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一帶一路”背景下無水港跨境物流網絡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3557
- 條形碼:9787552033557 ; 978-7-5520-335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帶一路”背景下無水港跨境物流網絡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七章, 主要內容包括: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內陸跨境物流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無水港口岸功能延伸與跨境物流網絡復雜性、基于無水港的物流網絡結構研究、無水港一海港物流網絡布局與配置研究、基于無水港的跨境物流組織與優化、結論與展望。
“一帶一路”背景下無水港跨境物流網絡研究 目錄
**章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內陸跨境物流發展
**節 “一帶一路”背景下內陸跨境物流機遇與挑戰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內容
第四節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的理論基礎
**節 無水港基本理論
第二節 物流連通性文獻綜述
第三節 引力模型研究綜述
第三章 無水港口岸功能延伸與跨境物流網絡復雜性
**節 基于無水港的內陸跨境物流網絡分類
第二節 以無水港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物流通道
第三節 基于無水港的廣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運物流網絡
第四節 廣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運物流網絡復雜性
第五節 基于復雜網絡的內陸省節點外向型物流連通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無水港的物流網絡結構研究
**節 軸輻式物流網絡基本理論綜述
第二節 基于兩階段物流引力模型的軸輻式網絡構建方法
第三節 實驗研究
第五章 無水港—海港物流網絡布局與配置研究
**節 海港對無水港的讓利合作關系評價方法
第二節 無水港—海港物流網絡布局與配置優化模型
第三節 實例研究
第六章 基于無水港的跨境物流組織與優化
**節 無水港跨境物流組織優化問題描述
第二節 優化模型構建
第三節 優化模型求解
第四節 實例分析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一帶一路”背景下無水港跨境物流網絡研究 節選
本書在分析 “一帶一路”背景下內陸地區發展跨境物流的必要性和制約因素,分析無水港發展問題、基本特征與功能及其在構建國際物流集疏運體系中的作用基礎上,提出對基于無水港的內陸地區參與“一帶一路”跨境物流網絡的研究,研究了“一帶一路”背景下基于無水港的跨境物流網絡特征、結構與優化問題,為內陸地區構建高效暢通的對接“一帶一路”的跨境物流網絡,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決策方案。 一、 無水港口岸延伸功能與跨境物流網絡復雜性 根據無水港具有的口岸延伸功能特征,提出內陸地區形成的兩種跨境物流網絡: 以無水港為起點的陸上跨境通道(中歐班列)和基于無水港與海港定向合作的海上跨境物流網絡,對其現狀與特征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在此基礎上,以內陸地區(以省為單位節點)轄域內無水港與沿海港口建立的定向合作關系為視角,建立了將我國內陸地區連接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廣義海運物流網絡,并用復雜網絡理論對廣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運物流網絡的復雜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具有復雜結構特征的廣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運物流網絡中各內陸省的外向型物流連通性。根據網絡特征,構建了基于復雜網絡理論和方法的內陸地區節點外向型物流連通性指標體系。基于度中心性、影響修復性、接近中心性指標等就節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和可達性進行了分析。另外,考慮到影響內陸地區與沿海港口可達性的各種因素,如距離、物流成本、運輸方式、物流補貼政策等,結合接近中心性指標與物流引力模型提出了一種“改進的接近中心性”新指標,用于內陸節點相對可達性的評價。據此指標體系,對我國15個內陸省與127個港口構成的廣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運物流網絡中的外向型物流連通性特征進行了分析與原因探究,并對基于無水港提升內陸省的外向型物流連通性的優化策略與政策建議進行了挖掘和總結。 研究發現,基于轄域內無水港與沿海港口的定向合作,可以實現內陸地區與“一帶一路”物流網絡的對接,實現內陸地區對廣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運物流網絡沿線港口的連通,實現內陸地區的外向型物流功能,但目前能力還比較弱,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發現,內陸地區要通過無水港與海港合作提升外向型物流連通性,就要嘗試與更多的海港建立合作關系,與在網絡中具有比當前鄰接港口更高連通性的港口建立合作關系,同時要考慮雙方發展需求、距離、交通通道便利情況、海港對無水港的支持政策等現實因素,選擇合適的港口建立互惠互利的雙贏合作機制,為內陸地方政府提升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運物流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決策策略。 二、 基于無水港的物流網絡結構 無水港可以實現內陸地區與“一帶一路”物流網絡的對接,實現內陸地區的外向型物流功能,但目前能力還比較弱,沒有形成結構合理、高效便捷的跨境物流網絡體系。針對這一問題,本書在現有無水港資源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兩階段物流引力模型,設計出將內陸地區通過無水港的輻射與樞紐作用連接到沿海港口與延邊口岸,進而對接到“一帶一路”的軸輻式跨境物流網絡。首先,應用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內陸地區現有無水港的物流質量,在此基礎上應用基礎物流引力模型確定了無水港對內陸地區(以地級市為單位節點)的輻射關系,并確定出候選樞紐無水港。其次,考慮外部環境和政策對無水港、海港、延邊口岸之間物流引力關系的影響,基于有序加權平均(OWA)算子的多屬性決策方法提出了一個新的“物流引力影響系數”,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改進的物流引力模型,并設計了3種物流節點連接機制,對各類港口節點(例如,無水港、海港和內陸口岸)的連接關系進行了分析。基于3種連接機制,以我國轄域內具有無水港布局的所有內陸省為研究范圍,構建了17個內陸省的196個地級市與分布在其內的39個無水港及其13個沿海港口、5個延邊口岸組成的軸輻式物流網絡。在對網絡結構設計與分析基礎上為內陸地方政府對無水港的定位、無水港與海港或延邊口岸合作,以進一步提升內陸地區在“一帶一路”跨境網絡中的樞紐與核心地位提出了決策支持與建議。 三、 基于無水港的跨境物流組織與優化 內陸地區基于無水港的兩種跨境物流網絡,即以無水港為起點的跨境陸運通道(中歐班列)和基于無水港與海港定向合作形成的跨境海運網絡,用無水港向西連通“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向東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功能對接,形成內陸地區參與“一帶一路”的綜合跨境物流網絡。以物流集成商在既有網絡中的貨物組織與優化為研究視角,在綜合考慮貨物跨境運輸成本、時間及其他相關要求基礎上,在現有網絡資源與條件的約束下,構建了貨物集成運輸組織與優化配置的雙目標混合整數規劃模型,針對模型特點設計了基于適應性權重遺傳算法的模型求解算法,研究與分析了在現有網絡中的*優貨流配置方案及其映射出的網絡問題,針對問題進一步討論了不同網絡條件情境下集成商對內陸跨境貨物集成運輸的*優配置方案,以期通過集成商在現有網絡上對貨物的*優組織與配置,實現內陸地區國際貿易貨物在跨境物流網絡中的高效流通,以高效的運作水平提升內陸地區外向型物流功能,并通過不同情境下物流集成商的*優貨流配置方案反映出的問題與啟示,為地方政府推動內陸地區跨境物流網絡功能與效率的真正發揮,提供政策決策與行動支持方向。
“一帶一路”背景下無水港跨境物流網絡研究 作者簡介
魏海蕊,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工業工程系教師,碩士生導師。2017年畢業于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物流復雜系統管理與決策。在SCI、SSCI等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橫向項目等多項,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參與國級、省部級及各類大型物流企業科學項目三十余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