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包郵 臺灣論學

收錄余秋雨在臺灣地區的重要演講,以及他為臺灣文化名人張忠謀、白先勇等文化名人著作所作序言等, 與蔡康永等人的深度對談,經作者本人逐字修訂而成。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0-08-01
開本: 16開 頁數: 293
讀者評分:5分3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學銷量榜
中 圖 價:¥16.6(3.2折) 定價  ¥52.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臺灣論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2035
  • 條形碼:9787559642035 ; 978-7-5596-4203-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臺灣論學 本書特色

★余秋雨D家定稿版,直接授權,逐字修訂,永遠的經典
余秋雨歷時數年逐一修訂,二十余部代表作品親力打造,煥然一新。從內容到裝幀,每個細節均親自把關。
★作為演講大神和對談高手的余秋雨,你怎能錯過?!
聽過的人都知道,余秋雨的演講風采和即興表達魅力,一點也不比他的“文化大散文”遜色!
★環島演講、對談全記錄,以極具現場感和感染力的方式暢談當下話題!
旅行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城市的魅力……余秋雨關于當下的思考都在這里。
★名家高手棋逢對手,碰出怎樣的思想火花!
還原余秋雨與白先勇、余光中、馬英九、蔡康永、陳文茜等各界名家的深入對話,也是一份珍貴的時代記錄。

臺灣論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收錄作者在臺灣地區的重要演講, 以及他為臺灣文化名人張忠謀、白先勇等文化名人著作所作序言等, 與蔡康永等人的深度對談。這些演講涉及人生行走、寫作技巧、東方美學、城市魅力等多個人文主題, 重在重新認識和發現中華文化, 回應當代社會與文化、人生建設諸般緊要問題。另外特別收錄對余秋雨的文學評論數篇, 解析“文化大散文”風靡于世的秘密。文章立足文化本體, 放眼人類文明的整體進程, 通達而平易, 深入而懇切, 對廣大讀者開闊視野、增進人文的情懷、深化對歷史與文明的體認, 頗有助益。

臺灣論學 目錄

一??演講

出走的生命 002

今天的人文堅持 016

城市的魅力 043

閱讀的門徑 066

寫作的奧秘 085

藝術思維的特性 108

尋找東方美學 117

闖入儺的世界 132

三度穿越 148

無傷害原則 159

封山閉關,重新選擇 175

二??寫序

序張忠謀 190

序白先勇 199

序連方瑀 212

序《中國歷代經典寶庫》 216

三??接受專訪

陳文茜的專訪 224

蔡康永的專訪 234

張小燕、蔡詩萍的專訪 242

楊照的專訪 252

四??評論

余秋雨的現代意義 264

平易中的語言魅力 271

*受歡迎的原因 278



余秋雨主要著作選目 282

余秋雨文化大事記 284


展開全部

臺灣論學 節選

出走的生命
(2005年2月15日)
馬英九(時任臺北市市長):
主講人余秋雨先生,各位觀眾、好朋友們,晚安,大家好!
余先生從一九九二年出版《文化苦旅》至今已有十多年,光在臺灣,就出版了著作二十七種,真可以說是著作等身了。同時,不止在臺灣,包括香港、大陸、海外各地,他都擁有廣大的讀者群。這次,他能撥冗再度來臺灣巡回演講,讓臺灣的讀者欣喜莫名。
余先生其實無須多做介紹。那天看他的簡歷,知道他是余姚人。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家鄉后來劃到隔壁的慈溪了,使他現在在填寫籍貫時,會躊躇不知選哪邊好。我相信,這兩個地方都會爭取您,把您算在自己名下。
余姚出了不少著名的文人,從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到更早的嚴子陵;現代人中,有《西潮》的蔣夢麟,有通才不輸于余先生的沈君山校長。還有一位臺灣人都熟悉的孫越叔叔,也是余姚人。余姚,真可以說是人杰地靈。
余先生的“人杰”,靠的不光是他在戲劇方面的專業成就。他不僅擔任過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的會長,還是好幾所大學的榮譽教授和兼職教授。*重要的是,自從他開始一連串的“文化苦旅”,這個領域突然變得無比熱門。讀過他的《文化苦旅》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了,何謂真正的“深度旅行”。他不僅僅在國內,還遍訪了埃及、希臘、巴比倫、恒河的文明,寫下了《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這兩本書。
記得在二十五年之前,我從哈佛畢業的前一年,哈佛開始推動新的通識課程(Core Course)。其中除了常見的“科學概論”等課程之外,還有一門“外國文化史”,讓我感受非常深刻。今天很多人喜歡談“國際觀”,好像懂外語、常出國,就算有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有國際觀的人,應該是旅行社的導游了吧?導游當然也可以有國際觀,但這并不是這個職業的必要條件。對于當代文化人來說,真正的國際觀,就是在旅行中汲取各國文明的精髓。
因此,今天我們共同來聆聽余先生的演講。
一方面,我們希望看到這位大師級的文學家,如何把他非常豐富的生命經驗和旅行經驗,化成生動的語言向各位報告;另一方面,這個演講也是今年臺北書展開幕禮的一個儀式。臺北是華文世界出版業的中心之一,每年出版三萬多種中文書。跟大陸每年出版十八萬冊相比,臺北只有六分之一,但從人口和面積的比例看,我們還算是很強的。我希望臺灣出版界能繼續努力,也十分感謝余先生愿意把他的作品拿到臺灣來出版,讓我們先睹為快。
*后,我向余先生承諾,今晚我一定會坐在臺下聽完全程,絕不“走挪”(閩南語“趕場”之意)。所以您放心,我會非常專注地全程聆聽,說不定還會問問題。
祝福大家,謝謝各位。
余秋雨:
尊敬的馬市長、高教授、王力行女士,還有很多老朋友、新朋友,以及今天在場外等了很久、排了長隊才進入這個劇場的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站在這里,我感到非常親切。很多年前,這個劇場剛開張,我就在這里做過一次演講。昨天,劇場的負責人根據當年留下的照片,居然在倉庫里找到了這張木制的老講臺。今天搬來,把兩場演講連貫起來了。記得當年的演講,我向大家報告考察文化遺跡的經歷,這些年我走了更遠的路,沒想到這張老講臺還在這里等著我。
它似乎變成了一種約定,一種承諾。
那么,讓我先謝謝這張老講臺。
按照主辦者給我出的題目,我今天又要講旅行了。但是,我想與上次的演講有所不同,那就是把“旅行”這個概念上升到一個現代哲學的高度,稱之為“生命的出走”,或者是“出走的生命”。
這個題目有點深,我可以借用剛才馬市長的一個有趣說法作為破題。馬市長說,我們主張的深度旅行,并不是把旅行*多的導游作為榜樣,而是另有追求,那就是汲取我們不熟悉的其他文明的精髓。因此,旅行可以讓自己原來比較狹隘的生命擴大、優化、提升。這也是對原來生命的突破和超越,因此是一種生命的“出走”。
原來的生命不是也很好嗎,為什么要超越它而“出走”呢?
這就需要我們對平常的生命狀態做一番檢討了。

我們平常的生命狀態,看起來常常頗為風光,其實仔細一想,卻非常局促。
原因是,我們每一步成長,都把生命縮小了,僵化了,封閉了。
這個判斷很嚴重,我們不妨舉一個經常可以遇到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例如,大學里一個研究古典文學的教授。在一般人眼里,他應該是地位不低的“成功人士”,但事實上,他大半輩子的生命格局已經越縮越小。回想當初,他考上這個大學,選定這個專業,令人稱道,但也必須承認,他是在基本不懂事的年月,為自己限定了終身職業。此后,他每次升級,都讓這種限定越來越狹窄。他的博士論文專攻南宋后期文學,以后又集中研究當時的一位詩人劉克莊而成為教授。幾十年來,對于這個很不重要的研究對象之外的任何內容,他絕不沾手。
這樣的“成功人士”,很有典型意義。他早早地把生命鑄定在一個模板里,以此來確立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即使地位和待遇都不低,但生命的格局和活力實在是太小了。
許多公務員、企業家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如果說,這位學者把自己的生命鎖在南宋后期文學的一個單人小圈子里了,那么,許多公務員和企業家則把自己的生命鎖在職業、單位、公司和層層人際關系里了。官職越高,財富越大,他們也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越加自信,越加固執。他們的生命,不再出現斷滅、脫離、逃逸、自叛,因此,他們越來越沒有精神自由的空間,越來越沒有從頭選擇的可能。
按照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沒有選擇,就沒有自主的生命。
因此,茫茫人海,匆匆腳步,都是缺少自主生命的大匯聚。這不能不說是人世間的一大悲哀。
其實,不僅僅是個人。世界上有些地區,有些族群,有些黨派,長期處于“偽封閉”狀態,有的甚至出于某種政治理由而選擇自我隔離,這肯定是沒有前途的。

這種生命狀態,除了局促之外,大多還相當虛假。例如前面所說的那位南宋文學教授,畢生的固守究竟有沒有新發現、新觀點?即使有一點,對文學史有沒有價值?而且,是否有讀者關注,是否有學生知道?
但是,就憑著這種幾乎無意義、無價值的所謂“專業行為”,他被社會恭敬地優待了幾十年。圍繞著他的重重疊疊“學術指標”,他全都通過了,因此在我看來,那一些也都是“偽坐標”。
這種“偽坐標”,在官場、商界和社會的各個部門都屢見不鮮。那么多的標牌、口號、規劃、故事,到頭來究竟留下了什么?不少人,直到離開那個部門,那個單位,才知道以前自己相信和沉迷的一切,是多么空洞不實。但是,在沒有離開之時,這些“偽坐標”卻是精神依靠。凡是“偽坐標”特別密集的地方,那里的人也往往特別激動,特別偏仄,就像是被洗了腦,不相信世界上還有其他更好選擇。
種種“偽坐標”為了自保,還會不斷地挑起各種爭斗,使周圍四分五裂。以我自己半生的觀察,生命狀態的局促和虛假,一定是與好斗連在一起的,所以必須盡量擺脫。
如何擺脫?唯一的辦法是“出走”。
是的,勸導沒用,爭辯沒用,只有讓自己離開那些系統,那些坐標,接受陌生,接受未知,生命才有延伸的希望,精神才有拓展的可能。
跨出**步很難,但是只要勇敢地跨出去了,一切都會發生變化,后面的跨越也就比較自然了。幾度跨越,你也就成了另外一個人。

就這個問題,我想說說自己的體會。臺灣朋友以為我所說的“出走”就是從《文化苦旅》開始的旅行,其實在這之前,我已經幾度“出走”。沒有前面的那些“出走”,也就沒有《文化苦旅》,以及后來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
**次真正的“出走”,是被迫的。
雖然是被迫的,而且非常艱苦,但還是從根本上拯救了我。由此,我對“出走”情有獨鐘。
那是在“文革”災難的高潮期,極左的恐怖鋪天蓋地,我父親被造反派暴徒關押,我叔叔被造反派暴徒逼死,全家衣食難繼,而我是大兒子,本應挑起養家的重擔,但自己又被學院里的造反派包圍。當時的感覺,是四周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亮,沒有一處可以講理的地方,天地傾覆了。
就在這種情況下,上級又發配我們到農場服苦役,沒有結束的期限。我就在一個極其寒冷的冬天,背著箱子來到了被大雪覆蓋的陌生土地上。**個活兒就是敲冰填湖,凍僵的赤腳立即被蘆根割破,血水在泥水中泛動。
這實在是夠艱苦的了,但是如此勞動了兩個月之后,我心情反而好了。
原因是,我發現,“文革”災難雖然來勢洶洶,但主要發生在城市,而在廣闊的農村,基本未受感染。那些極左的邏輯,對于遼闊的土地、繁忙的農活,完全不起作用。我們不能不服從一種強大無比的天地邏輯,犁田、插秧、灌溉、施肥,一個環節也松懈不了,幾天農時也耽誤不了。在這個過程中,“文革”的霸氣變得又遠又淡,那些口號和標語,在田野長風中留不下一絲印象。我一次次從莊稼叢中直起腰來揮汗看著城市的方向,確證無疑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大地,并沒有接受“文革”。
再想下去,城市的接受也帶有很大的虛假性。當時中國的城市化比例很低,城市里的政客不管鬧騰什么,都離不開農村的糧食棉麻供應。在農村的眼光里,那些吵吵嚷嚷的政治運動,全是“吃飽了飯沒事干”折騰出來的。長年的勞動使我也已經習慣于以農村的眼光來打量世間,因此,“文革”邏輯在心中已萎若游絲,而生態邏輯卻變得無可置疑。結果,我從一個政治運動的受難者,轉身成為一個屹立原野的男子漢。
直到幾十年后的今天,熨帖大地的生態文明,仍然是我思考人類文明的基準。
由此證明,即便是被迫的“出走”,災難中的“出走”,也能給生命帶來巨大轉機。
我相信,在座各位不會遭遇與我相似的災難了,但是我的經驗也許對大家還是有用,那就是:無懼“出走”。*大的困厄,也可能在“出走”中解脫。
我的第二次“出走”,就是主動的了。
那是在“文革”后期,出現了恢復教育的動向,我們也已經從農場回城。我通過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私人關系,冒險潛入外文書庫,獨自編寫《世界戲劇學》的教材。這不僅是在行動上,從熱鬧的校園“出走”到了很隱秘的書庫,而且更重要的,是從思想上“出走”。當時很多文化人已經不滿意極左的文藝專制,但是人類*優秀的文藝應該是什么樣的,他們也不太清楚,因此常常出現“五十步笑一百步”,以“老左”批“新左”的現象。我為了掙脫這個圈子,“出走”到了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狄德羅、歌德、雨果、黑格爾面前,向他們一一請教。這次“出走”的結果便是寫出了厚厚的《世界戲劇學》,出版至今數十年一直是大陸在這個領域的唯一權威教材。這也可以說,我帶著中國戲劇教育事業整體“出走”了。
在這里我可以驕傲地說一句,什么時候臺灣朋友如果看到完全達到國際水準的大陸戲劇、電影、電視,請不要驚訝,因為那里很早對世界戲劇學已不陌生。
在災難時期潛入外文書庫編寫《世界戲劇學》這件事,使我在上級選拔院長的民意測驗中三次名列**,當上了院長。院長也算當得不錯,證據是文化部有很多表彰,師生們有很多記憶。但是,院長說到底是一個行政職務,而我對行政架構是不愿留戀的,一心還想著重返文化,因此勢必面臨著一次新的“出走”。但是,這次“出走”,并不僅僅是從行政職務返回原來的文化生態,同時也要對原來的文化生態揮手告別,也就是需要兩度“出走”。于是,我在艱難地辭職之后,孤獨地來到甘肅高原。
這次“出走”的幅度比較大,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文化苦旅》的出現。
算起來,這是我的第三次“出走”。
第三次“出走”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一切真正重大的“出走”必然是孤獨的,但是如果真正重大,總會有一天從者如云。這次從甘肅高原起步的“出走”,使我擁有了全球華文領域的無數讀者。
但是,“出走”沒有終點,即便是眾口交譽的“出走”,也不應在半道上結茅定居。按照宏觀思維的必然邏輯,我應當把《文化苦旅》延伸到更大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因為如果不延伸,原來的“出走”也有可能變成一種新的局促。
這是我的第四次“出走”,也可以說是從《文化苦旅》“出走”。這次“出走”充滿了生命危險,因為我要親自去貼地考察人類各大古文明遺址,而這些遺址有很大一部分正被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所控制。
這就是說,“出走”是為了擴充生命格局,但也極有可能摧毀生命存在。
因此,“出走”,不只是游山玩水、訪古探幽,而是一個不惜舍命的悲壯行為。
當我走過數萬公里驚險行程,并以《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告知世界后,國際間很多重要會議都來請我前去演講。這是我的責任,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世界上能親自走完這一行程的學者,還寥若晨星。
如此極致型的“出走”,由中國人完成了,我有點小小的得意。

如果不是一次次“出走”,我可能直到今天還是人們常見的那種永遠自傲、永遠牢騷,卻也拿不出多少實際成果的文人。但是,因為“出走”,我從精神上擺脫了局促,成了一個田野男子漢,一個國際教材編寫者,一個高校的領導者,一個文化遺跡的現場闡釋者,一個考察人類文明的演講者……我如此羅列,并不是為了顯擺,而只是想說明:這個“出走”后的自己,對“出走”前的自己來說,實在是太陌生了。
那么也可以說,“出走”,就是尋找一個陌生的自己,塑造一個陌生的自己,然后,享受一個陌生的自己。
這個陌生的自己與以前的自己相比,*大的區別在哪里呢?
很多人以為,可能是見識比以前更豐富了。
但在我看來,這只是枝節。*大的區別是,比以前更善良了。或者說,由小善變成了大善。
當你從原來固守的框范“出走”,首先抵達的,是原先并不熟悉卻十分提防的鄰居地盤。在這樣的地盤略作逗留就會知道,以前“以鄰為壑”的思維習慣是多么狹隘。然后,“出走”的范圍越來越大,體察他人的氣量也越來越寬,漸漸明白了“人人命運皆相通”、“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道理。這不僅僅是對人,還包括對不同的理念、宗教、習慣、風俗。怪異不再怪異,鄙夷不再鄙夷,分歧也能容忍,對立亦可通融。在這種情況下,對立、爭斗、互毀的情緒逐步消退,同理、同情、互助的心向逐步增強。時間一長,人間的怨隙之墻便一一被穿越、被瓦解了。由此,大善也慢慢抬頭四顧,展顏而笑。
我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在現代世界,封閉是邪惡之源。封閉者總是欺騙被封閉者,外面全是邪惡,因此不可開放,不可出走。但是無數事實證明,邪惡大多在封閉體之內,而不是之外。如果封閉體一時打不破,那就不妨把自己當作一把小小的斧鑿,以獨自“出走”打開幾條裂隙,放進一縷光、一陣風,事情就有了希望。
依我自己的體會,在幾度“出走”之后,心性會有巨大提升。現在,我只要在看國際新聞時看到那些自己曾經艱難抵達的地方又陷血火,就會立即想起在那里結交的朋友,在那里路遇的老人和孩童,心生不忍。我走的地方實在太多,因此一幅世界地圖也就變成了情感地圖,而且,常常變成悲情地圖。隨之而來,身邊小范圍的種種糾葛、矛盾、紛爭,已經完全不在考慮之列。大空間轉化為大善良,變大了的生命格局因為擁有了善的核心,也就呈現出大慈大悲、大雄大健。
從這個意義上,我所說的“出走”,近似于佛教所說的通向彼岸的普渡慈航。
把事情縮小一點看,即便在學術文化領域,由于一次次“出走”,領受了大量陌生而又精彩的學說,欣賞了各種奇特而又新穎的作品,我也就不會再陷入觀點對抗、學派爭論,更不會贊同在這方面的極端言論、惡語相向。世界多元,文化多元,一切通路都縱橫交錯,各領風采,為什么要在心造的獨木橋上各不相讓?說實話,我有時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口才很好的評論員,也就是俗稱“名嘴”,總是啞然失笑。心想:“何苦如此水火不容、劍拔弩張?這個問題,康德早在二百二十年前已經解決;那個爭辯,朱熹早在八百年前已經擺平。”我堅信,成天挖溝壘墻、制造對立的那些文人學者,亟須在學術文化上不斷“出走”,才會知道,歷史并不是從他一知半解的生命開始的,他完全不必站在小角落里激憤不已。

在這個演講結束之前,我還想就近說一點有趣的感想。
很長時間以來,兩岸對立著,彼此臆想著對方的一切。記得好些年前我在報紙上讀到臺灣發布的幾個行政文件,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文牘體”,我從語文的角度覺得臺灣文化完了。直到我讀到白先勇先生的小說、余光中先生的詩,才知道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正是在同樣的情況下,白先勇、余光中先生讀到了我的散文,也大吃一驚。尤其是白先勇先生,他是首先“出走”到大陸的著名文化人;然后,也是他,千方百計張羅讓我從大陸“出走”到臺灣,演講、出書、交友。一來二去,兩岸看到了生命化了的對方文化,消除了大量誤會,產生了無言的親近。
回想當初互相封閉之時,彼此把對方想象成“水深火熱”,一切情緒都由這種想象延伸。等到終于在文化上溝通,兩岸的作家和讀者憑著同一種文字的微妙感應,在情感上出現了真正的“水深火熱”,不離不棄。
這本身就是一個*好的例子,說明從互相封閉中互相“出走”,由不期而遇到登門入室,實在能化解世上太多的誤會。我每次來臺灣總能被熾熱的友情融化,但在交談之下,也發現有些讀者對大陸的情況還知之甚少。為此,我總是鼓勵大家盡快出行,希望我在臺灣的讀者有一個更博大的生命。
文化的一個重大責任,就是引導自己和別人從局促中走出。
謝謝大家!

臺灣論學 作者簡介

余秋雨,作家、學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內地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并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GJ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自本世紀初年開始,他赴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總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處演講中國文化,反響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秋雨書院”。現任上海圖書館理事長。

商品評論(3條)
  • 主題:

    可以挺不錯

    2025/1/1 14:09:10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

    收錄余秋雨在臺灣地區的重要演講,以及他為臺灣文化名人張忠謀、白先勇等文化名人著作所作序言等, 與蔡康永等人的深度對談,經作者本人逐字修訂而成。

    2024/11/22 8:53:40
  • 主題:好書,推薦一下

    本書主要收錄作者在臺灣地區的重要演講, 以及他為臺灣文化名人張忠謀、白先勇等文化名人著作所作序言等, 與蔡康永等人的深度對談。這些演講涉及人生行走、寫作技巧、東方美學、城市魅力等多個人文主題, 重在重新認識和發現中華文化, 回應當代社會與文化、人生建設諸般緊要問題。

    2024/6/2 20:53:05
    讀者:hyl***(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无码乱码人妻系列蜜桃 | 成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新婚兰兰 |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 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 精品丝袜人妻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 亚洲av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91av在线国产 | 日产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无码加勒比 | 欧美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 私人情侣网站中文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情侣 | 精品香蕉99久久久久网站 | 91视频色版 | 加勒比久草 |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 性生交大片免费一级 | 亚洲影视大全 |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 免费观看欧美成人禁片 | 亚洲热视频 | 麻豆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 | 久久婷婷大香萑太香蕉av人 | 成人午夜免费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三级特黄60分钟在线观看 | 成人高清毛片a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9 |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 中文在线中文资源 | 福利午夜| 欧美理论电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