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813752
- 條形碼:9787553813752 ; 978-7-5538-137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本書特色
1. 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領域泰斗學者、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傾力撰寫,大家小書,重磅力作。 2. 從“不變”與“萬變”的角度重新剖析中國史之要義,在興衰、傳承與變革中,全面勾勒中國歷史發展的源與流。 3. 選取中國歷史上的關鍵詞,從比較特殊的角度進入歷史:如果把古代中國比作一個像人體一樣精密龐大的協作系統,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經中樞。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是在它們互相影響、互相磨合的過程中延續和發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們今日的中國。 4. 歷史學者、暢銷書作家張宏杰推薦:“葛劍雄先生是我的老師,他能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講得非常吸引人。《不變與萬變》這本書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分享了很多葛老師自己治學幾十年來的心得體會,希望讀者們可以通過閱讀這本書有所收獲,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中了解更多真相。”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大家寫給大家的通俗中國史讀物, 分為三編, 共九個章節。**編從疆域、城市和建設出發, 致力于回答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的由來、變遷、連接和分隔歷程, 構建了古代中國的骨架 ; 第二編聚焦于移民、人口、人物和外交, 描繪出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圖景, 展現了古代中國的血肉 ; 第三編落筆于天下與帝王, 剖析了得天下與治天下之道以及皇帝的“私事”, 勾勒出古代中國的精神中樞。書中內容以時間為序, 橫跨中國3000多年的歷史時期, 但又不是簡單的編年體寫法, 而是從歷史事件與話題入手, 結合作者深厚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素養, 為普通讀者深入淺出地解析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基本問題。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目錄
**編 古代中國的骨架
導言:“中國”二字出現在三千年以前 /002
**章 疆域 / 我們生活的土地
**節 “大九州”與“一尺之棰”/007
第二節 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大? /012
第三節 古代中國疆域是怎樣變遷的? /017
第四節 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劃分主要行政區? /023
第二章 城市 / 幾經變化的都城
**節 漢朝的長安和洛陽 /028
第二節 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033
第三節 隋唐時期的兩都 /038
第四節 明朝的兩京并建 /043
第三章 建設 / 土地的連接和分隔
**節 不只起軍事防衛作用的長城 /048
第二節 糧食供應的生命線——運河 /053
第三節 古代的交通網絡——馳道 /058
第四節 被腐敗“腐蝕”的驛站 /063
第二編 古代中國的血肉
導言:籍貫與出生地:你是哪里人? /070
第四章 移民 / 我們從哪里來,又在哪里停留?
**節 何處家山:移民的出發地 /075
第二節 深受移民影響的都城文化格局 /081
第三節 “羌胡”的南遷與五胡亂華 /086
第四節 牧業部落的北遷與匈奴的南下劫掠 /092
第五節 古代人為什么要遷移? /097
第五章 人口 / 被政策影響的人口數量
**節 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少人? /103
第二節 貞節觀念與唐朝的寡婦改嫁 /109
第三節 為何宋朝的戶口資料里平均每戶不到三個人? /114
第四節 明朝的戶籍制度與預編了十年的戶籍冊 /119
第六章 人物 / 由人“鑄就”的時代現象
**節 孔子:歷代統治者肯定的“春秋筆法”/125
第二節 伏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者 /130
第三節 海瑞:為何只有海瑞一位清官? /135
第四節 王二:吏統官的奇特現象 /141
第五節 燕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147
第七章 外交 /“開而不放,傳而不播”的古代人
**節 與“開放”失之交臂的漢朝 /152
第二節 古代中國對外影響如何? /157
第三節 唐朝長安是世界的中心嗎? /163
第三編 古代中國的精神中樞
導言:英明的開國皇帝為何會成為暴君? /170
第八章 天下 / 得天下與治天下
**節 胡服騎射與騎兵時代 /175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大規模屠殺——長平之戰 /181
第三節 秦始皇與他的標準化 /187
第四節 項羽是劉項逐鹿的失敗者嗎? /192
第五節 劉邦與百姓“約法三章”可信嗎? /200
第六節 “推恩令”背后的政治智慧 /205
第七節 *早的“中央巡視”制度 /210
第八節 為何劉秀*終能延續漢朝? /215
第九節 為何是趙匡胤的宋朝結束五代? /222
第十節 宋朝為何少有軍事政變? /228
第十一節 “厓山之后無中國”嗎? /233
第九章 帝王 / 皇帝的“私事”
**節 太子:*難定奪的皇室成員 /239
第二節 皇后:對皇上影響*大的人 /245
第三節 太上皇:皇宮里的“虛職”/250
第四節 宗室:并不好當的皇親國戚 /256
第五節 后事:“視死如生”的傳承 /261
第六節 記錄:史書的“官方版本”/266
結語:我們如何看待中國的史書? /272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節選
古代中國究竟有多少人? 在中國古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到底有過多少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是相當困難的,特別是要精確地回答。因為古代的人口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不能像今天這樣再做一次人口普查或做一次人口調查。所以,如果古代當時沒有做過人口調查,或者做了而沒有留下記錄,我們今天只能根據已有的史料做出一些估計。有人曾經在歷史書上翻到說大禹的時候有多少人,周朝的時候有多少人,還精確到個位數,那我告訴大家,這個數字是完全不可靠的,顯然是后人編造的。 大禹的時候這個人口數是怎么來的?要調查。當時有這樣的條件嗎?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直到周朝實行分封制的階段,*高統治者是沒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調查統計有多少人的。因為一個個的諸侯國,大國下面的小國,每個國它都是自己在管理,只要按照規定納貢,貢上來多少東西或者多少人就行了,所以沒有必要去調查它們下面具體有多少人。所以包括《周禮》里面講的“登人”——調查人的制度,大部分都是后人的一種設想,并沒有真正實行過。既然當時就沒有調查過,我們今天要精確地說出大禹時候有多少人,周朝時有多少人,那顯然是不可能的,這些數字大家完全不要去相信。 到了戰國后期,因為有些大的諸侯國已經開始設立郡縣了,諸侯要知道這些郡縣里有多少人,所以已經有一個叫“上計”的制度,每年或者是每三年,當地的地方官就跟諸侯報告這個地方有多少戶口,這樣應該講就有一些局部的數據了。 我們知道,要調查人口本身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調查人口的目的是什么呢? 無非三種,一種就是征兵。征兵的話就要知道有多少男性人口,當兵有一定年齡限制,因此不僅要調查男性的人數,還要調查年齡。還有一種是服勞役,也需要調查有多少人,也有年齡限制,太小了不行,太老了也不行,就有調查人口和歲數的必要。因為服兵役、服勞役的對象基本上是男性,所以女性就沒有必要調查。再一種是納稅,就是要調查該納稅的人口。如果女性也要納稅,那么女性人口也有調查的必要了。 所以從秦朝開始就要進行全國性的戶口調查,因為普遍實行勞役、兵役制度。漢朝還實行人頭稅制度,每個人都要交納“口賦”(口錢),那么不但男性,女性也要被調查了。秦朝統一以后,實行中央集權的制度,朝廷直接統治下面的郡、縣,已經有條件通過各個縣調查人口,然后各個縣把數字匯總起來報到郡,郡再報到朝廷。中國**個全國性的戶口數字,就是秦始皇的時候形成的。到劉邦攻占咸陽的時候,蕭何專門接管了秦朝留下的檔案,其中就包括全國的戶口數,一個郡、一個縣有多少戶口都查得到。 為什么講戶口,不直接講人口?因為當時調查的指標主要是戶,勞役、兵役一般就是以戶為單位征集的。一戶里面有多少口,并不等于我們今天講的人口,每一個人都要調查到,它的重點顯然是跟征兵、跟賦役、跟納稅有關的那些人。譬如老人、小孩,就不一定都調查,或者都要求調查準確。 以后每一個朝代都有這樣的戶籍,可惜今天有些數據早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講歷朝歷代有多少人口,只能根據還保存著的這些戶口的數字來推算、估計。 有幾個階段,戶口數是比較接近實際人口數的。 比如西漢時,國家既有勞役、兵役,又征收人頭稅。因為征人頭稅的對象是七歲以上的男女人口,為了保證不漏征,對這些人口都要認真調查。漢武帝時把起征年齡提前到三歲,調查對象幾乎覆蓋全部人口了。所以西漢期間的戶口數與實際人口數非常接近。 要了解中國歷史上某一階段的人口數據,還有一個條件,這個階段的行政效率要比較高。如果行政效率不高,很多調查進行不了,或者地方敷衍塞責,甚至在數字上胡編亂造,即使調查的范圍包括全部人口,結果也不可靠。西漢時期的行政效率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高的,符合這個條件。又如明朝初年,朱元璋曾經出動軍隊,到地方上去查戶口,規定了嚴格的獎懲措施,而且做了詳細的登記,以后又規定每十年要編修一次戶籍。特別是在他在位時期的這一兩次調查,規定非常仔細,他實行嚴刑峻法,官員們都不敢怠惰,更不敢違法。有這樣高的行政效率,這一階段調查的戶口數基本上覆蓋了全部人口。但在朱元璋以后就做不到了。 另外一個條件是這些數據被保留下來了。像秦朝的戶籍數字只留下個別縣的,用處有限,更無法了解全貌。非常幸運的是,西漢末年的數字,全國總數、郡級單位的戶數及口數,還有個別縣級單位的數字都被保留下來了。 戶口數比較接近實際人口數的另一個階段就是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皇帝宣布實行一項政策——“盛世添丁,永不加賦”,就是說現在到了太平盛世,朝廷對此后新增加的人口,只統計數字,永遠不增加賦稅。本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隱瞞戶口、少報人口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少交賦稅。現在賦稅與新增人口脫鉤了,還有必要隱瞞嗎?當然,官員、百姓不會馬上相信這樣的政策,特別是會懷疑政策能不能落實,所以還會或多或少地隱瞞,但畢竟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 作者簡介
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尤精于歷史地理、人口史等領域。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黃河與中華文明》等,主編有《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等。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