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瑣憶汪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77589
- 條形碼:9787506877589 ; 978-7-5068-775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瑣憶汪老 內容簡介
《瑣憶汪老》是一本汪曾祺故鄉小說、散文豹導讀圖譜,內容主要是汪曾祺關于故鄉的小說、散文中涉及的故鄉的人事,作者姚維儒以鄰里的身份進行解讀和鉤沉。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高郵人,又成長在汪曾祺曾生活過的東大街上,姚維儒保存了較為清晰的高郵風貌、人物和街景,因此他看汪曾祺寫高郵的作品,要比別人多一份別樣之情,也更為親切。
瑣憶汪老 目錄
汪曾祺逸事
汪曾祺二三事
汪曾祺的房屋夢
尋訪庵趙莊
汪曾祺的江陰情愫
汪曾祺與岳陽樓
陰城
半邊橋巷墨香濃
水做的高郵——讀汪曾祺《我的家鄉》有感
讀汪曾祺《我的初中》的聯想
又到初冬腌菜時
馬年閑話“馬家菜”
糜飯餅子論對賣
天王寺的變遷
煉陽觀與煉陽巷
叉魚
住宿
絞臉
孩提時代夏天的消暑記憶
澡堂子
遠去的撥浪鼓聲
五小原址考證趣談
汪曾祺筆下的“吃早茶”
汪曾祺小時上學路上的橋
深圳衛視拍攝汪曾祺專題片紀實
……
故人
故物
附錄
后記
瑣憶汪老 節選
《瑣憶汪老》: 現在的慧園庵面南而居,共十來間房屋,門口一條大河,打谷場已不復存在,進得廟門便是一尊彌勒佛,過了穿堂就是很大的天井,種著幾棵銀杏樹,過道中央砌個長方形的香爐,兩邊地上種著些蔬菜,西北角還圈了一塊地養雞,正北面的幾間瓦屋算是大殿,中間供奉著數尊佛像,西邊是庫房堆放雜物,東邊是住持念經禮佛的地方。這像模像樣的場景好像與七十多年前的場景一樣,只是少了兩邊的廂房! ≮w久海祖父趙永華與父親趙長海一輩子都吃齋,他也吃齋。一生信奉佛教的他,現在膝下兒孫滿堂,兒子也繼承了他的衣缽,自己唯一的愿望就是能籌得善款修復這座寺廟,但鄉里鄉親、熟人熟事的,他不好意思出來化緣。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廟不在大有名則靈。” 相信慧園庵也許有了汪曾祺這一張名片,有了季丹紀錄片的宣傳,有了地方政府的資助,會迎來香火鼎盛的一天。一來是趙久海信仰的一種圓滿,也好讓后人在懷念的時候有一個實物的參照! ≮w久海嘆息現在的佛教正在走下坡路,他曾辦班收了8個徒弟,學成后都遠走高飛賺錢去了。他放整臺焰口請他們回來都得付錢,積德從善和他們無從談起,還是應了“和尚是職業,居士是信仰”那句話! ∥覀円恍腥水斨,要數汪海珊的心情較為激動,因庵趙莊是他的衣胞之地,1938年他們一家逃兵荒去的就是庵趙莊,汪家及汪曾祺姑父董家在這里有許多田,母親任氏就是在逃兵荒的時候在這里生下了汪海珊。汪曾祺筆下的小英子曾經給海珊做三年保姆。其實,小英子的生活原型叫大英子,明海和尚的原型叫龍海,慧園庵當年是汪曾祺、大英子、龍海等人的主要活動場所。現在推算起來,1937年汪曾祺與大英子正好17歲,是“情竇初開”的*好當兒,也正是一個對于人生、愛情有了懵懂的認識和向往的年齡。我認為《受戒》寫的就是汪曾祺自己,至少是借明海來抒發自己的初戀情懷。1980年7月11日,汪曾祺的大姐巧紋去北京,姐弟久別重逢引發了許多舊的話題,也引發了埋藏在他心靈深處的一個夢。一個人的初戀是刻骨銘心的,一個月后的8月12日,汪曾祺的《受戒》問世了。 汪海珊說:“我清楚記得大英子的媽媽經常到我們家,大家都叫她王奶奶,她每次來都不空手,籃子里不是蔬菜就是雞蛋的,我們家也回點禮給她,現在看來王奶奶每次上高郵也蠻遠的。那個時候從高郵到庵趙莊,在陸地上是走不到頭的,大都走水路,從大淖乘船可往返。這里是出莊見水、舉步等舟的村莊,在一個偏僻、閉塞的地方躲兵荒倒是個不錯的選擇!薄 榱俗柚谷湛艹似锣l掃蕩,抗日戰爭期間慧園庵被拆除填河筑壩了。我們目前所見到的慧園庵,是現在的當家和尚自費在原廢舊教室基礎上修復的,且沒有“化緣”。分錢,只是南下請菩薩時得到少許的贊助。整個建筑雖平常簡陋,但也成了方圓小有名氣的佛事中心。 ……
瑣憶汪老 作者簡介
姚維儒,民俗文化工作者,先后撰寫了500篇、近70萬字的文學作品和科普文章,有多篇文章在報紙雜志發表、數已出版《寄身在市井》(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和《暮色當歌》(中國文聯出版社)兩本文學專著。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