竹難書”3,檢方也因此鞏固了紐倫堡作為“國際法的*后一道防線”4的歷史地位。他們以強有力的論證來起訴戰爭犯。 *終判決是肯普納漫長的反納粹事業的高潮。 或者至少說,本該如此。 * * * 幾年后,紐倫堡審判的聲譽就被毀了。 一直以來,德國和美國都存在批判紐倫堡審判的人。這些批判者認為起訴的核心不是正義,而是報復心,而個性粗暴和咄咄逼人的審訊者肯普納成了這種不公平的象征。比如,這位檢察官對前納粹外交官弗里德里希??高斯(Friedrich Gaus)進行了尖銳的質詢,甚至威脅要把證物移交給蘇聯,讓蘇聯以戰爭罪起訴他。肯普納的一位美國檢察官同事稱他的策略是“愚蠢的”,擔心他會“在紐倫堡審判中冤死普通罪犯”。另一名被肯普納反復盤問的證人認為肯普納“簡直像蓋世太保一樣兇狠”。 1948年,肯普納被卷入了一場激烈的公共辯論,對方是一名新教徒主教,名叫特奧菲爾??烏爾姆(Theophil Wurm),他對審判的公正性提出了質疑。烏爾姆給肯普納寫了一封公開抗議信,肯普納在回信里暗示,那些質疑紐倫堡審判的人事實上是“德國人民的敵人”。隨著媒體對這場爭論的報道,肯普納發現自己成了德國各大報紙的公審對象,他被諷刺成一個一心復仇、自以為是的猶太流亡者。 甚至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也對他發出責難,因為麥卡錫在威斯康星州的選民支持者中有一大幫德裔美國人。麥卡錫議員反對起訴魏茨澤克,因為據匿名消息,魏茨澤克是戰爭期間美國人安插的一名重要的臥底。麥卡錫聲稱紐倫堡審判阻礙了美國在德國的情報搜集工作。1949年春,他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說,希望對有關魏茨澤克審判的“徹底的愚蠢行為”進行調查。 “我認為委員會,”麥卡錫說,“應該看一看是哪些蠢蛋——我是經過深思熟慮后使用這個詞的——在那里主持軍事法庭。” 到*后一次審判結束,美國戰爭罪法庭判處了千余名納粹分子,這些人大部分在慕尼黑附近的蘭茨貝格監獄服刑。當時很多聯邦德國的人仍然拒絕承認盟軍法庭的效力,他們認為這些被囚禁的納粹并非戰犯,而是一個非法司法體制的受害者。1949年聯邦德國選舉出**任總理后,這一問題擴大成了一個主要爭端,此時的美國對蘇聯在歐洲的計劃感到不安,正欲將這位戰敗的敵人拉攏過來,變為重新武裝起來的忠誠盟友。 冷戰爆發后,現實的國際局勢很快毀掉了檢察官們起訴戰爭罪的成果。 1951年,經過一輪重審之后,美國對德事務高級專員下令釋放了1/3的紐倫堡罪犯,并對除5名死刑犯以外的人進行了減刑。年末,被肯普納在第11號案件中送進監獄的所有納粹高官都得以赦免。雖然美國人宣稱這樣的減刑是為了表示寬厚,德國人的解讀卻有所不同:美國人終于承認審判是不公正的。肯普納猛烈抨擊了這一決定:“今天我要對你們公開發出警告,蘭茨貝格監獄的大門提前打開,將會釋放出反社會的集權主義顛覆分子,將會給自由世界帶來威脅。” 他的警告無人理睬。美國的領導者們屈服于政治實用主義,到1958年,幾乎所有的戰犯都被釋放。 * * * 肯普納的斗爭遠遠沒有結束。他花了4年時間研究納粹罪行的書面證據,他知道即使審判是在國際新聞媒體的鎂光燈下進行的,可世界仍然不知道故事的全貌。 第三帝國的余孽試圖重掌話語權,從修正主義的角度去改寫納粹時代的德國歷史,這讓肯普納非常憤怒,他開始在媒體上進行反擊。“這種懷舊多少有點兒過于坦率了,”肯普納在《紐約先驅論壇報》(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上寫道,“德國許多政治作家告訴世人,要不是元首有點兒失控的話,德國會好的。”肯普納根本就不買賬。對于右翼宣傳物里希特勒如天使般的照片,對于如果希特勒沒有干涉戰事,將軍們完全可以使德國免于戰敗的軍國主義言論,對于納粹外交官的洗白努力,肯普納深感悲哀。 他呼吁應該在德國公開紐倫堡審判的真相。“在這個尚在襁褓中的德意志共和國里,他們正明目張膽地對德國國民的心智進行系統的荼毒,而這是唯一一種抗爭的方式。” 然而,在寫下這些話后不久,肯普納就做了一件有悖于公開原則的事情。紐倫堡審判之后,他將一些重要的原始德國文件帶回了家——即使有副本留存,也沒人知道這些原始文檔如今流落何方了。 肯普納作為檢察官,為準備案件的訴訟,有權查閱任何文件。一些人曾經在不止一個場合,對他處理文件的方式提出過質疑。1946年9月11日,檔案館館長在一份備忘錄中寫道:肯普納的辦公室借閱了5份文件,并未歸還。“我可能還要補充說明一下,檔案館在催促肯普納歸還藏書和文件時遇到麻煩,這不是**次了。” 1947年,肯普納因為對一份*有名的有關大屠殺的孤本文件處理不當,在美國檢察官隊伍里一時聲名狼藉。當時,第二輪審判剛剛開始,肯普納重返紐倫堡不久,就派他的手下認真閱讀了德國外交部的記錄,這些文檔是從哈爾茨山的秘窯搜得并運到柏林來的。一天,一名助手讀到一篇15頁的文檔。“以下這些人,”文檔開頭這樣寫道,“參與討論了猶太人問題的*后解決方案,會議于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萬湖路56/58號舉行。”這就是《萬湖會議紀要》(The Wannsee Protocol),記述了希姆萊的下屬帝國保安總局局長賴因哈德??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主持的萬湖會議,會上討論了“疏散”歐洲猶太人的問題。 在這份檔案被發現幾個月后,一位名叫本杰明??費倫茨(Ben Jamin Ferencz)的美國檢察官坐在桌前,抬頭看到查爾斯??拉弗萊特(Charles LaFollette)氣沖沖地闖進來。“我要殺了那個混蛋!”拉弗萊特吼叫著。他正在處理紐倫堡審判后續案件中一件針對納粹法官和律師的案件,他聽說了《萬湖會議紀要》,但肯普納拒絕交出來。負責紐倫堡案件的檢察官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肯普納大概打算在他自己的案子開庭時,才把這份文件公之于世。 費倫茨來到肯普納的辦公室試圖調停。肯普納否認自己扣留了任何文件,在費倫茨一再追問和激將法的作用下,肯普納*終打開了他桌子*下方的抽屜,一臉無辜地問道:“是這個嗎?”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日記(希特勒的首席哲學家與第三帝國失竊的秘密)(精) 作者簡介
羅伯特??K.惠特曼(Robert K. Wittman) 美國前FBI探員,參與追回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的日記原件,并因20年來追回價值數億美元的藝術品及文物,獲得美國史密斯學會文物保護勛章、秘魯榮譽勛章、西班牙榮譽勛章,著有暢銷書《追緝國家寶藏》(Priceless: How I Went Undercover to Rescue the World's Stolen Treasures)。 大衛??金尼(David Kinney) 記者、作家,曾獲得普利策獎,其文章常見于《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媒體,著有《迪倫學家》(The Dylanologists)等作品。 吳冬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碩士,現就職于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譯有《希特勒的土地》《最偉大的一周》等作品。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