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禮俗之美:豐子愷歲時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273652
- 條形碼:9787549273652 ; 978-7-5492-7365-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禮俗之美:豐子愷歲時書 本書特色
對于小孩子的愛,是他散文里的特色。 ——郁達夫 從豐子愷那里,我學會了樸素。 ——林清玄 他的畫里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置身市塵,有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于平實中寓深永之致。 ——朱光潛 你的文和畫就像一首首小詩,我們就像吃橄欖似的,老咂著那滋味兒。 ——朱自清 我的腦子里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人與人無爭、無所不愛,有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 ——巴金
禮俗之美:豐子愷歲時書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十四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線索, 按照時間順序體現(xiàn)豐子愷先生在不同時節(jié)的生活情趣, 表達一種與自然、人生等息息相通的況味與哲思。全書收錄豐子愷先生文章所描述的節(jié)日、風物等文章, 比如: 西湖春游、夏夜聽雨 ; 清明、端午 ; 看潮、賞雪 ; 作畫、吟詩 ; 鳥蟲賞玩、花語草吟 ; 閑情逸致、讀書之樂等等, 多方面展現(xiàn)豐子愷先生筆下的生活態(tài)度與自然生命之美。
禮俗之美:豐子愷歲時書 目錄
元 旦
花紙兒 / 003新春試筆 / 009接財神 / 013
上 元
正月十五 / 017西湖春游 / 018湖畔夜飲 / 025
花 朝
水仙花 / 032禁止攀折 / 036
寒 食
踏青 / 047楊柳 / 052
清 明
翡翠笛 / 059吃酒 / 065半篇莫干山游記 / 072
浴 佛
放生 / 084有情世界 / 089素食以后 / 096物語 / 100
端 午
五月 / 112端陽憶舊 / 115種蘭不種艾 / 119野外理發(fā)處 / 124
七 夕
牛女 / 130牽牛花 / 132珍珠米 / 134天的文學 / 140午夜高樓 / 143
中 元
放焰口 / 150談鬼 / 156
中 秋
中秋賞月 / 160上海中秋之夜 / 164吃西瓜 / 165
重 陽
九日 / 168黃山印象 / 171上天都 / 176不肯去觀音院 / 181冬至從梅花說到美 / 188從梅花說到藝術 / 199
祭 灶
送灶 / 207寒假 / 211
除 夕
除夕 / 219賀年 / 224
禮俗之美:豐子愷歲時書 節(jié)選
接財神
年初一上午忙著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擠滿了穿新衣服的農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燒賣、上酒館、買花紙(年畫)、看戲法,到處擁擠,而*熱鬧的是賭攤。原來從初一到初四,這四天是不禁賭的。擲骰子、推牌九,還有打寶,一堆一堆的人,個個興致勃勃,連警察也參加在內。下午街上較清,但賭攤還是鬧熱,有的通夜不收。
初二開始,鎮(zhèn)上的親友來往拜年。我父親戴著紅纓帽子,穿著外套,帶著跟班出門。同時也有穿禮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留下一張紅片子。父親死后,母親叫我也穿著禮服去拜年。我實在很不高興。因為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穿大禮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譏笑的,也有嘆羨的,叫我非常難受。現(xiàn)在回想,母親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舉已廢,還希望我將來也中個舉人,重振家聲,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是新年*大的一個節(jié)日,因為這天晚上接財神。別的行事,如送灶、過年等,排場大小不定,有簡單的,有豐盛的,都按家之有無。獨有接財神,家家鄭重其事,而且越是貧寒之家,排場越是體面。大約他們想:敬神豐盛,可以邀得神的恩寵,今后讓他們發(fā)財。
接財神的形式,大致和過年相似,兩張桌子接長來,供設六神牌,外加財神像,點起大紅燭。但不先行禮,先由父親穿了大禮服,拿了一股香,到下西弄的財神堂前行禮,三跪九叩,然后拿了香回來,插在香爐中,算是接得財神回來了。于是大家行禮。這晚上金吾放夜,市中各店通夜開門,大家接財神。所以要買東西,哪怕后半夜,也可以買得。父親這晚上興致特別好,飲酒過半,叫把譚三姑娘送的大萬花筒放起來。這萬花筒果然很大,每個共有三套。一枝火樹銀花低了,就有另一枝繼續(xù)升起來,凡三次。譚福山做得真巧。……我們放大萬花筒時,為要盡量增大它的利用率,邀請所有的鄰居都出來看。作者譚福山也被邀在內。大家聞得這大萬花筒是他作的,都向他看。…… (節(jié)選自《過年》一文) 上元
西湖的*美麗的姿態(tài),為什么直到解放后才充分表現(xiàn)出來呢?這是因為舊時代的西湖,只能看表面(山水風景),不能想內容(人事社會)。 正月十五
初五以后,過年的事基本結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謝往還,也很熱鬧。廚房里年菜很多,客人來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話:“拜年拜到正月半,爛溏雞屎炒青菜。”我的父親不愛吃肉,喜歡吃素,我們都看他樣。所以我們家里,大年夜就燒好一大缸蘿卜絲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來,放在鍋子里一熱,便是*好的飯菜。我至今還是忘不了這種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燒起來,總不及童年時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個元宵佳節(jié),然而賽燈之事,久已廢止,只有市上賣些兔子燈、蝴蝶燈等,聊以應名而已。
二十日,染匠司務下來(按作者家鄉(xiāng)一帶習慣,從浙東來到浙西,稱為“下來”。),各店照常開門做生意,學堂也開學。過年的筆記也就全部結束。 (節(jié)選自《過年》一文) 西湖春游
我住在上海,離杭州西湖很近,火車五六小時可到,每天火車有好幾班。因此,我每年有游西湖的機會,而時間大都是春天。因為春天是西湖*美麗的季節(jié)。我很小的時候在家鄉(xiāng)從乳母口中聽到西湖的贊美歌:“西湖景致六條橋,間株楊柳間株桃。……”就覺得神往。長大后曾經在西湖旁邊求學,在西湖上作客,經過數(shù)十寒暑,覺得西湖上的春天真正可愛,無怪遠離西湖的窮鄉(xiāng)僻壤的人都會唱西湖的贊美歌了。 然而西湖的*美麗的姿態(tài),直到解放之后方才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解放后每年春天到西湖,覺得它一年美麗一年,一年漂亮一年,一年可愛一年。到了解放第九年的春天,就是現(xiàn)在,它一定長得十分美麗,十分漂亮,十分可愛。可惜我剛從病院出來,不能隨眾人到西湖去游春;但在這里和讀者作筆談,亦是“畫餅充饑”,聊勝于無。
西湖的*美麗的姿態(tài),為什么直到解放后才充分表現(xiàn)出來呢?這是因為舊時代的西湖,只能看表面(山水風景),不能想內容(人事社會)。換言之,舊時代西湖的美只是形式美麗,而內容是丑惡不堪設想的。
譬如說,你悠閑地坐在西湖船里,遠望湖邊樓臺亭閣,或者精巧玲瓏,或者金碧輝煌,掩映出沒于楊柳桃花之中,青山綠水之間。這光景多么美麗,真好比“海上仙山”!然而你只能用眼睛來看,卻切不可用嘴巴來問,或者用頭腦來想。你倘使問船老大“這是什么建筑?”“這是誰的別莊?”因而想起了它們的主人,那么你一定大感不快,你一定會嘆氣或憤怒,你眼前的“美”不但完全消失,竟變成了“丑”!因為這些樓臺亭閣的所有者,不是軍閥,就是財閥;建造這些樓臺亭閣的錢,不是貪污來的,便是敲詐來的、剝削來的!于是你坐在船里遠遠地望去,就會隱約地看見這些樓臺亭閣上都有血跡!隱約地聽見這些樓臺亭閣上都有被壓迫者的呻吟聲——這真是大煞風景!這樣的西湖有什么美?這樣的西湖不值得游!西湖游春,誰能僅用眼睛看看而完全不想呢?
舊時代的好人真可憐!他們?yōu)榱艘蕾p西湖的美,只得勉強屏除一切思想,而僅看西湖的表面,仿佛麻醉了自己,聊以滿足自己的美欲。記得古人有詩句云:“小亭閑可坐,不必問誰家。”我初讀這詩句時,認為這位詩人過于浪漫疏狂。后來仔細想想,覺得他也許懷著一片苦心:如果問起這小亭是誰家的,說不定這主人是個壞蛋,因而引起詩人的惡感,不屑坐他的亭子。舊時代的人欣賞西湖,就用這詩人的辦法,不問誰家,但享美景。我小時候的音樂老師李叔同先生曾經為西湖作一首歌曲。且不說音樂,光就歌詞而論,描寫得真是美麗動人!讓我抄錄些在這里: 看明湖一碧,六橋鎖煙水。
塔影參差,有畫船自來去。
垂楊柳兩行,綠染長堤。
飏晴風,又笛韻悠揚起。
看青山四圍,高峰南北齊。
山色自空濛,有竹木媚幽姿。
探古洞煙霞,翠撲須眉。
霅暮雨,又鐘聲林外起。
大好湖山如此,獨擅天然美。
明湖碧,又青山綠作堆。
漾晴光瀲滟,帶雨色幽奇。
靚妝比西子,盡濃淡總相宜。 這歌曲全部,刊載在*近出版的《李叔同歌曲集》中。我小時候求學于杭州西湖邊的師范學校時,曾經在李先生親自指揮之下唱這歌曲的高音部(這歌曲是四部合唱)。當時我年幼無知,只覺得這歌詞描寫西湖景致,曲盡其美,唱起來比看圖畫更美,比實地游玩更美。現(xiàn)在重唱一遍,回味一下,才感到前人的一片苦心:李先生在這長長的歌曲中,幾乎全部是描寫風景,絕不提及人事。因為那時候西湖上盤踞著許多貪官污吏,市儈流氓;風景*好的地位都被這些人的私人公館、別莊所占據(jù)。所以倘使提及人事,這西湖的美景勢必完全消失,而變成種種丑惡的印象。所以李先生作這歌詞的時候,掩住了耳朵,停止了思索,而單用眼睛來觀看,僅僅描寫眼睛所看見的部分。這樣,六橋煙水、塔影垂楊、竹木幽姿、古洞煙霞、晴光雨色,就形成一種美麗的姿態(tài),好比靚妝的西施活美人了。這仿佛是自己麻醉,自己欺騙。采用這種辦法,雖然是李先生的一片苦心,但在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足為訓的! 然而李先生在這歌曲中,不能說絕不提及人事。其中有兩處不免與人事有關:即“有畫船自來去”,“笛韻悠揚起”。坐在這畫船里面的是何等樣人?吹出這悠揚的笛聲的是何等樣人?這不可窮究了。李先生只能主觀地假定坐在畫船里的是一群同他一樣風流瀟灑的藝術家,吹笛的是同他一樣知音善感的音樂家;或者坐在畫船里的是一群天真爛漫的游客,吹笛的是一位冰清玉潔的美人。這樣,才可以符合主觀的意旨,才可以增加西湖的美麗。然而說起畫船和笛,在我回憶中的印象很不好。記得有一次我和幾個朋友買舟游湖。天朗氣清,山明水秀,心情十分舒適。忽然鄰近的一只船上吹起笛來,聲音悠揚悅耳,使得我們滿船的人都停止了說話而傾聽笛韻。后來這只船載著笛聲遠去,消失在煙波云水之間了。我們都不勝惋惜。船老大告訴我們:這船里載著的是上海來的某闊少和本地的某聞人,他們都會弄絲弦,都會唱戲,他們天天在湖上游玩……原來這些闊少和聞人,都是我們所“久聞大名”的。我聽到這些人的“大名”,覺得眼前這“獨擅天然美”的“大好湖山”忽然減色;而那笛聲忽然難聽起來,丑惡起來,終于變成了惡魔的嘯嗷聲。這笛聲褻瀆了這“大好湖山”,污辱了我的耳朵!我用手撩起些西湖水來洗一洗我的耳朵。——這是我回憶舊時代西湖上的“畫船”和“笛韻”時所得的印象。
禮俗之美:豐子愷歲時書 作者簡介
著名散文家、漫畫家。早年就讀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師從弘一法師學習音樂、繪畫,從夏丏尊學習國文。朱自清、郁達夫、巴金、葉圣陶、林清玄,對其文章和漫畫贊譽有加。他的散文風格恬淡率真、意味雋永,富有童真天然之趣。他的漫畫或幽默風趣,或恬靜淡雅,往往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人生百態(tài),深受人們的喜愛。著有《子愷漫畫》《護生畫集》《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率真集》等。
- 主題:本書以中國十四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線索, 按照時間順序體現(xiàn)豐子愷先生在...
本書以中國十四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線索, 按照時間順序體現(xiàn)豐子愷先生在不同時節(jié)的生活情趣, 表達一種與自然、人生等息息相通的況味與哲思。全書收錄豐子愷先生文章所描述的節(jié)日、風物等文章, 比如: 西湖春游、夏夜聽雨 清明、端午 看潮、賞雪 作畫、吟詩 鳥蟲賞玩、花語草吟 閑情逸致、讀書之樂等等, 多方面展現(xiàn)豐子愷先生筆下的生活態(tài)度與自然生命之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