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悲劇意識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578209
- 條形碼:9787561578209 ; 978-7-5615-782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悲劇意識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走進莫里森的小說世界,對她的小說反映出來的悲劇意識的內涵和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解讀。認為莫里森以哲人的敏銳,關注著美國黑人乃至全人類的生存苦難與精神困境,為人類精神的荒蕪、個體靈魂的迷失、民族文化的痛失而發出焦慮的吶喊,表達了她深刻的悲劇意識,并積極為陷入困境的人類尋求脫離困境的良方。?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悲劇意識研究 目錄
**節 托妮·莫里森及其作品
第二節 悲劇和悲劇意識
**章 莫里森悲劇意識之一:愛的沉思
**節 愛的困惑——《*藍的眼睛》中的愛
第二節 無愛的悲歌——從《所羅門之歌》看托妮·莫里森的悲劇意識
第三節 生存的夾縫,執著的愛——《寵兒》中愛的表達
第四節 毀滅與重生——托妮·莫里森小說創作中愛的哲學
第二章 莫里森悲劇意識之二:人性的追問
**節 分裂的人性——從《所羅門之歌》看托妮·莫里森的悲劇意識
第二節 美國黑人的苦難與抗爭一《寵兒》的悲劇性審美
第三節 人性的剝脫與回歸——《寵兒》中的人像群體分析
第四節 天堂不再——《天堂》中人性喪失的惡果
第三章 莫里森悲劇意識之三:文化的執著
**節 脫離傳統的悲劇——秀拉
第二節 追尋黑人文化之根——解讀托妮·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與《寵兒》
第三節 黑人傳統與白人現代價值的抗爭——《柏油娃娃》中的森與丹雅
第四章 莫里森悲劇意識的藝術表現形式
**節 女性哥特式特征在《寵兒》中的表達
第二節 碎片的消融——《寵兒》的“百衲被”審美研究
第三節 爵士樂的敘述
結語
**節 愛的缺失
第二節 人性的分裂
第三節 文化的斷根
附錄
參考文獻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悲劇意識研究 節選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悲劇意識研究》: 彼拉多式的大愛范式:彼拉多是一個飽經風霜、受人排擠的異類。她在出生時母親已經去世,她完全是自己從母親的子宮里面爬出來的,出來時還帶著自己的臍帶和胎盤。她目睹了父親被白人殺害;因為反對哥哥帶走他因為誤殺人而得到的金子,導致兄妹反目;因為沒有肚臍眼,她一直受到身邊人的冷落和孤立。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人,她心中居然沒有絲毫的仇恨,總是用愛去關懷身邊的每一個人。彼拉多的臨終遺言表達了她自己、奶人,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的希望:“我真希望能結識更多的人。我會愛他們大家的。如果我知道得多些,我是會愛得更多些的。”① 薩格斯式的自愛范式:獲得了自由的薩格斯意識到,黑人要想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就得首先學會珍愛自己,認識到自身的美麗與價值,肯定自己的生活與幸福,表現自己的成長與自由。薩格斯擔當了黑人的精神領袖,經常給他們布道,宣揚“黑人應該自愛,愛自己、愛自己的肉體”。自愛也意味著長期遭受奴隸制摧殘的黑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正如弗洛姆所說,只有做到了自愛,具備了愛的能力,才能由此及彼,愛他人,愛自己的社區,愛自己的歷史,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民族。 康索拉塔式的自愛加互愛范式:康索拉塔會一些維持自己生計的本領,她隨時準備奉獻自己無限的愛。作為修道院的女主人,康索拉塔引導四個女人擺脫了過去的夢魘,重拾了生存的勇氣,“她們看起來是多么平靜啊。……不像魯比鎮的某些居民,修道院的女人們不再為縈繞于心的事情所困擾”。①同時,康索拉塔也意識到,光有自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統一起來,個人價值觀與集體價值觀統一起來,黑人同胞們相親相愛、互幫互助,才能獲得自己乃至整個民族的發展。因此她如是說:“上帝愛人們互愛的方式;也愛人們自愛的方式。”② 在擁有了這些范式之后,人們可以通過交流,加深理解,承擔起責任,用自己的愛喚醒別人的愛,實現彼此關愛。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只能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在生活中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爵士樂》中喬和維奧莉特通過交流,化解了過去的怨恨和敵意,兩人不再冷漠和疏遠,而重新生活在融融的愛意之中。《愛》中希德和克麗斯廷通過交談,喚醒了少年時代鑄就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姐妹情誼,長達幾十年的仇恨被愛的暖流化解。在《所羅門之歌》中,奶人在了解了自己家族的歷史后,實現了精神和心靈的成長,也傳承了彼拉多的大愛思想。在《寵兒》中,黑人重新接納了賽絲,幫助她驅除了鬼魂,黑人社區彼此關愛的傳統得到了回歸。 在《托妮·莫里森訪談錄》中,莫里森曾經強調:“但是我想我還是在寫相同的事物,寫人們怎樣彼此聯系在一起,寫人們彼此思念,寫人們堅持或者是堅守愛。”①在一如既往地演繹著愛的紛繁蕪雜的表象中,莫里森透徹地分析了現代黑人社會對愛的種種病態表現,尖銳地剖析了現代黑人的精神痼疾。從提醒人類警惕愛的病態現象可能帶來的種種危險,到呼吁人們打開心結、加深了解、承擔起責任、構造一個和諧關愛的社會,莫里森一直在致力于對愛的哲學的探討。要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就必須學會愛,必須具備愛的創造力。同樣,一個健康的社會更需要主體間的相互關愛。人是和諧社會的主體,離開了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就無從談起,而人際關系和諧的前提就是“愛”。 愛搭起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團結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人們可以跨越原本不可逾越的情感的鴻溝。不管人們距離多么遙遠,哪怕從前彼此敵視,只要擁有了愛,人們就能夠消除彼此間的隔閡,理解并包容對方,從而構成和諧共進的人類文明。 ……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悲劇意識研究 作者簡介
龔玲,女,湖南汨羅人,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級博士生。2001年畢業于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在《湖南社會科學》《作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碎片的消融:的“百衲被”審美研究》被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12期全文轉載。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