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海與帝國(2020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9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33695
- 條形碼:9787549533695 ; 978-7-5495-336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與帝國(2020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9 本書特色
日本歷史學家的重磅作品/兼具可讀性與專業性的中國通史讀本/通過海洋的紐帶,將中國置入東歐亞的體系,生動展示明清五百年波瀾壯闊的“海的歷史”/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李伯重作序推薦
海與帝國(2020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9 內容簡介
海與帝國 明清時代》為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的“明清時代”一卷。 《中國的歷史》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寫給大眾的中國通史讀本。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涵蓋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松,觀點新穎,富于洞見,但同時又吸取了近些年來的諸多學術成果,利用了近期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重磅歷史佳作。 《海與帝國 明清時代》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 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很近二三十年,靠前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靠前貿易中扮演著很好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采納了靠前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海與帝國(2020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9 目錄
序言 被海洋環繞的兩大
**章 事情的時間、空間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紀 I
第三章 海陸相克——十四世紀 II
第四章 海與陸的交易者——十五世紀
第五章 商業的時代——十六世紀I
第六章 社會秩序的變容——十六世紀II
第七章 王朝交替——十七世紀
第八章 產業時代——十八世紀I
第九章 傳統中國的形成——十八世紀II
第十章 環球中的中國——十九世紀
尾聲 媽祖與明清的歷史
中文版后記
附錄
海與帝國(2020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9 節選
推薦序——李伯重 多年前,我在廈門大學從傅衣凌先生攻讀明清社會經濟史。衣凌師十分重視海外貿易史,在他的影響之下,海外貿易也成為廈大明清史的特色之一。同時,廈大所在的廈門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從宋代以來一直是一個活躍的海外貿易中心。在這里學習明清史,對海外貿易也自是別有一種感受。畢業離開廈門后,我主要從事江南經濟史研究,在研究中也一直關注海外貿易對江南經濟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史學的主要功能是為統治者提供治國安邦的經驗借鑒(即“資治”之“通鑒”)。由于被賦予了這樣一種令人敬畏的政治含義,史學也就成了一門與普通民眾無緣的學問。對于大眾來說,演義、故事、戲劇等通俗文學讀物,成了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從這些來源獲得的歷史知識當然問題不少, 從而導致了大眾對歷史的誤解。到了乾嘉時代,史學開始向著成為一門獨立學問的方向發展。到1930 年代,專業化的史學更達到了高峰。然而一旦成為專門化的學問,就不免進入象牙塔里。 1950 年以后,史學日益教條化、八股化。改革開放后,史學得以復興,同時大眾也渴求對祖國的歷史有更多更好的了解。但是象牙塔內的東西,大眾依然難以窺見,他們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仍舊是通俗文學乃至電影、電視劇。這種情況對歷史學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求歷史學家盡可能多地提供容易讀懂又能提供正確知識的史學成果,來滿足大眾對歷史知識的渴求。明清兩朝因為距離今日較近,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實際上只能算作“近代史”,因此在海外中國史研究中,明清時期大多被劃到“近代史”中,往往被稱為“近代早期”。由于更加接近今天,因此明清史留給我們的遺產(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相對于其他朝代來說更為豐富。大眾對中國歷史知識的渴求, 也以明清史為甚。只要隨便看看今天充斥書店和銀屏的明清歷史故事和影視劇,就可看到這一點。 但是,寫一部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明清史讀物,難度也比寫其他朝代歷史的讀物更大。其原因雖然很多,但是*主要的是以下兩個: **,應當從什么樣的角度來看明清史?要回答這個問題, 就必須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明清中國是一個停滯的國家嗎? 從黑格爾以來,西方主流學術把明清中國看成是一個停滯的國家。赫爾德(Johann Gettfried Herder,1744—1803) 形象地說:“這個帝國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畫有象形文字,并且以絲綢包裹起來;它體內血液循環已經停止,就如冬眠的動物一般。”他們的看法對后代有巨大的影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費正清提出了“沖擊―回應”理論,才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在近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不過這主要是中國受到外力“沖擊”后作出的“回應”。沒有這個“沖擊”,中國依然停滯。越南戰爭后,西方學界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主流看法還是這種“沖擊―回應”論。 在我國,1949 年以后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史學體系。這種史學體系雖然在政治觀點與學術取向方面與西方史學有巨大差異, 但是在對于過去幾百年中國經濟狀況的整體看法上,卻和西方主流觀點頗為一致,即認為“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是一個沒落和停滯的時期”。到了鴉片戰爭后,在西方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經濟才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一些學者對上述看法提出質疑,提出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論,但是這種“萌芽”不僅十分微弱,而且后來中斷了,并未對中國社會經濟帶來很大影響。 因此,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 2. 明清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嗎? 這種說法也源自黑格爾。他說:停滯不前,沒有變化,是中國的宿命,這種宿命部分地取決于地理因素:“亞洲東部的廣大土地偏離了歷史的普遍進程。”他進而強調:中國缺乏歐洲人開拓海洋的巨大勇氣,而在自己廣袤的土地上自我陶醉于農業社會的節律。土地所代表的只是“永無止境的依賴性”, 而海洋卻引領著人們“超越這些思想與行動的有限范圍……海洋的無限伸展超脫了大地的制約,然而這正是亞細亞國家的宏偉政治組織所欠缺的,縱使他們本身同樣以海為鄰,中國即是一例。對亞洲國家而言,海只不過是大地的盡頭、中斷,他們與海并沒有積極的關系”。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理論,并進一步發展了赫爾德的“木乃伊”論,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這種明清中國“封閉”論的看法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多代學者(包括中國學者),并已成為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共識”:中國一向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才把中國帶進了世界。這種明清中國“閉關自守”論,也成為中國歷史教科書上的標準說法。甚至到20 世紀后期,以曾經風靡全國的央視電視劇《河殤》為代表,大多數中國人還是認為明清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因此中國人需要對中國傳統的“黃土文明”進行反思和批判,引入西方的“藍色文明”(即“海洋文明”)。 因此,也不論中外,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 在*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采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是很有新意的。 總而言之,本書作者在以上各個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使得本書成為一部成功之作,達到了向社會大眾提供關于明清史的全面和正確的知識的目標,正如本書簡介所言那樣,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試圖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闡述。
海與帝國(2020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9 作者簡介
上田 信,1957年出生于東京都。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東洋史學專業)。現擔任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國社會史。1983—1985年留學南京大學,經歷過農村的田野調查。從江南城市的無賴研究開始,后來從事地方社會和宗族的研究,近年多關注生態環境和疾病史。在731部隊細菌戰國家賠償請求訴訟中,他作為原告(中國人細菌戰受害者)的證人,2000年向東京地方裁判所提交了鑒定書《鼠疫與村莊》。 主要著作有《傳統中國》(講談社)、《森林與綠色的中國史》(巖波書店)、《老虎講述的中國史》(山川出版社),其他還有《人與人的地方史》(合編,山川出版社)、《中國的社會》(合譯,平凡社)等。 【譯者簡介】高瑩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2008年畢業于日本神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代史、中日關系史。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